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金风玉露一相逢,便去向、人间无数 -- 桥上
上面图中有“雹”、“雷”两字部首——“雨”的图形,在最左边,还有泪如雨下的“眔”字的图形,在“雨”右边,然后是和“雨”字有点类似的“垂”字、“爾”字、“系”字和“朋”字的图形,“系”在右上角,“垂”在“系”左边,“朋”在右下角,“爾”在“朋”左边。
“雨”字图形《说文》解释说是“水从雲下”,孙诒让补充说,“龟甲文雨字恒见……与许书古文雨形近而瑑画尤省”,这意思是甲骨文的“雨”字其实更简单,笔画更省;“盖冂象穹隆下覆之形,天象已晐于其中”,也就是说其中最上面是用“冂”代表中间高四边低盖住我们的天;至于下面的点点和垂线,自然就是代表雨点和雨丝了。
“雨”这个部首,《王力古汉语字典》总结:“雨部的字大多和雲、雨等天象有关。其中包括:(一)名词。例如:雨、雲、雪、霜、雾、雷、電、霞;(二)形容词。例如:霈、雱、霏;(三)动词。例如:震、霑、霁、雩(求雨之祭)。”。
大概由于最终古人认为,“雨”是最重要的天气现象,所以才用“雨”当这方面的头领,统领其他各种天气现象。于是在常用形声字中,以“雨”为部首的十三个,主要是各种天气现象,包括:“霹”和“雳”、“霜”和“雪”,以及“雷”、“雹”、“零”、“霎”、“露”、“雾”、“霞”;还有两个是由天气产生的后果:“霉”以及“震”。
“雨”这个部首都在字的上部,字形也基本没变。
至于以“雨”为部首的“雹”字,《说文》说是“包聲”,因此“雹”的声符是“包”。“包”这个声符能发五个音:bao、fu、pao、tao、yao,其中主要是一对送气与不送气的同位音bao和pao,其次是tao,剩下的fu和yao很少见。
发bao这个音的最常见声符就是“包”。发pao这个音的最常见声符也是“包”。发tao这个音的常见声符有“舀”和“匋”;“舀”这个声符主要发dao和tao这一对同位音,和“包”不一路;而“匋”这个声符其实就是从“包”衍生而来的复合声符,《说文》说是“从缶,包省聲”。在以“包”为声符的那些字里头,发tao这个音的,其实都以“匋”为声符。而且“匋”也不发bao和pao那两个音。
上面图中贴出了“雹”字和“包”字的图形,“包”在左上角,下边是“雹”;然后是左下角的“可”;另外,图中右侧从上到下依次是“勺”、“匄”、“匈”、“匋”,都和“包”字有些联系。
“包”字的图形,《说文》认为“象人褢(怀)妊,巳(子)在中,象子未成形也”,《说文》大概是说:“包”字图形就是画了个怀了孕的人,包在中间的是“未成形”的孩子。段玉裁进一步解释说“勹象褢(怀)其中”,“巳字象未成之子也”。
而“雹”字的图形有两种,既有一种上面是“雨”下面是“包”的形声字构型,还有一种所谓“古文”,上面虽然还是“雨”,下面却变成了一堆冰球,这是从甲骨文那儿来的。
“雹”,《说文》说是“雨冰”;这个“雨冰”的字在甲骨文时代就出现了。下图是一片那时卜甲的拓片,卜甲左右两侧的卜辞是相互关联的,这片卜甲左右两侧分别包含“茲雹不隹(唯)降𡆥(憂)”和相对的“茲雹隹(唯)降𡆥(憂)”这样的内容,其中“雹”字在各自从外向内数第二列上,左侧那个“雹”字是从上往下数第三个,右侧那个“雹”字是从上往下数第二个。两个“雹”字都被裂纹破坏了一部分,但大体轮廓还是清楚的。下面就是那一片含两个“雹”字的卜甲拓片,图片出自《甲骨文合集在线检索》:
从图中可见,这两个“雹”字的甲骨文图形和“雨”字的图形很像,只不过“雨”字图形中从天上落下来的是一点点水滴,到“雹”字这儿,就膨胀成了一粒粒冰球。因此,甲骨文的“雹”字和“雨”字一样,也是象形字,并非形声字。但因为“雨”才是最常见的天气现象,“雹”和“雨”竞争部首失败,“雹”字这才改头换面,把“雨”这个部首顶在头上,再把“包”字拉过来当声符,变成了单纯的形声字。
这种一粒粒冰球从天上砸下来的“雹”,对现代人,是严重的灾害,对于古人,更是巨大的伤害,于是:《礼记•月令第六》中有“仲夏行冬令,则雹冻伤谷,道路不通,暴兵来至”,《古本竹书纪年》中有“周孝王七年,厉王生,冬大雹,牛马死,江汉俱动”,《僖二十九年经》中有“秋,大雨雹”((p 0476)(05290004))(035),相应的《僖二十九年传》中就解释说“秋,大雨雹,为災(灾)也”((p 0477)(05290301))(035),类似的,《昭四年经》中有“四年春王正月,大雨雹”((p 1244)(10040001))(116),相应《昭四年传》发挥道:“今藏川池之冰弃而不用,风不越而杀,雷不发而震。雹之为菑(灾),谁能禦之?”((p 1248)(10040201))(116),雹来成灾,没人能抵抗,可见古人的无可奈何。
