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金风玉露一相逢,便去向、人间无数 -- 桥上

共:💬140 🌺106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31:顶,顿

“頁”——“页”是“顶”字和“顿”字的部首,因为“頁”(xié)乃“頭也”(《说文》),所以“頁”部的字大多与头有关(《王力古汉语字典》)。和一般部首不同,“頁”这个部首都在形声字右半边。

以“页”为部首的常用形声字按《王力古汉语字典》的分类有,1. 头或与头相连的部分:“顶”、“颠”、“题”、“额”、“颅”、“颊”、“颜”、“项”、“领”、“颈”;2. 头的样子或容貌:“顺”、“颁”、“颂”、“预”、“颇”、“颓”、“颤”;3. 头的动作:“顿”、“顾”;分类之外,还有与头类似的物体:“顽”、“颗”;不包括“页”共二十一个。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中说“古文‘頁’、‘𦣻’(首的异体字)、‘首’当为一字,‘頁’象头及身,‘𦣻’但象头,‘首’象头及其上发小异耳”,意思说这三个字的图形都画的是人脑袋;下图中就贴出了“頁”、“𦣻”、“首”、“目”、“面”、“须”、“县”、“縣”、“元”、“亢”等字的图形,“頁”在左上角,下面是“𦣻”,再下面是“首”;“目”在“頁”右边,“目”下面是“面”,“面”下面是“须”;右上角是“县”,“县”下边是“縣”,“縣”下边是“元”,“元”下边是“亢”。

从下图可见,在“𦣻”、“頁”、“首”、“面”、“須”、“县”、“縣”这些字的图形里,古人画人脑袋时,主要突出了眼睛,用眼睛来代表脑袋,连“須”字的图形也画上了一只大眼睛。而“頁”字的图形其实就是个突出了眼睛的跪坐人形,上面也许有头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31页

然后说“顶”。“顶”字《说文》说“顚也”,就是脑瓜顶。例如:《周易•大过第二十八》“上六,过涉灭顶,凶,无咎”,《孟子•尽心上》“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庄子•人间世》“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肋”,三国-魏-应璩【百一诗】“醉酒巾帻落,秃顶赤如壶”,杜甫【饮中八仙歌】“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但是除了人的脑瓜顶,“顶”后来又变成了好多别的东西的脑瓜顶。好比山的脑瓜顶:李白【留别金陵诸公】中有“欲寻庐峰顶,先绕汉水行”,北周-王褒【云居寺高顶诗】中有“中峰云已合,绝顶日犹晴”,这“绝顶”大概是秃头吧;好比巨石:南朝-陈-释惠标【咏孤石】中有“根含彭泽浪,顶入香炉烟”,这个自然也是秃顶;好比树,南朝-梁-沈约【宿东园诗】中有“树顶鸣风飙,草根积霜露”,这个可是长发飘飘了;好比椰子:《齐民要术•五穀、果蓏、菜茹非中國物產者•椰三二》中有“熟后不长不减,形如寒瓜,长七八寸,径四五寸,萼覆其顶”,这个是锅盖头啊;好比织机:南朝-梁-刘孝威【鄀县遇见人织率尔寄妇诗】中有“机顶挂流苏,机旁垂结珠”,这个脑瓜顶可是盛装出场的;……

而且“顶”字还转变为动词,是我们现在最常见的用法,像是顶天立地,顶风冒雪,顶住,等等,都让人想到梗着脖子的样子。

《说文》还说“顶”字是“从頁,丁聲”,所以“顶”的声符是“丁”,这“丁”朱骏声通训定声的解释是:“丁,鐕也。象形。今俗以钉为之,其质用金或竹若木。”,说白了,这是说“丁”就是钉子,下图中贴了“顶”字和“丁”字的图形,右上角是“顶”,左边是“丁”。

从较早那些“丁”字看来,“丁”的图形一开始有点不像是钉子的意思。“丁”那些比较早的字形(偏右上那些),都是一个点或一个圈,还有双圈的,倒像是注记。由于造字之初还没有金属钉子,要有钉子也是竹钉木钉,也许当初这些竹钉木钉本来就不像现在的钉子这么挺拔吧。但钉子与脑瓜顶没联系,“顶”只是个单纯的形声字,因此,在上面“顶”字的图形中,声符有时候是“鼎”。

“丁”作为声符可发七个音:cheng、da、deng、ding、sheng、ting、zheng,其中主要的是ding、ting、cheng三个音。

“丁”这个基本声符产生出了一个非常特别的复合声符——“成”,在“成”这个复合声符里,“丁”变成了一笔的“𠃌”,还躲进了“成”的胳肢窝里,让人很难注意到。由于“成”和“丁”的字形没有明显联系,于是“成”这个声符主要发cheng那个音,不发ding和ting那两个音,似乎已经和“丁”分道扬镳。下图中也贴出了“成”字的图形,在右下角,您可以和“丁”字的图形对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31丁

