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金风玉露一相逢,便去向、人间无数 -- 桥上
“私”和“税”的部首是“禾”。“禾”,《说文》说是“从木,从垂省,垂象其穗”,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补充说“上象穗与叶,下象茎与根”,就是说,这“禾”的图形是画了一株“禾”,上边是下垂的穗,还有叶子,然后是茎,最下面是根。这造字之初古人眼里的“禾”,我们现在叫谷子,简化之前写作穀子。
下面是一张谷子(Setaria italica (L.) Beauv——粱)的图片,出自中国植物图像库
这个“穀”,也是个以“禾”为部首的形声字。而现在常用的“谷”,本是山谷的“谷”,用作谷子的“谷”是假借:当初,因为笔画少,“谷”被非常多的人借去当“穀”用,结果在推行简化字时就被定为“穀”的正式简化字了。
谷子,也就是小米,当时又叫“粟”,还有相近品种“黍”,是当时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当时主要食物来源中最重要的一种。于是,“穀”字还引申出了喂食的意思。
下图中除了重点表现谷子植株的“禾”字的图形(左上角),还包括:突出表现饱满谷粒的“粟”字(“禾”右侧)、强调谷粒分散状态的“黍”字(“粟”右侧)、反映谷子果实部分下垂的“秀”字(“黍”下方)、表现人侍弄谷子的“年”字(右上角)、表现一丛“禾”的“秝”(lì)字(“禾”下方)、表现手抓一把“禾”的“兼”字(“秝”下方);以及,现在和“粟”字字形相似、但实际表现的是木本植物的“栗”字(“粟”下方),表现了豆类的“尗”(“菽”)字(“年”下方),表现了高粱的“术”字(左下角),表现了麦子的“麥”——“麦”字(“栗”下方)和“來”——“来”字(“术”右侧),表现了草本花卉的“華”字(右下角);等等诸字的图形。
这其中那个表现豆类的“尗”(“菽”)字,除了《说文》说“象尗豆生之形也”、也就是说长得像大豆之外,还有另外两个面貌,都和“叔”字有关。“叔”是“尗”加了“又”,“又”是一只手,“叔”也就是一只手拿着“尗”这个豆类植物,再早的甲骨文有时还会省去那只手。
但这“尗”的另外两个形象都不是豆类植物:
其中一个,是徐中舒先生在关于“弔”字图形的注解中说的,他说“弔”字及与其同形的“叔”字,“金文象人持弋射矰缴之形,与弟同意”,就是说“弔”和“叔”的图形是一个人拿一把“弋”正要射出。
而另一个,出于《字源》,说是金文“叔”字是“以橛掘地收芋的象形”,根据是西周叔卣中“叔”字的金文字形(见下图),以及《说文》中提到的“汝南名收芋为叔”。
下图中我贴出了部分“年”字的图形(左上角),以及:“尗”字的图形(“年”下方),“叔”字的图形(“年”右侧),“弔”字的图形——包括徐中舒先生的注解(右上角),“弟”字的图形(右下角);还有一个“𠭥”(suì)字的图形——加上《字源》中的“祟”字字形演变图(左下角)。由于找不到更多“尗”字的图形,只好研究“叔”字图形中的“尗”。
研究上图,我们可以将“叔”字的图形分为三组:
第一组是“叔”字图形中右上那个甲骨文字形,似乎就是“尗”,没包含“又”,时间最早,这图的上部与“年”字的上部很像,看上去也是表现下垂的果实,还和“弔”字中“京津一二九二”那个甲骨文字形以及大部分“弟”字的字形相当像。
第二组是“叔”字图形中右下那个字,似乎也没包含“又”,对比“弔”字中那些带箭头的字,这个“叔”的图形接近于所谓“象人持弋射矰缴之形”。
而第三组是“叔”字图形中左边那两个字,其中“尗”的图形和“𠭥[祟又]”(suì)字的图形很像,其图形应该是所谓“以橛掘地收芋的象形”。
这三组图形完全不是一回事,应该说,后来都写成“尗”或者“叔”的,本来就是三个面貌不同、意思也未必相同的字。
对比可见,第三组所谓“以橛掘地收芋的象形”与“𠭥[祟又]”(suì)字的图形很有渊源,则恐怕“尗”未必是此义。
再从上图中第一组甲骨文“叔”字的图形看,“尗”恐怕还是从“象尗豆生之形”演化而来的,其主体部分可为植株与下垂果实的象形,缠绕部分则正表现了豆科植物常有的攀援枝条。
至于第二组图形,即“象人持弋射矰缴之形”那一组,与第一组“象尗豆生之形”的图形有些相似,但毕竟有区别。至于为什么这两组图形互相混淆,我推测除了二者相似之外,还因为“叔”与“弔”一度发音相近,从而常常互为假借造成的。
下面是某种大豆植株的图片,您可与上面第一组“叔”字的图形对比。图片出自《华疆系列极早熟大豆大垅密植》:
说回“禾”。用“禾”当部首的常用形声字有二十七个,包括:
“禾”的不同品种,有“私”、“秫”、“稻”;
“禾”的不同部位,有“秸”和“秆”,以及“种”、“稼”、“穗”、“颖”、“秒”、“稍”、“稿”;
“禾”的不同状态,有“稀”和“稠”,以及“秕”、“秽”、“移”,还有“秧”、“稚”;
与“禾”相关的事物,有“租”和“税”,以及“秤”、“程”、“积”、“秩”、“稳”、“秘”。
