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读《思旧赋》 -- texasredneck
读《思旧赋》
《思旧赋》是魏晋时期向秀所作,大家可以轻易在网上找到,就不抄了。大概是向秀到京城去做官的途中,专门到曾经和好友嵇康一起喝酒吹牛的地方去看了一看。嵇康在14年前已经被杀,而眼前的景色依旧,听到一个人在吹笛,仿佛是嵇康的琴声,不由思绪万千,就此写下这一名篇。
为什么说作者感情复杂,是因为嵇康不与司马氏合作而导致杀身之祸,而现在他们的权利却越来越大,连自己都被逼不得不出来做官,虽然自己内心其实是向着嵇康的。最好的朋友没有了,这个世上却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自己还得委曲求全,要做朋友不愿意的事情,当然是有些悲愤,但那又怎么样呢,人得要想办法活着啊。
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说:“年轻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它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我第一次知道此文就是由此,后来找到读后的确感动,那是远远不止14年了。现在重读,就不止是感动了,这个世界仿佛一切依旧,只不过自己虚度了那么多的光阴,那又怎么样呢,这种文章我是万万想不出来的,自己不过是最最平常的凡夫俗子,不能怎么样。
做一点解释吧,汉赋以华丽著称,洋洋洒洒,动不动就是几千上万字,所以鲁迅说是刚刚开头就结束。一般来说,吊念自己的好友,又是一个大名人,应该谈谈他的丰功伟绩,起码是不凡之处,而自己与他是怎么这么要好,怎么这么心心相通,过去如何和他一起艰苦奋斗(他们都是竹林七贤),但那是能够说的吗,司马氏的刀仍然还在手中。所以只说嵇康是志远而疏:志向高远,但疏于人事,转而说天气景色,历史和音乐,而感叹人生的短暂而变幻莫测,就完了。
此文就是因为隐晦而得名,有些不在言中而尽在言中,中国就适合于写这种文字,从来如此,不过能与之相比的的确不多,所以此文出名是一点都不奇怪的。
现在的文人一提这种事情就说那是封建社会政治险恶,所以文人命运艰难,但是,何时又不是如此。
嵇康有一个好朋友山涛(也是竹林七贤之一),此人是司马氏的亲戚,所以混得不错,提拔上去的时候推荐嵇康接替自己的位置。但是,嵇康的太太却是曹操的曾孙女,而且司马氏杀了嵇康的一些好朋友(当然也是站在曹魏那一边的),所以他不了司马氏。而且鲁迅说阮籍原来脾气很坏,后来变好了;而嵇康一直很坏,所以阮籍最后能喝酒喝死,而嵇康只能被杀。既然脾气不好就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既然你这么不了解我,咱们就不来往了吧。
这封信也是历史名作,其中有:“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鲁迅说这就是嵇康被杀的原因。这里我又来解释一下,周就是那个历史上把周王背在身上办公的周公,周成王继位的时候年纪很小,周公就尽心尽力的辅助是历史上忠臣的典范。毫无疑问,司马氏是以周公自居,也是以辅助魏家的朝廷为己任的,你说那个周公不好,那么司马氏就不好办了。
这就是中国很多时候的诡异之处,随处可见。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知道司马氏不是周公,甚至司马氏自己也知道,还知道自己并不想做周公,想的是取而代之,周公可太傻了。但是,那是不能说的,相当于把皇帝的新衣扒下来,赤裸裸的东西就出来了,那就是可忍孰不可忍,皇帝不可罢休。这和孔融被杀是一个道理,挡了统治者权力的道,能有一个好结果吗。
据说司马昭开始并不想杀嵇康,只是想吓一吓他,让他回心转意,明白大义,为己所用。但是嵇康并不吓,而且三千大学生(估计是那时候的全部)联名为他请愿,这样嵇康就不得不死了。道理其实很简单,中国的统治者大都是相信铁腕的,杀一儆百最有用,难道不是这样吗,司马氏最后废魏而得天下,反对的人不是转变就是被杀,或者不敢发声,容易得很。
嵇康临死时给上十岁的儿子写了一封信,让人大开眼界。照理说嵇康这样一个潇洒不羁,我行我素,连死都不怕的人不说让儿子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为革命奋斗;那起码要儿子是认识人生的真谛,有意义的活,不要人云亦云等等等。但是恰恰相反,他要儿子谨小慎微,简单的说,就是不要从树下走,免得叶子打破头。而且他并没有把儿子托付给那些志合道同的朋友,而是给了山涛,那个他刚刚写信广而告之绝交(相当于当着全国人的面打了人家一耳光)的山涛。更让人跌破眼镜的是这个儿子后来成为晋朝的大忠臣,不但不怕落叶,连箭都不怕,为保护司马的皇帝而死,那些司马可是他的杀父仇人。
不单是嵇康,另一个竹林七贤的领袖阮籍,当儿子要参加他们一起喝酒,吹牛(清谈)的时候,说我们家有我一个就足够了,你就不要来了。这就让人不解了,他们都是名噪一时的牛人,怎么不愿意儿子和他们一样,可见他们并不赞赏自己的作为。鲁迅对此有一个解释,“这是,因为他们生于乱世,不得已,才有这样的行为,并非他们的本态。但又于此可见魏晋的破坏礼教者,实在是相信礼教到固执之极的。”
