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50岁老大爷的爱乐经历 -- 黄序

共:💬104 🌺60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50岁老大爷的爱乐经历 (续18)

前一篇貌似对internet发了些牢骚,实际上这个事还是应该一分为二。

早先跟着电台电视台的英语老师学音乐也不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毕竟在那个时代他们的资源也非常有限。后来发现平常用的《牛津英汉双解辞典》很有用,它后面附有一个世界名人录,出人意料的是里面的音乐家词条非常多,基本上八段以上的高手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能满足我一个初哥的需求。

当然,自从有了互联网,音乐欣赏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开始首先是更好地满足了查找资料的要求。最先是靠雅虎搜索,慢慢的很多唱片公司、乐团、音乐家和音乐出版社都有了官网。再后来陆续出现了一些论坛。开始的时候论坛们的水平自然是参差不齐,经过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乐迷逐渐聚集到了为数不多的几个高水平坛子里。

当年中文网上最常去的一家叫“爱乐人走四方”。这里有一批高水平的乐迷,多数人在内地,也有不少旅欧旅美旅日的,能更多地分享现场观看演出的心得。另外因为跟新加坡类似的原因,当时的香港音乐欣赏方面的条件也很优越,论坛里的几位老资格香港乐迷非常活跃。其中有位网名叫Patzak的尤其渊博。前一篇里提到的Patzak & Ferrier版《大地之歌》就是他推荐的。

点看全图

论坛里不乏业余高手,有自幼习琴的,有抱着总谱分析瓦格纳的。相当多的人还是实名发帖。其中一些文笔不错的,像马慧元、韩晓波等人,不仅至今还有文字在网上流传,有乐评结集出版,甚至干脆还转行进了音乐圈。

这些网友以欣赏古典音乐为主,但是对其它类型音乐的态度也相当开放。不少人对京昆艺术颇有研究,有几位堪称票友。跟着他们学了不少东西。

爱乐人论坛的影响不断扩大,甚至逐渐吸引了不少专业的音乐工作者。经常发言的有作曲家鲍元恺,黄安伦等人,还有李德伦的女儿这样的专业家属。鲍元恺还曾经就他的新作《炎黄风情》在论坛里征求意见。

这些圈内人发表了不少回忆性的文字,以第一视角叙述了很多60年代以来的亲身经历。其中尤其有价值的是关于样板戏创作过程的讨论,大多为江青同志说了不少公道话。尤其意见一致的是大家都认为于会泳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更为他后来的结局感到惋惜。

然而,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短短几年之后,传统论坛纷纷受到了新兴社交网络的冲击,水量逐渐减少。加上一些其它原因,网管宣布了一个论坛关闭的计划,同时预告在关坛之前把新的集结方式告诉大家。

可惜的是我当时挺忙,忘了关注他们的最后通知,等想起来去看的时候已经404了

如果有河友知道这帮人现在在哪里聚集麻烦告诉我一声。

走四方没有了,就又开始东游西逛寻找新的根据地,最后转进到了“伊美姬”。

这是一个以分享为主的论坛,音乐类型更加丰富,老歌星周璇白光姚莉、新弗拉门戈、波萨诺瓦、法国香颂应有尽有,也有机会了解很多小众的唱片公司。台湾校园歌曲的回顾让老大爷们不胜唏嘘。

点看全图

那时候央视戏曲频道正在推京剧名家音配像系列,伊美姬也出现了很多应景的内容,涵盖了很多三、四十年代的京昆大师,让人过足了戏瘾。

点看全图

这里也有不少来自香港的资深乐迷,主打地水南音,和有浓郁八十年代风格的世界音乐。

点看全图

红番吉他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叫妙趣人生的ID,丰富的收藏加上温润如玉的文风,让众多乐友受益良多。

有一段世界,妙趣人生明显提高了发帖的频率,让人颇有些应接不暇。终于有一天他发言说这个帖子发完,需要休息一段很长时间。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不久之后另一位香港网友发消息,告诉大家说妙趣人生因为身患绝症,已经悄然辞世了。

......

我很怀念这位从未谋面的乐友,愿他的妙趣人生在天堂能得以延续。

~土鳖扛铁牛

通宝推:踢细胞,camelry,桥上,大眼,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