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毛主席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扫盲运动和教育。 -- 钢铁飓风

共:💬1 🌺3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毛主席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扫盲运动和教育。

内容数字较多,较为枯燥,请河友慎入:

1、开启全国扫盲运动

建国时,新中国文盲高达80%,文化落后。

1949年底,毛主席就把扫盲工作提上议程,一直持续到1965年。期间,新中国开展了前后四次扫盲大运动,分别是1952年第一次扫盲运动,1955年第二次扫盲运动,1958年第三次扫盲运动,1960年第四次扫盲运动。

最令人感动的事情,毛主席亲自制定了“每人必须认识1500到2000个字”的扫盲标准。

经过16年持续扫盲工作,新中国扫盲教育工作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根据中国教育部统计:

从1949年到 1965年,全国共扫除文盲10272.3万人,年均扫盲604.3万人。

时至1966年,毛主席在广阔的中国乡村,大力发展基础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高达80%以上,文盲现象得到根本性的扭转。

毛主席“强迫”人民群众学习,世界上最温暖的用心良苦莫过于此。

2、基础教育迎来大发展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目的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获得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中国基础教育,涵盖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学教育(初中、高中)三部分。

建国后,毛主席非常重视发展基础教育,先后多次对教育事业作出重要指示。

1954年9月,在毛主席主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被正式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1957年3月,毛主席在全国普通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讲到:“要大力支持农村发展基础教育,惠及更多农民子女。”学校教育方针,要注重学生德智体教育,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人民公社中后期,经过多年发展,农村都有一定的经济积累。在毛主席关切下,中国农村基础教育迎来空前大发展,基本实现了“小学不出村,中学不出队,高中不出社”,大幅改善了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境况,极大方便了农村孩子。

根据教育部统计:截至1976年,全国小学学校为1044174所,在校学生为15005.5万人;全国普通初中学校猛增至192152所,在校学生数为5836.58万人,其中初中生4352.94万,高中生1483.64万人。很多省市,适龄小学生就读率达到80%,初中就读率达到70%。

在今天看来,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教育成就。

3、各类中等专业学校齐全

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我国实施中等教育的机构为普通中学、业余中学和各类中等专业学习学校。

我国中等专业学习学校(中专),主要以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中等师范学校,中等技工学校为主。其中,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中等师范学校是专业教育,涵盖工科、农科、林科、医药、卫生、财经、艺术、师范、体育等专业,目的是为国培养中级专业人才、中级管理人才。

新中国百废待兴,各类人才紧缺,中等专业学校能快速培养各类人才,填补各行各业人口缺口。当时中专学校选拔严格,录取率不足10%,能考上中专也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娇子”。考取之后,国家包学费、包分配工作,还有学习补助,等于找到了“铁饭碗”,成为很多寒门子弟的首选。

根据中国教育部统计显示:1949年我国中等专业学校为1171所,中等技术学校为561所,师范类为610所;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数为228845人,中等技术类学生为77095人,中等师范类151750人。

到了1976年,我国中等专业学校为2443所,中等技术学校为1401所,师范类为982所;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数增长到689877人,中等技术类学生为385521人,中等师范类学生为302288人。

4、重视发展高等教育

建国初期,为了快速培养各类人才,满足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几乎照搬了“苏联模式”。短期内取得良好的效果,促进了国家建设,也存在专业设置不合理现象,毕竟中苏国情不同。后来为了适应新形势经济建设需要,国家对高校院系与专业做了适当调整优化。

在毛主席重视下,全国各类高校数1949年205所,1965年增长到434所;在校大学生1949年11.65万人,1965年增长到67.44万人。这时期,高校教育录取率不足10%,能考取大学的都是“天之骄子”。高校教育,培养的都是精英,毕业之后都是“铁饭碗”,进入体制内工作,享受国家干部待遇。

1966年至1976年,新中国高等教育迎来革新,过去以城市为中心的大学“精英教育”模式,调整为以农村基层为中心的“社会即学习”“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模式。1965年至1969年高校暂停招生,1970年恢复正常。很多人对历史概念比较模糊,误认为1966年至1976年大学都停办,没有一个大学生。其实,在持续发展的十年里,国家只是暂停了高考上大学的模式,改为基层民主推荐制,各高校都正常招生办学,培养人才(与改开后恢复高考,这两种招生模式的利弊,在此不讨论)。

