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正说唐之梦 -- 给我打钱87405
人类社会中一开始并没有钱,在钱出现之前,是以物易物。
张三种粮,粮有富余,但需要一些柴火。李四是樵夫,却不会种田。现在的问题是,张三眼下没有余粮,要等到秋收。于是张三就给李四立了一张字据,上面写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且约定到了秋收“支付”给李四多少粮食。
所以,钱,就是借据。
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经济学家一般不太考虑:张三的这张字据之所以能发挥作用,是因为村里其它人都认可一件事:李四给了张三柴火,张三就得按约定还给李四粮食。如果村里人不认可,那么这张字据是没有意义的,当然,这样的交换也就不可能发生。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所有的人都认为,当父母的都得“无条件”的供养孩子,直到自己死去,还会有孩子学习吗?不会再有。假设,我们人类制造出了机器人,机器人可以生产出人类需要的一切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商品,并且机器人可以自己“养活”自己,那么人类将会如何呢?
上面是一种情况,有“时间差”,其实“空间差”也会“制造”出钱。
还有一种情况,张三产粮缺木,李四产木缺鸡,赵五产鸡缺粮,这三个人其中任意一对都无法完成交换,只有三个人坐到一起才行。这是非常困难的事,即便这三人在同一个村里,甚至住在同一间屋子里。人数大于二,人们之间的以物易物都是非常困难的。
但如果有了钱,这困难迎刃而解。
所以钱是一项大发明。
现在的问题是:钱为什么会留下来呢?
难道不应该是,钱在完成了历史使命,真实的物品交换发生之后,被销毁掉吗?
大概有两种情况,会让钱留下来。
一种情况是总有人只“卖”不“买”,多“卖”少“买”,本质上是将钱这种借据销毁的时间延长——因为只完成了交换的一半。
另一种情况是无中生有。1927年,国民党分裂,汪精卫在武汉成立国民政府,蒋介石在南京也成立了国民政府。汪精卫的“护法”是唐生智。唐生智的兵是拿命换钱,汪精卫就得支付这笔费用,但汪精卫没有钱。汪精卫的办法是印制一种国库券。唐生智的兵拿这种国库券去商铺买米买面,商铺不收,士兵放下国库券,抱起米面就走。武汉商会便去找汪精卫理论,汪讲了一通共渡难关的大道理,唐生智在一旁用手帕擦拭他的手枪,商会见状“心领神会”,闭嘴走人。于是商铺纷纷关张,武汉就此陷入死局。
汪精卫失败了,蒋介石却成功了。成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秘诀,先用纸币换袁大头,对等交换,并宣布不收纸币者斩。于是纸币被接受,人们并没有因此受到损失,比方10亿袁大头换了10亿纸币。接下来,蒋介石白天睡觉,半夜起来干活,又印了10亿纸币,再将这10亿无中生有的纸币混入市场。当然,老蒋也没有完全成功。后面的事就不说了。
我的兴趣不在这里,在前面,多人交换。
安源工人合作社的成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熟人社会。
合伙做买卖、开作坊,是很早就有的“制度”——准确的说,在早期是一种自然形成的社会行为。但是我们都知道,即便是两个人、三个人合伙干任何一件事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家庭就是如此,更何况是那么多人合伙呢?因此,安源工人合作社的成功,不是可以简单复制的。安源,相当于一座煤城,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社会,工人以及家属们是“低头不见抬头见”。并且跟农业社会不同的是,工人以及家属们原本就被牢牢吸附于整座煤矿,不仅非特殊情况“走不掉”,还具备了相当的“合作感”。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合作社很难办成功。
正因为如此,现代股份制企业和股票交易市场形成了一种唇亡齿寒的关系。上市公司通过一级市场募集到资金,经中间的专业机构“倒手”,股份变成股票,进入二级市场,股民在股价的波动中追逐高抛低吸的利差——股民们生活在一个陌生人社会当中。
现在回到前述中钱的出现条件之一,多人交换。
其实,二人之间的交换,是可以不需要钱的,到今天还是如此。但是多人交换就一定需要钱,因为多人就意味着彼此陌生,张三不知道李四需要什么,李四不清楚赵五能生产什么。
陌生人社会,是一种很难搞的社会。
在我的定义中,陌生人社会,不是简单的彼此之间不认识,而是互相了解程度非常低,每个个体对整个社会的了解程度也非常低。
比如,现代股份制企业为什么无法直接向民众募集资金?因为许多人根本就不了解这家企业在做什么,能产生多大的利润,能抵抗多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