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茗谈172:‘橘徕工程’ -- 本嘉明

共:💬26 🌺5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各位行家都来了啊

这篇刚刚起个头,接下来的后续,就是解决你说的问题:从地球上 “上传”物资到天宫空间站的难题。

而这个难题,其实我们以前说过:就是在雅鲁藏布江上筑坝拦水,发电后电力并不入网(从那个穷山恶水引出超高压电网,建造和日常维护太困难,得不偿失),而是就地使用。

本嘉明:《茗谈114》:天坪工程

如何使用呢?就是用电磁发射轨,蚂蚁搬山,把物资一点一点打到近地轨道,无人摆渡飞船抓捕到弹丸后,摆渡到天宫空间站,用以组装 “橘徕”系列飞船。

本嘉明:茗谈118:北京天梯

假如这三个项目配套,“橘徕工程”是可行的。

细节都在这三个主帖里了,请大家挑毛病。这里我说另一件事。

按习惯思维,但凡新技术,都是首先出于军用目的而不计工本地研发出来,然后溢出到民用领域,比如雷达,计算机,喷气飞机,运载火箭,等等。但从1980年代开始,这个模式不再是一边倒的了,在个别领域(微电子),出现了 “民用先行,军用跟上”的倒顺序。换句话说,以前所谓 “军民融合”,军是老子,民是儿子。而现在,“民是老子,军是儿子”的情况,渐渐多起来了,出现了 “民军融合”,其特征就是:民用先行,而且即便已经溢出到军用,始终是民用技术更领先一个马头。军工固然可以砸更多的钱,但有些事,不是砸钱就必然胜出的。

具体到“橘徕工程”。首先,即便“橘徕”系列载人/无人飞船的研发失败,倒在了最后一公里,但在这个过程中推进的各个子项目(雅江水电站,高原电磁发射轨)都没有浪费:在研发中得到的每个技术突破,可以用于陆军和海军的装备,水坝也可以为民造福。就是说,在“橘徕”研制过程中,其技术成果就同步外溢到其他项目里去了。或者说,在规划项目时,通过“顶层设计,平行安排”,以一个核心技术为纲,同时带动多个国家级项目(每个项目下又有多个子项目), “一鸭两吃”,齐头并进,搞出几个亦军亦民的工程来,东面不亮西面亮,摊薄风险。

其次,即便 “北京天梯”子项目遇到瓶颈,拖了大家后腿。此时启动PLAN B,用重型火箭往天宫空间站送物资,仍然不影响“橘徕”飞船的施工进度,无非是心脏搭桥,绕了绕道,科技树照爬。

第三,这种跨领域(航天,电磁弹射)和跨行业(科研,土木基建)的“(软硬)复合工程”,在举国体制的中国,更有优势。在美国,你没法说服NASA去投钱建设,运营,拥有一座水坝。

归总一句话,现在回头想想,人类居然连10AU的距离,都从未跨过,真是很羞耻。世界大战,在索姆河,在斯大林格勒,倒下了多少的天才,关闭了多少扇科学的大门。“橘徕工程”,单单论两款飞船组成的17艘左右的“舰队”,也不过2000多亿美元,而美国在阿富汗,在伊拉克,都是上万亿美元的亏蚀。

真是没出息的物种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