“禾”这个部首,一般都在形声字左侧;在常用形声字里,只有一个例外,就是“颖”,部首在左下,还有“穀”,也在左下,但不算是常用字;再就是“稿”的异体字“稾”,“禾”这个部首在下方,“稾”自然也不是常用字。
“禾”这个部首管的范围,也和几个别的部首有些纠缠不清,好比“禾”手下的“种”(“種”),就有个部首“耒”手下的异体字“𦔉”;再好比“稿”,就有个“木”手下的异体字“槀”;但是这种纠缠也有限,好比同样是“禾”手下的“稍”,和“木”手下的“梢”,意思都是末端,一个是“禾”的末端,一个是“木”的末端,俩人分得还挺清楚,没混到一起。也许是因为“稍”有了新的身份,代表抽象的意思,顺便就把原来的意思保留了下来,没被合并掉。
然后说“私”。
“私”,《说文》说“北道名禾主人曰私主人”,这样,按上面的分类,“私”是“禾”的一个品种,那这个“私”就是个单纯的形声字。但我们现在常用的公私的“私”,却和“禾”的某个品种这个“私”并不相干,应该是“厶”的孳乳字。
“厶”字,《说文》说“奸衺(邪)也”,还引了一句韩非的话“仓颉作字,自营为厶”,段玉裁又补充说“公私字本如此,今自私行而厶废矣”。但奸邪之“厶”与公私之“厶”虽有渊源,却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这才会另行孳乳出“私”字表现公私之意,而且是“私”的主要意思。
《小雅•甫田之什•大田》中有“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30)),《礼记•曲礼上第一》中有“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战国-屈原《九章•橘頌》中有“秉德無私,參天地兮”,就都是这公私的“私”。
由此,“私”又引申为私密的、私下的,如《僖二十八年传》中有“乃拘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p 0457)(05280304))(045),《襄二十六年传》中有“国子使晏平仲私于叔向”((p 1116)(09260704))(085、097),《昭元年传》中有“罕虎、公孙侨、公孙段、印段、游吉、驷带私盟于闺门之外,实薰隧”((p 1215)(10010901))(111),《昭七年传》中有“其子弗敢有,不敢以闻于君,私致诸子”((p 1290)(10070801))(111、120)……
“私”既从“厶”孳乳而来,那么“私”的声符就也是“厶”。“厶”这个声符可发二十六个音:ai、chi、cun、dai、ê、ei、juan、jun、ni、qi、qu、quan、qun、shi、shun、si、suan、suo、tai、xi、xun、yan、ye、yi、yun、zhi,其中主要的是tai、jun、ai三个音。其实在很多形声字中作为声符的并非“厶”本身,而是从“厶”产生出来的好几个复合声符:“台”、“以”、“矣”、“允”、“夋”等等。
“厶”这个字,段玉裁认为“自营为厶,六书之指事也”。结合代表胳膊的“厷”字,我理解“厶”字的图形表现的是胳膊肘向里拐,不仅画了胳膊肘,还在胳膊肘前端加上一“点”作提示。
下图中贴出了“厶”字、“私”字、“厷”字和由“厶”产生的复合声符且包含“胳膊肘向里拐”图形的“以”字、“台”字,以及可能有联系的“巳”字、“己”字、“子”字的图形,还有韩非子曰“背厶为公”的“公”字的图形。
“厶”在左上角,往下是“私”,再往下是“厷”;“子”在左下角,往右是“巳”,再往右是“己”,右下角是“公”;在右上角的是“以”——包括一部分含“厶”的“以”和“台”——的图形以及徐中舒先生的相关注释:
再说“税”。
“税”,《说文》说“租也”,“税”和“租”都意为“田赋”,就是土地所有者向生产者收取的谷子。但“租”字似乎晚起,就更可能和后来的生产关系关联,偏向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税”则偏向于与官府的关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都得交“税”。
这意为“田赋”的“税”,读shuì,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宣十五年经》中的“初税亩”((p 0758)(07150008))(064)以及相应《宣十五年传》中的“初税亩,非礼也”((p 0766)(07150801))(064),还有《哀二年传》中的“初,周人与范氏田,公孙尨税焉,赵氏得而献之”((p 1617)(12020304))(129),《礼记•王制第五》中的“古者:公田,藉而不税。市,廛而不税。”,《礼记•月令第六》中的“蚕事毕,后妃献茧。乃收茧税,以桑为均,贵贱长幼如一,以给郊庙之服。”,《老子》第七十五章中的“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周礼•地官司徒第二》中的“凡税敛之事,乃分地域而辨其守,施其职而平其政”。