根据教育部统计显示:1966年高校在校大学生为53.37万人;1967年在校大学生数为40.89万人;1968年在校大学生数为25.87万人;1969年在校大学生数为10.86万人;1970年在校大学生数为4.78万人;1971年在校大学生数为8.34万人;1972年在校大学生数为19.37万人;1973年在校大学生数为31.36万人;1974年在校大学生数为42.99万人,1975年在校大学生数为50.09万人。

截至1976年,全国各类高校为404所,在校大学生为56.47万人。

5、完善了少数民族教育体系

1951年9 月,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

毛主席作出重要指示,认为“当前少数民族教育应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首要任务,以满足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同时应加强小学教育和成人业余教育,以提高少数民族文化水平。”

1956年4月,毛主席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在阐述“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时讲到:“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在毛主席重视下,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逐步构建了涵盖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完善教育体系。公共教育覆盖全国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1个自治县(旗),惠及了55个少数民族,约1.14亿人口。在许多地理位置偏远的西部地区城乡,都相继建立起各类学校,填补了历史空白。

我们来看教育部统计各项数据:1951年全国少数民族在校小学生数为94.32万人,到了1976年,为792.56万人;

普通中学方面,1951年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数为4.03万人,到了1976年猛增到211.58万人(含初、高中);

中等教育,1951年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数为5191人,到了1976年增至255774人;

再来看看高等教育,1951年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数为2117人,到了1976年增长到36578人。

毛主席,之所以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爱戴,是因为他一碗水端平了,56个民族都是一视同仁,不分亲疏大小。伟人的格局,超越了历史上任何帝王,达到圣贤境界。

6、特殊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毛主席关爱残疾人,重视残疾人福利提供与保障。

1953年3月,中国首个残疾人福利组织——中国盲人福利会在北京成立,以协助政府关心扶助广大盲人群众,为盲人提供各项福利服务为宗旨。

毛主席曾亲自对中国盲人福利会总干事张文秋女士讲:“盲人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你既然是为被压迫的人谋解放才出来革命的,为什么不去解放这些最痛苦的人呢?我劝你去,你要为他们解决困难,谋福利。”

毛主席这段箴言,为新中国发展残疾人事业指明了方向。

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颁布,第93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1956年2月,中国聋哑人福利会在北京成立。

1958年7月,中国聋人手语改革委员会成立。

1958年9月,新中国第一个盲文印刷所成立。

毛主席关爱残疾人另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大力发展了特殊教育,保障了广大残疾的群众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力。

1953年,全国各类特殊教育学校64所,其中盲人学校13所,聋哑学校42所,盲聋哑学校9所,在校学生总计为5260人。到了1976年,全国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增至269所,盲校9所,聋哑学校214所,盲聋哑学校46所,在校学生为28519人。

我们要知道,解放前的民国时期,1947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盲聋哑)仅仅只有40所,在校学生只有2322人。

7、女性教育比例大幅提升

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地位提高了,实现了男女平等,女性接受教育比例大幅上升,这一切需要归功于毛主席,打烂砸碎束缚女性的各种旧制,解放女性。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正式颁布,第48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 新中国通过制定实施各项法律法规,赋予妇女同男子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女性受教育状况得到不断改善,受教育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根据教育部统计,新中国历次扫盲运动中,总计有1600多万女性脱盲,女性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量与占比,同样得到持续增长上升。

我们来看数据: 1951年全国女性小学生数为1206.3万人,占总小学生数量的28%;普通中学女学生数为40.12万人(含初高中),占比为25.6%;中等师范学校女学生为5.72万人,占比为26.0%;中等技术学校女学生为5.19万人,占比为31.9%;高等学校女学生为3.51万人,占比为22.5%。相比民国时期,这已经是翻天覆地的进步。

到了1965年,全国小学女生数为4560.0万人,占比为39.3%;农业职业中学女生为104.58万人,普通中学女生数为300.67万人(含初高中),中等师范学校女生为7.36万人,中等技术学校女生为15.40万人,高等学校女生为18.13万人。对比1951年数据,女性在各层级教育数量都大幅增长,比例均有稳定提升。

截止1976年,全国小学在校女生数为6823.3万人,占比为45.5%;普通中学女生数为2357.10万人(含初高中),占比为40.1%;中等师范学校、中等技术学校女生为24.51万人,占比为35.5%;高等学校女生为18.65万人,占比为33.0%。对比1965年数据,小学女生数在十年内大约增长了2300万人,普通中学女生数增长2000多万人,可见女性基础教育在1965年至1976年迎来空前大发展。

