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Funny mud pee -- 给我打钱87405

共:💬14 🌺5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要是明年奥运会还推迟呢?

貌似没有人真的认为新冠会持续多年。那要万一是呢?我之前提到一点,目前没有人知道从有零星病例到疫情暴发中间发生了什么。

有人一听到我这个猜想,就摇头,大呼不可能。想想看,为什么这些人会说不可能?他无法想象万一出现了这样的局面他该怎么办,他的大脑一片空白,所以他第一时间就会说不可能。我最开始预测东京奥运会今年够呛的时候,有的人也是同样的腔调:啊,那么怎么可能?意思是说,那前期的准备——这种准备本质是指“昨天已经知道了明天将如何”——岂不是打水漂了?

人,为什么会短视?其一,他没有看到完整的过程,“断章取义”,以点代面;其二,他把明天当今天过,每天都一样。就当下来看,哪个影响大呢?我以为是后者。这么多年,人们都在谈论是什么?设计,布局,一切尽在掌握。这样的日子,过得太久了。

奥运会就是个典型。从申办成功那一天开始,就会有无数人参与这项活动,政府、商人、建筑师、运动员……谁给他们这么大的勇气,花那么多钱去准备一件发生在未来的事?因为未来是确定的。难道不是这样吗?

那要万一不是这样呢?

事实上,没有人知道“明天”会怎样。但凡自认为知道的人,都会接受严厉的教育。而近三百年来,有太多的人自认为知道“明天”会如何——拜我们的教育所赐。

把“明天”当成“今天”来过,归根结底,还是自以为了解了全部。

我们今天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按“我知道明天会如何”来展开的,用的是一种肯定而精确的语气。看看我们自己,难道不是这样吗?否则,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事后诸葛亮?为什么当某件事发生了后总是说“这一切本该避免的”?为什么兜里还留有一个子不花掉就觉得对不起自己?因为,我们自认为,知道一切。

要不然,为什么我们会在上天之下创造一个“社会”,企图用一种不变的“社会”抵御难以琢磨的上天?

要是你在某个地方等某个人,你又没有办法联系到他,你怎么知道他来还是不来?

“未来”就是那个你要等的人。

太阳明天照样会升起,那是因为太阳昨天也是如此,前天还是如此。

而“未来”不是太阳,除非你有办法 强制“未来”听你的话,或者“未来”按某种规律运动,而你恰好又知道这规律。

我们究竟是知道“未来”的规律,还是强制“未来”听自己的呢?

显而易见,后者成份居多。前者占比也不算少。

应该这么说,“未来”一定会来,而你不认识他——好比你去火车站接一个人,你却不知道他长啥样,穿什么,手里提什么箱子,你就知道,他肯定会出现在站台上。

但是“未来”肯定来找你。也许是他,他是一个大胖子,你已经准备好了一桌接风宴席,而他打着饱嗝对你说“我已经吃饱了”;也许是她,她抱着一个孩子,着急的问你:“最近的医院在哪?孩子上吐下泻”;也许是个老人,他坐不了你准备好的车,因为他腰椎不大好……

那么为什么今天我们的感受不是这样的呢?我听到太多的父母,为自己的孩子设计未来,他们似乎知道了一切。他们并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这样的想法。

因为人类在努力设计出一个“社会”,一个可以知道未来的“社会”。我们把一些曲线定义成不规则,我们不喜欢这种曲线,因为它很难复制,我们最喜欢的就是直线,总是沿着一个不变的方向。

有时候,我们会感到不满,当我们走在大街看到周围一个个火柴盒子似的建筑物时,当我们手里的手机几乎完全一样时,当我们每天朝九晚五时,所以我们总期待着能遇到一些不一样的人或者事——准确的说,是出乎意料但又在自己承受范围内的人或事。有一个词来描述这种经历,叫邂逅。是的,我们今天是很憧憬邂逅的。

可是人们没有注意到,这仍然是一种“知道的未来”,虽出乎意料,但转念一想,又在情理之中。那要万一不是这样呢?那就变成叶公好龙了,期盼中的惊喜变成了惊吓。

“未来”就是龙,所有人都见过龙,但谁也不知道龙长成啥样子,因为龙没有样子。

而人类,总在重复同样的蠢事:朝着一个自以为正确的目标前进,最大的一个目标就是创造一个知道未来的“社会”。人类,总是在做蠢事的同时,收获许多意外。一直都是如此。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