“雷不发而震”,上面还提到了本篇题目中另一个以“雨”为部首的常用形声字——“雷”。现在“雷”字声符的字形是一个“田”字,但这个“田”其实是某一种“畾”字的简省版。
而且在眼下相同字形背后,有好几个不同的“畾”,分别“同靁(雷)”,“同壘(垒)”,“同虆”,还可以是“田间地”。
下面图中贴出了“雷”(靁,在左上角)、“壘”(垒,在“雷”右边)、“虆”(在“壘”下面)以及相关的“蘽”、“藟”、“纍”等字的图形(在右下角“申”字图形左边),还有“田”字的图形(在右上角“車”字图形左边)。
从下图中可见,在古老的“雷”字图形中,其实没有“雨”。这也是因为那时候,和天气现象有关的部首这个位子,“雨”还没坐稳当,大家都在争。
但对比其中唯一有“雨”的那个“雷”字图形,可以知道,在“雨”这个部首下方的那个图形,和其他几个“雷”字图形其实是一回事,都是“畾”字“同靁(雷)”的那个图形。也就是说,现在的这个“雷”字其实是“同靁(雷)”的那个“畾”的孳乳字。
而拿这个“同靁(雷)”的“畾”字图形,和“虆”字中“畾”的图形对比,您会发现,他们长得大不一样。至于“壘”(垒)字中“畾”的图形,有一个和现在的“畾”长得差不多,像是代表堆垒的意思;另一个就和“同靁(雷)”的那个“畾”长得很像。
“同靁(雷)”的那个“畾”,《汉字源流字典》认为是“指事字”,并且“与雷为同一字,甲骨文从申,象闪电伸张,两个圆圈则象征雷声滚滚”;“金文加出雨,圆圈则变成四个车轮,更突出了雷声滚动之意”;“古文省去雨和电,只留下象征雷声回转滚动的符号”。“畾”既然“与雷为同一字”,那么“雷”显然就是从这个“畾”孳乳而来的了。
上面图中也贴出了突出表现车轮的一些“車”字的图形(在右上角),以及与“雷”字中“雨”下方那个图形有些类似的、表现击鼓、可能也是表现雷声的、“鄂”字和“咢”字的图形(“鄂”在左下角,“咢”在“鄂”左面),还有代表闪电的“申”字的图形(在右下角),以及“電”(电)的图形(在“咢”右边),对比后您会发现,“電”字其实就是把“雨”和“申”的图形组合在一起,也是个孳乳字。就是说,“電”字也是在“雨”的江湖地位确定之后,才归服到“雨”的麾下的。
但“虆”以及“蘽”、“藟”、“纍”(累)等字以及其中一个“壘”(垒)的图形却并非画了一堆车轮,而是表现了堆垒乃至果实累累的意思,当然其中有些可能仅仅是拿“畾”当声符用,不过毕竟与好几个车轮乱转的图形不同。至于现在“雷”字字形中“雨”下方的“田”,也是拿了“畾”当声符用,再把“畾”做了简化,才变成“田”,和田地的那个“田”不一回事。
还有作为“田间地”的那个“畾”字,其中的“田”自然是田地之“田”了,应该说又是另一个“畾”字,含义不同,读音不知道同不同。
因此,“田”字同样是远不只一个,蒋礼鸿《读字肊记》指出:“有树穀之田字,有猎禽之田字,形同而非一字也”;“田即网也,田所以取鸟兽”;“因之凡取鸟兽皆曰田也”。
而且作为声符的“畾”,也大多简省为“田”,发音则主要是lei,或者会流变成luo,个别会发ta这个音,不知是何道理。反过来,发lei这个音的那些形声字也大多是以“畾”为声符的,不含“畾”或其变形的不多。
还有另一个“田”,田地之“田”,也是个常见声符,主要发tian和dian两个音,和从“畾”简省而来的这个“雷”的声符“田”不是一回事。
因为“雷”是非常惊人的自然现象,所以“雷”——“靁”字在古籍中也就经常被提及,在《邶风•终风》中是“曀曀其阴,虺虺其靁”(《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40)),在《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中是“疾雷破山”,在《尚书•周书•金縢》中是“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在《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第十》中是“即日夜半,暴风疾雨,雷奔电激,飞石扬砂,疾于弓弩”,都远非人力可企及。
