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70年数据的简单分析2 -- 泉畔人家

共:💬174 🌺1547 🌵4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这些问题没人否认,也没人认为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好事

但是这事儿太复杂了,以悲惨案例来分析只能看到问题的表象而很难理清问题的核心。在我看来,核心就是资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现了错配和发掘不充分的问题,导致生产力低下,国家掌握的资源无力长期负担那么大一个盘子。如果没有比较,那么当时的中国人也可以接受那个条件,毕竟比起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人民整日遭受战争和饥荒的灾难要好太多了。可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仅只是跟自己的过去比,还要横向与其他国家对比,只顾自己不顾外部形势,说不定哪一天又他妈陷入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境地中去了。邓小平他们那一代领导层年轻的时候不少都是出过国的,知道几十年前国外就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当年的中国虽然比旧中国好多了,但是也绝对没法跟人家几十年前西方发达国家对比。为什么改开决策是邓小平去日本美国访问以后做出的呢,说白了就是因为看到了差距啊,而且那差距真的是又扩大了。我们自己可以好好想想,70年代去日本坐上了类似于现在中国的高铁,再看到人家家家户户基本都有小汽车,家里都有电视冰箱这些超越你一两个时代的东西,人家一家现代化的汽车企业的年产量超过你整个国家年产量的十几倍,你要是落后大国的领导人,你心里慌不慌急不急?当年的形势,说中国人要担心自己会不会被开除球籍真不是夸张,毕竟三十年前的中国整整经历了将近100年的亡国灭种的危机。这种危机感不说当年了,就是到了现在都还在国人的心中挥之不去。

所以当年邓小平那一代的领导层判断中国当时的核心矛盾就是我们的生产力相对国外实在是太落后了,要解决核心矛盾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破除对生产力发展的一切束缚,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了,这后面才开启了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大转型。

要知道政治经济体制的大转型,一般都发生在一个组织的维持或者发展举步维艰面临严重挑战的时候,因为一个组织如果发展的好也不会有足够的动力或者压力去做变革。而转型必然意味着要放弃原有的一部分投入,把那部分资源投入到更适合整个体系发展的方向上去。同时因为前三十年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很多组织出现了严重的僵化,也必须下狠手去打破那些僵化的组织,所以说白了点就是在形势的逼迫下不得不断臂求生,这导致下层的组织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而当年为什么东北受到的打击最严重,恰恰是因为前三十年东北享受了整个国家政策支持的红利,导致了当地的老百姓形成了过度依赖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这里面藏污纳垢的问题相当的多,所以后面计划经济体制一转变,问题和漏洞就暴露出来了,再加上整个转型其实领导层也缺乏经验,执行过程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大下岗导致的种种惨剧就这样发生了。

至于严打期间犯小罪就被枪毙的事,我只能说那些人大部分都是活该。如果不是因为他们不知收敛和敬畏到处犯案,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治安压力,何以导致严打?你这么同情那些犯罪份子,那谁来同情被那些犯罪分子伤害的受害人?这事儿居然会有人出来翻案,我是真的不理解。

至于你提到的其他几种现象,那都是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每个问题仔细研究后都可以长篇大论写一篇论文,我这里就不多说了。

最后我讲一讲,为什么我赞同改开路线,但是又不赞同完全否定前三十年呢?就是因为前三十年我们打下了支持后三十年变革的基础,没有那个基础后三十年估计就是一个好一点的印度的水平。前三十年有成就也有问题,我认为站在目前的中国时点来看,前三十年能整体做到那个程度也已经很不错了,我们相对于其他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的是最好的。前三十年其实中国完成了一项真正的伟业,计划经济体制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展望的一个集中体现,我们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摸索出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点和缺点,并且成功地把这个优点通过继续发展国有企业继承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可以说我们成功地排掉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这条路上的一个大坑。目前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就是一个逐渐具备了博采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这两者众长的新型体制,在这个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TG也逐渐进化成一个真正代表各阶层利益的新型政党。改开后的三十年同样也是成就与问题交织,整体来看我觉得绝大部分中国人对我们的发展都是满意的。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总结改开路线中那些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避免再出现类似于当年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那些积重难返导致国家被迫大转型的严重问题,不要让过去的悲剧再重演。我们中国人在近现代经历了200余年的民族苦难,必须要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局面。左右之争可以有也应该有,但是相互之间的争论要向能解决问题的有益的方向去走,不要有那些无意义且会坏事的为否定而否定之举。

通宝推:达雅,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