再说“顿”。“顿”字《说文》说“下首也”,段玉裁注云“当作顿首也”,我觉得还是作“下首”更合理,不能自己的刀削自己的把。何况这“下首”未必就是磕头,还可以是点头,打盹儿,但总归是脑袋的动作。如此说来,“顿”字就像“顶”字,也是个很专门的字。

作为“下首”的“顿”字,《定四年传》中有“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p 1547)(11040310))(110),《周礼•春官宗伯第三》中有“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日肃拜,以享右、祭祀”,都是磕头。

不过后来这个很专门的字破了功,被引申到人身上别的部位向下,如《吴語》中的“句踐用帥二三之老,親委重罪,頓顙于邊”,《韩非子•初见秦》中的“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这两句里一个“顿”是脑门儿碰地,一个“顿”是脚跺地。

再后来“顿”再被引申到停下,所谓停顿,有《昭十五年传》中的“获城而弗取,勤民而顿兵,何以事君?”((p 1370)(10150501))(118),《谋攻第三》中的“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译注》(p 019)李零(030200))。

接着“顿”还被引申成量词,好比《齐民要术•养鹅、鸭第六十》中的“先以粳米为粥糜,一顿饱食之,名曰‘填嗉’”。

下来“顿”又被引申成副词,表示忽然,例如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诗五首】“乖荣顿如此,何用独芬芳”。

然后,由于本义是那个向下的动作,“顿”就被引申成了松开、打开的动作:曹植《七启》“于是駴钟鸣鼓,收旌弛旆,顿纲纵网”,《三国演义》二十一回“撞破铁笼逃虎豹,顿开金锁走蛟龙”,终于闯了大祸。

“頓”——“顿”《说文》还说是“从頁,屯聲”,那么“頓”字的声符是“屯”。“屯”作为声符可发八个音:chuan、chun、cun、den、du、dun、tun、zhun,其中主要的是dun和chun两个音。

“屯”《说文》说“難也”,又说是“象艸木之初生”,说是“从屮貫一”,还解释说“一,地也”,并且“尾曲”。再就“屯然而難”引述《易》:“屯,剛柔始交而難生”。所以,“屯”字的图形是挣扎出土的一根幼苗。蓬勃向上的幼苗和向下的脑袋显然无关,因此“頓”字同样是单纯的形声字。

“屯”这个基本声符也产生了个不那么容易认出来的复合声符——“春”,其实“春”原来是“萅”,里头的“屯”虽然藏在中间,毕竟还保持了原样。但经过历代写字人的各种偷懒,就把十一画、写起来还有些别扭的“萅”、改造成了写起来顺畅,只有九画的“春”。不过这样一来,后人也就渐渐忘却了“春”和“屯”的联系,于是以“春”为声符的那些字主要读chun,其他用“屯”当声符的字主要读dun,像是两个不相干的声符了。

下图中有“頓”字、“屯”字以及“春”字的图形,还有“耑”字的图形,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认为“象植物初茁渐生歧叶”,以及“生”字的图形,《说文》认为“象艸木生出土上”。“屯”在左上角,下面是“頓”,“生”在左下角,“春”在右上角,“耑”在右下角。五个字图形中都包含各种生长着的幼苗,风姿各异。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31屯

下面是声符“丁”和“屯”主要读音位置图,黄色的是“丁”的一些主要读音,蓝色的是“屯”的主要读音,由于声母d和ch常有互易的现象,在这一类图中我把这两个声母安排在一起,从本图中可以看到,“丁”和“屯”的主要读音正好都有d与ch互易的现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31

————————————————————

下面是15个以“丁”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丁”这个声符能够发的7种不同的声音:

丁dīng-zhēng厅tīng订dìng打dá-dǎ叮dīng灯dēng盯dīng钉dīng-dìng顶dǐng亭tíng

停tíng成chéng诚chéng城chéng盛chéng-shèng

cheng、da、deng、ding、sheng、ting、zheng。

下面是10个以“屯”为声符的常用字以及1个原来以“屯”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屯”这个声符能够发的8种不同的声音:

屯tún-zhūn吨dūn囤dùn-tún纯chún盹dǔn钝dùn顿dú-dùn春chūn椿chūn蠢chǔn

邨cūn(村)

chuan、chun、cun、den、du、dun、tun、zhun。

下面是22个以“页”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丁”和“屯”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8个常用字:

页顶项顺顽顾顿颁颂预颅领颊颓颗题颜额颠颤

颇颈

丁厅亭成盛屯囤春

通宝推:尚儒,mezhan,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