因此,古人还用“雷”来形容非常厉害,《小雅•南有嘉鱼之什•采芑》和《大雅•荡之什•云汉》中分别说“如霆如雷”(《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47)),《大雅•荡之什•常武》中说“如雷如霆”(《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65)),《孙子•军争第七》中说“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孙子译注》(p 049)李零(070300)),《襄十四年传》中说“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p 1016)(09140601))(083),孔子云:可不畏哉!
为了要配得上这么厉害的“雷”,人们又发明出了负责“雷”的神仙:雷公和雷師。屈原《遠遊》中提到“左雨師使徑侍兮,右雷公以為衛”,《越绝外传记宝剑第十三》中提到“雨师扫洒,雷公击橐”;屈原《離騷經》中则提到“雷師告余以未具”。
当然,也有更务实的总结,在《礼记•月令第六》中有:“(仲春之月,)雷乃发声,始电”、“(仲秋之月,)雷始收声”、“仲冬行夏令,则其国乃旱,氛雾冥冥,雷乃发声”;在《礼记•乐记第十九》中又有“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在《论语•乡党第十》则有“迅雷风烈必变”;中国古人对天气现象的关注是有传统的。
人能记住并把握的字形其实是有限的,于是古人画出的图形就有不少被新起的形声字所取代,“雹”和“雷”都是如此。
古人最初造字,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因为人同此心,也因为简单好认的字形本就有限,也就难免撞车。“畾”字和“田”字就是不同的古人不约而同选用的字形,所以同样的字形就分别代表了好几个不同的意思。
另外,“畾”这个字的构型,和一大批汉字相同,可称为“品”字形。下面图中贴上了图形中包含“品”字形构型的一些字的图形,有“雹”(古文雹,段玉裁云“象其磊磊之形)、“壘”、“品”、“小”、“晶”、“雥”、“羴”、“森”、“贔”、“齊”、“众”、“焱”、“蟲”、“劦”、“協”、“淼”、“姦”、“驫”、“猋”、“麤”、“塵”、“鱻”、“𠧪”、“孨”、“毳”、“磊”、“垚”、“皛”、“聶”、“轟”、“嚞”、“譶”。
还有些字,虽然现在的字形是“品”字形构型,但过去的图形却是在三杈枝头上连着三个类似图形,下面图中也贴上了包含这种图形的一些字:“叒”、“嵒”、“喿”、“齊”、“婐”、“㮚”、“三”、“桑”。当然不能忘了还有些我没有找到图形的“品”字形字:“鑫”、“犇”、“𡷈”、“刕”、“掱”、“龘”、“𪈼”。除了以上这些字,肯定还有遗漏。
下面是各种“品”字形的字及一些相关字的图形:
————————————————————
下面是16个以“包”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包”这个声符能够发的5种不同的声音:
包bāo刨bào-páo抱bào苞bāo咆páo饱bǎo泡pāo-pào胞bāo炮bāo-páo-pào袍páo
跑páo-pǎo雹báo陶táo-yáo掏tāo萄táo淘táo
bao、fu、pao、tao、yao。
下面是8个以“畾”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畾”这个声符能够发的3种不同的声音:
畾léi
垒lěi累léi-lěi-lèi骡luó螺luó雷léi擂léi-lèi蕾lěi儡lěi
lei、luo、ta。
下面是14个以“雨”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包”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包”字:
雨雪雳雷零雾雹震霉霎霜霞露霹
包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