后来也有引申为租赁的,还读shuì,如白行简《李娃传》中有“闻兹地有隙院,愿税以居,信乎?”。
另外,由于读音相近,或者说,由于声符相同,“税”字还用为“脱”,现在读tuō。例如:《庄九年传》“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税之”((p 0180)(03090501))(029);《襄二十八年传》“陈须无以公归,税服而如内宫”((p 1147)(09280904))(113);《吕氏春秋•慎大览第三》“乃税马於华山,税牛於桃林,马弗复乘,牛弗复服”;李白【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陆机才多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杜甫【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剧谈王侯门,野税林下鞅”。
再有就是某种丧服,我觉得这个意义的“税”其实和“田赋”之“税”本非一字,是先后造出来的两个长得一样的形声字,这个“税”现在读tuì,如《礼记•檀弓上第三》中的“小功不税,则是远兄弟终无服也,而可乎?”。
等等……
“税”,《说文》说是“从禾,兑声”,那么,“税”的声符是“兑”。“兑”这个声符能发八个音:dui、rui、shui、shuo、tui、tuo、yue、zhuo,其中主要的是yue和shui。
“兑”,《说文》说“说也”,此“说”那时是用作“悦”的,林义光《文源》说“兑”“即悦之本字……从人、口、八,八,分也,人笑故口分开”。这么看来,“兑”字和“田赋”无关,“税”是个单纯的形声字。
“税”、“说”、“悦”、“脱”等多个以“兑”为声符的字,古代常能互相代替,读音到如今却各不相同(也有个别地方相同,例如说服之“说”读如税),只能说是每个字有每个字的造化吧。
下图中贴出了我们的“税”字、表现开口笑的“兑”字,以及与“兑”有相似之处的、张口打哈欠的“欠”字、在人形中突出了一只眼睛的“見”字和“頁”字的图形。图中左上角是“税”,往右是“欠”;左下角是“兑”,往右是“見”;图右端就是“頁”了。
下面是声符“厶”和“兑”主要读音位置图,黄色的是“厶”的一些主要读音,蓝色的是“兑”的一些主要读音,其中“厶”的主要读音远多于“兑”,但这是因为以“厶”为声符的常用形声字三倍于以“兑”为声符的常用形声字,因此收入这里的主要发音就多了些,其实,“兑”的发音也算是繁杂了:
————————————————————
下面是“厶”和“矣”和24个以“厶”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厶”这个声符能够发的26种不同的声音:
厶sī矣yǐ
私sī台tāi-tái冶yě抬tái苔tāi治zhì始shǐ胎tāi怠dài以yǐ
似shì-sì拟nǐ允yǔn吮shǔn埃āi挨āi-ái唉āi-ài俊jùn唆suō峻jùn
骏jùn梭suō竣jùn酸suān
ai、chi、cun、dai、(e)、ei、juan、jun、ni、qi,
qu、quan、qun、shi、shun、si、suan、suo、tai、xi,
xun、yan、ye、yi、yun、zhi。
下面是8个以“兑”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兑”这个声符能够发的8种不同的声音:
兑duì说shuì-shuō-yuè悦yuè阅yuè脱tuō锐ruì税shuì蜕tuì
dui、rui、shui、shuo、tui、tuo、yue、zhuo。
下面是28个以“禾”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厶”和“兑”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6个常用字:
禾私秆秕秒种秫秤租积秧秩秘秸秽移稍程稀税
稚稠颖稳稻稿稼穗
台以允竣兑阅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38:凉,净 5 桥上 字9273 2020-09-10 03:52:25
🙂37:驰,验 7 桥上 字9351 2020-09-03 07:24:50
🙂古籍里必有“验”字由来 2 燕人 字174 2020-09-04 09:07:57
🙂36:私,税
🙂35:旺,映 16 桥上 字8932 2020-08-20 04:36:56
🙂看不见图 东学西读岛主 字0 2020-08-20 11:38:46
🙂我在北京,能看得见图 1 桥上 字51 2020-08-21 00:26:25
🙂今天能见图了 2 东学西读岛主 字39 2020-08-21 06: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