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谈谈主观跟客观 -- 给我打钱87405

共:💬78 🌺173 🌵1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谈谈“不要试图跟女人讲理”

相信这句话大家很耳熟了,但是,并不大容易做到。

我一直对人文学科的没落感到困惑,无意中查阅了一些当年基督教教廷辩论的资料,以及中国两晋期间的玄学辩论,似乎寻找到了答案。

我粗浅的认为,这些辩论手,有一部分就是没法讲理的“女人”。他们的手段,就是用所谓的“死缠烂打”来干扰对方,让对方无法继续,此外,他们往往还夹杂着一些情绪性词语,试图达到激怒对方的目的。

我猜想,这产生了两个结果:

第一、自然科学家提升了抗干扰能力。这种干扰,不一定就是来自于人类,也有可能是事情本身就很繁琐。当然,相当一部分——估且称之为干扰吧——还是来自于人类,科学辩论中,也有许多前言里提到的“女人”。就我所读的科学史来看,作为一名读者,我时常会产生一种“这辩论真是叫人崩溃”之感,“对方的质疑难道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吗?”但是,我最后的看法是,严谨就是这么锻炼出来的。尽管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实际上,我个人的感受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千难万难”。怎么办呢?如法炮制,找“女人”来讲理。这是一种手段,磨自己的耐性,磨自己的思维。

第二、人文学科没人敢碰了。这话自然是有夸张成分的,但也不是太夸张。一些科学家的传记里有相关的片段,从侧面反映出了科学家们的“胆怯”。

依此,我把西方科学家简单的分成了两类:一类,怕“女人”但不怕科学挑战,其中被“女人”搞疯自杀的并不在少数;另一类,既知道如何跟“女人”打交道,又知道如何面对科学挑战。后一类,往往所谓的会“讨女人开心”,看起来似乎跟想象中的科学家身份不相称,但真实情况恐怕不一定就是如此。

就许多中国人来看,两名大臣吵得不开交,如电视剧中纪晓岚跟和珅的口舌之辩,只会招致皇帝的怒斥。换而言之,中国人多认为做人不要逞口舌之快才是明智之举。西方人恰好相反,大学本就是教会创建,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就是参加“神辩论”。一种文化,结一种果子。

该怎么说呢?果实总是从腐败的土壤中生长 出来的。中国人会换一个方式说:出污泥而不染。

今天有人认为,中国政府搞舆论战,不是欧美的对手,吃了亏。我倒觉得,未必就是如此。

最近听到一些朋友对我说“如今网络环境太糟了,我要断网”,我说,“这是好事嘛,开诚布公的讲,你之前很多时间不就是泡网么?”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感受。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总有那么一些人是“近则不逊远之则怨”,本就以“女人”自居嘛。“从某种意义上看,是这些“女人”拯救了你”。

所以,为什么见到“女人”就躲呢?这不科学。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