我现在想到,鲁迅这有些是在说自己。鲁迅和他们一样,都是对旧礼教反感至极,但是,鲁迅很多时候的行为却是相当遵从那一套的,鲁迅可不是一个相信他人即为地狱,那种非常强调自由主义的人。这一点都不奇怪,人总是由己而推人的。
鲁迅的说法当然很有道理,统治者必须用一些大道理来忽悠百姓,礼教啊,主义啊,但很多时候他们自己并不信,只是利用,行的是追求权力,独裁之实。于是造成有些人恨屋及鸟,我就是要把那一套统统打烂,看你拿什么去骗人,这种由于怨恨之极而产生的逆反并不罕见,其实这些人倒有可能是真正固执地把那些东西当宝贝。
不过我想说说自己的理解,嵇康当然非常爱自己的儿子,自然愿意他长命百岁,不想他像自己做一个刀下鬼,于是要他处处小心。那么嵇康自己为什么不这样做呢,简单得很,他做不到,个性使然。这个世界上多的很的人为了权势,金钱什么都能干,但嵇康做不来,我情愿掉脑袋,那些屎我吃不来。
从现在看来,魏晋有何不同,难道没有魏晋今天的中国就两样了吗,我想没有人会这样想。不管曹家也好,司马家也罢,都不是赵家人,于百姓有何相干。司马昭并没有杀嵇康的儿子,他可不知道那会是一个司马的忠臣,而曹操却把孔融满门抄斩,曹家未见得比司马氏要好。
一千八百年来,除了那些旧礼教的追随者,人们对嵇康总是赞赏不已,为什么呢,只有一个理由,我们欣赏他的个性,敢做敢为,不畏权势,宁愿死,也不做违心之事。至于那个心是什么并不重要,用萨特的话的来说,人生唯一的意义就是活出自我。
司马昭杀嵇康,并非因为言论,那个时候还没有文字狱,而是找了其它的理由,中国统治者不高兴,要治人的罪,办法多的很,容易。在《思旧赋》中,描写了中国历史上最打动人的一幕。“临到行刑那天,嵇康于刑场上顾视日影,向兄长嵇喜要来了一把琴,从容弹奏一曲《广陵散》,曲罢叹道:昔日袁孝尼想跟我学习弹奏《广陵散》,我总是吝惜而不愿意传授,“《广陵散》于今绝矣!”随后被处死在洛阳东市,时年四十。”《维基百科》
也许有人不知道这个故事,我来解释一下。杀人一般要在正午,嵇康看了一看太阳,还有时间,于是想最后弹奏一曲,他可是一个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音乐家。相传嵇康在洛阳家中弹琴时,总有不少人在院子外听,想必那时人们没有电视机,网络,缺乏娱乐,不足为奇。《广陵散》是一个不知名的高人传授给他的,这个读金庸的人应该知道。
不过司马昭并没有把他秘密处死,还让他有一个绝唱,如果那个时候有录音机,我们现在就可以听听那到底有多么打动人了。不过如果有录音机,也许就不让他弹了,那还不给封杀掉。不过那个时代并无网管这一类东西,不然《思旧赋》和嵇康的文章今天是不可能看到的,还不知有多少东西会消失,就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不过话说回来,我们一样有很多东西不知道,我们的孩子就有更多的东西不知道,这个世界不是一样滚滚向前,当真有那么重要,谁知道呢。
嵇康是著名的美男子,有一个成语:鹤立鸡群,据说就是别人形容嵇康的儿子而来的,王戌听到后说,那是你没有见过他的父亲,还说: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山涛说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人站着像孤松独立,这个不错;但醉了怎么能像玉山要崩,我想象不来。
嵇康一直非常有名,很多著名的文人骚客都提到过他,这样的一个才华横溢,极有个性的人,以那样一种方式死,还居然能有一曲绝唱,如果不火,天理何在!
估计是年纪的原因,现在小说完全读不来了,只有历史还马马虎虎。其实历史很多时候是人想不出来,就像嵇康,虚构不出这么精彩的故事。但是,恐怕是更重要的但是,读读中国历史,就知道今天的中国,很多,好多类似的事情原来都发生过,只不过也许外表不一样罢了。
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东西融合在历史之中,就正是它的精彩之处,魅力所在。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读《思旧赋》
🙂看此贴,有一种莫名的悲伤 柴门夜归 字0 2019-03-16 10:26:02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文是好文,就是不对我胃口 13 删ID走人 字298 2019-03-14 09:02:22
🙂人生唯一的意义就是活出自我体现的就是自由主义吧 5 夏至欧锦 字2364 2019-03-14 02:13:12
🙂嵇康们并不比司马氏更民主 2 删ID走人 字48 2019-03-14 09:58:02
🙂呃 夏至欧锦 字700 2019-03-14 22:46:25
🙂部落时代的原始社会,一般都比较民主 hwd99 字57 2019-03-16 09: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