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影评系列(序) -- 上古神兵

共:💬673 🌺3839 🌵5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影评57之《流浪地球》——现象

《流浪地球》是一部成功的影片,这个不需要质疑,质疑一部票房已经超出预期,并且超出同期上映影片很多的电影,是非常可笑的。而就其自身制作水平来看,这无可争议的票房成功,使它成为了一个饱受争议的“现象”级电影,也是非常自然的“现象”。

我们确实以事实论成败,但不可以单纯的成败论英雄。

作为一部科幻题材影片,本片的特效是成功的,但如果说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巨大”成功,这就有点少见多怪了,谁家过年还不吃个饺子?傻子长到几十岁也该学会说句拜年话了。据我所知,在影像计算机特效应用技术方面,由于我们国家在IT产业方面的一些优势,这些成功是水到渠成、理所应当的,这一点在前几年的一些国产电影(如鬼吹灯)特效中已经有所显露,这绝非意外,也绝非什么了不起的突破。更重要的是,这个成功不过是类似国产手机美拍功能的成功,从本质上说,是中国IT业的成功,和电影行业的关系其实不大。因为电影行业在特效方面的工业进步标志,应该是由该电影能够引领的革命性工程技术手段,比如当年星球大战、指环王和阿凡达所开创的计算机合成特效技术;或者是创新性的画面设计,比如梅里埃、卢卡斯、斯皮尔伯格等电影对航天器、宇宙、未来世界的想象性设计。以上这些在本片中是没有的——哪个软件是我们为这部影片研发的?从冰天雪地到空间站哪个场景不是似曾相识?所以这顿过年饺子从皮到馅都是美国机器加工的,我们的进步在于终于熟练的使用美国机器包出了符合我们自己口味的饺子。

这部电影的故事描写是相当失败的。从人物上说,这部应该有英雄的电影,我居然没找到英雄;当然你非要说电影里某些人物的行为和牺牲足以称为英雄,那我只能说,这种标签“英雄”聊胜于无吧,就更别提主题中本来应该有的人物群像描写了;空间站和地面的故事关联性和同步性也非常差,说是生切硬换、死拉活拽都不过分。

至于一些观众讨论这部影片的所谓科幻硬核,进而引用科学理论来抨击这部电影的常识性错误,这就有点吹毛求疵了。科幻片就是科幻片,它不是科学纪录片,也不是现实生活片。科幻片的科学技术部分很大程度上是满足人们对未知未来的想象,只要影片自身逻辑能够自洽这就足够了。另外经典科幻片,往往其目的并非是表现科学,而是对未来未知科学发展和世界变化对人或人类社会影响的哲学性思考,包括政治,伦理等,这在刘慈欣原著中也是这样。没有任何一部科幻故事片可以经受住现有科学理论的质疑,如果有,那它一定是一部非常糟糕的电影。所以不管符不符合科学原理,在我看来,《流浪地球》中飘着一条长尾巴的地球在宇宙中的身影很美,这对一部科幻电影就够了!

对一部电影的批评,最好是基于电影作为大众艺术的性质出发来做出。这其中的两个关键词,“大众”做的足够好,特别是它的全面好莱坞化科幻包装的青春类型片(包括档期选择)本质,继承了自《饥饿游戏》以来的青少年市场引导的成功模式,又能以国家元素迎合国力上升期民族自豪感所激发的更广泛消费群体的消费冲动,不管是有意无意,这做的足够好了;另一个关键词“艺术”前面已经说过,除了特效的精工细作,本片乏善可陈,说是失败也不为过,这种失败并非艺术创新的失败,所以没有任何价值,纯属该做好没做好,从这一点上说,我们的电影工业化道路还任重而道远。它商业和艺术上的巨大反差应该引起有识之士的认真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吹捧和否定。

所以《流浪地球》的“现象级”,除了商业上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我国电影工业(如果说有的话)发展的一些特殊现象。如果我们只关注一个现象,忽视其他现象,那么这就只能是一次“现象”,而非一些人期望的“里程碑”了。

关键词(Tags): #刘慈欣#电影#科幻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