对于现在社会上的大多数女性而言,关注历史的热情,远远少于家庭和娱乐,但务必要知道,今日中国女性地位提高,需要感恩伟大领袖,是毛主席打破了各种束缚女性的各种旧制习俗,解放了女性创造力。

8、再穷都不能穷教育

再穷都不能穷教育,这句话在中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有人说这句名言是周恩来总理说的,也有人说这是邓小平同志说的。谁说的不重要,关键看谁做了什么。

新中国前30年,经济最困难莫过于三年自然灾害与中苏关系恶化时期,即1959年至1962年。1959年春至1961年夏,我国黄河流域、西南、华南地区,持续出现大干旱,全国多个省市农业生产遭受巨大损失。

1961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倏然变脸,单方面撕毁在华建设合约,一方面多个在建大型项目中断,造成很大工业投资浪费,另一方面又威逼中国偿还债务。

这几年,新中国祸不单行,导致经济雪上加霜,国家财政极其困难。

直到1962年底,新中国经济开始好转,1963年重新进入良性增长的轨道。尽管大环境艰难,但是毛主席并没有因为经济困难,就停止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仍可缩减其他财政支出,仍可一年不吃红烧肉,也要保证国民教育财政支出正常化。

我们来看看1959年至1962年,全国教育财政支出情况:

1959年全国财政总支出为552.86亿元,教育事业财政支出为24.09亿元,占国家总财政支出的4.36%;

1960年全国财政总支出为654.14亿元,教育事业财政支出为31.78亿元,占国家总财政支出的4.86%;

1961年全国财政总支出为367.02亿元,教育事业财政支出为26.78亿元,占国家总财政支出的7.30%;

1962年全国财政总支出为305.25亿元,教育事业财政支出为24.07亿元,占国家总财政支出的7.89%。

这组数据告诉我们,经济困难时期,国家财政总支出在1962、63年大幅降低,但是教育事业投入资金缩减不大,教育财政支出占比反而上升了。

在新中国前27年,再穷都不能穷教育,不是喊喊口号而已,而是实打实地做到了。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伟大祖国,在毛主席掌舵下,教育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百般呵护。不得不说,这是伟大领袖的卓识远见,可惜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多媒体与学者假装不知道。

结语:

毛主席时代,教学条件简陋而艰苦,但教育事业并没有受此影响变得滞后,恰恰相反是大步前进与日新月异。在地域广袤与复杂的中国城乡,散布着数万个间简陋而不简单的教室,无数个教育工作者为之付出辛劳汗水,为新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谱写了千万篇可歌可泣的华章。

即使在1966年至1976年,全国教育事业出现重大调整,也只是高等教育受到冲击,并非是整体教育事业的迟滞与瘫痪。“

过去以城市为中心的精英教育模式受到调整,打碎了许多人“吃皇粮”的梦想,有人因此而失去许多。

但是以农村为中心的基础教育,得到空前绝后的快速发展,同样惠及了很多普通民众。”

历史需要辩证地看待,既不能盲目地浮夸,更不能阴鸷地抹黑。

毛主席对教育重视,并不是孤立地聚焦在某个阶层,而是把教育资源覆盖于全国范围内,把注意力放在社会所有的阶层与群体,涵盖军队官兵、党政干部、企业工人、普通民众。

坦率而客观地讲,在中国5000年文明发展史上,就教育历史贡献而言,暂时还没有人能超越毛主席。

新中国前27年的教育成就,远远超越了教育部统计的那些枯燥数据,其深远与广泛的意义在于,毛主席在广袤的中国土地上,悄然种下一种思想或观点。让无数个普通家庭,都知晓这个朴素而伟大的道理——再穷都不能穷教育。

令人遗憾的是,在改开经济取得巨大成就时,中国乡村的基础教育服务日趋萎缩,而城市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变得持续紧张,八、九十年代,农村教育经费受到前所未有的削减,一线教师普遍两年、三年甚至五年领不到每月二三百块的微薄工资。

地方政府不得不向农民群众们加收“教育附加费”,来维持教育经费,但收上来的教育附加费又普遍性地被乡镇政府侵占、挪用。

这也造成了老师、学生的大量流失,到九十年代中期,农村失学儿童俨然已经成了社会问题……

通宝推:不如安静,mezhan,呆头呆脑,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