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金风玉露一相逢,便去向、人间无数 -- 桥上
“拇”和“措”的部首都是“手”。“手”是最常见的汉字构件,会变出好多种各不相同的样子:
好比常用字里,“又”、“寸”、“友”、“反”、“左”、“右”、“史”、“奉”、“事”、“采”、“受”、“承”、“拜”、“看”、“律”、“将”、“兼”、“曼”、“得”等等,都是包含各种不同“手”形的字,有的还是以“手”为部首的;又好比一百常用声符里,有“巴”、“共”、“支”、“争”、“婁”、“甫”、“皮”这七个声符,在图形中包含不同“手”形;再有,在五十常用部首里,那个“攴”,也是含某种“手”形的。
“手”这个部首,也有各种不同的样子,最常见的是在形声字左侧,变形为所谓“提手”——“扌”,例如“拇”和“措”;但也有在形声字下方的,没变形,例如“拳”和“擎”;还有在形声字右下的,也没变形,例如“摩”;再就是同在形声字下方的,变形成了两横一竖的,例如“举”——“舉”。
以“手”为部首的常用形声字共一百九十六个,其中包括:
“手”的各种动作,非常多,有“拖”(拉)和“拉”(摧也)、“排”(挤也)和“挤”(排也)、“投”(擿也)和“掷”(投也)、“拷”(打)和“打”(击也),以及“批”(击也)、“搭”(击也)、“抬”(击也,chī)、“拍”(轻击)、“拂”(过击也)、“挨”(击背也)、“捶”(以杖击也))、“搞”(横击,qiāo)、“撞”(碰击)、“举”(对举也)、“撬”(举也)、“擎”(举、上托)、“扛”(横关对举也)、“扬”(飞举也)、“揭”(高举也)、“振”(举救也)、“掀”(举出也)、“捕”(取也)、“掠”(夺取也)、“撮”(三指取也)、“抄”(叉取)、“探”(远取之也)、“捞”(水中取)、“拣”(挑选、选择)、“择”(柬选也)、“抡”(择也)、“捎”(择也)、“掏”(择也)、“捡”(拱也)、“拱”(敛手也)、“掩”(敛也)、“揽”(敛也)、“揪”(敛)、“扼”(把也)、“把”(握也)、“扮”(握也,fěn)、“持”(握也)、“捉”(握也)、“挚”(握持也)、“握”(持也)、“掸”(提持也)、“搏”(索持也)、“操”(把持也)、“控”(引也)、“抽”(引也)、“攀”(引也)、“援”(引也)、“摄”(引持也),等等;
对“手”的形容,有“技”(巧也)、“拙”(不巧也)、“抖”(振动)、“拆”(绽裂);
“手”及相关部位的名称,有“抱”(胸怀)、“拳”(手也)、“掌”(手中也)、“拇”(将指也)、“指”(手指也);
与“手”有关的物品,有“扎”(同札,牒也)、“捌”(无齿耙)。
“手”这个部首的覆盖范围和很多其他部首都有重合,就会出现许多同声符的异体字,例如:
“木”那个部首和“扌”的样子很像,同时那些与“手”有关的“木”制品、和与“木”有关的“手”的操作、还有在用“手”操作时“木”类物体的相关性质,都既可属于“手”的范围也可属于“木”的范围,于是有“扎”和“札”、“排”和“棑”(筏子,pái)、“捶”和“棰”(敲打,chuí)、“接”和“椄”(jiē)、“揉”和“楺”、“挺”和“梃”(直也,tǐng);
“金”那个部首和“木”类似,那些与“手”有关的“金”类制品、和与“金”有关的“手”的操作、还有“手”会使用的“金”类物体的性质,也都既可属于“手”的范围也可属于“金”的范围,于是有“扣”和“釦”(钮扣,叩)、“抄”和“钞”(叉取)、“挫”和“锉”(折也)、“挽”和“鋔”、“捶”和“锤”(锤炼,chuí)、“搀”和“鑱”(锐也,chán);
再就是“人”那个部首,“手”的动作自然也是“人”的动作,于是有“抗”和“伉”(敌也、抵也)、“拟”(擬)和“儗”(擬,比)、“担”(擔)和“儋”(擔)、“拘”和“佝”(jū)、“拼”和“併”(pīn);
等等。
“手”这个部首,因为常用,还产生了一对同以“手”为部首、且同以“莫”为声符的所谓“同体字”:“摹”和“摸”,二者读音虽接近,也都是动词,但代表的并不是同一种动作。
下面图中,我贴出了在字形中画有“手”的一些字的图形,
首先是:徐灏注笺说“象指、掌之形”的“手”字(左上角);
再有:“左”(“手”右侧)、“右”(“左”右侧)、“又”(“手”下方)、“𠂇”(“又”右侧)、“寸”(“𠂇”下方左侧)、“爪”(“𠂇”下方右侧)、“反”(“又”下方)、“𠬝”(“寸”下方)、“攴”(“爪”下方)、“争”(“攴”下方)、“尹”(“反”下方)、“史”(“尹”下方)、“父”(“尹”右侧)、“秉”(“父”下方)、“及”(左下角)、“采”(“及”右侧)、“看”(“父”右侧下方),以上十七个是图形中只有一只手的字;
以及:“共”(右上角)、“廾”(“共”下方)、“拜”(“𠂇”右侧)、“承”(“拜”下方左侧)、“受”(“拜”下方右侧)、“寽”(“承”下方)、“友”(“秉”右侧)、“爰”(“友”右侧),以上八个是图形中有两只手的字;
还有:右下角那个图形中有四只手的“舆”字;
然后说“拇”。
“拇”这个字,《说文》说“將指也”,就是大脚趾或者大拇指。《周易•咸第三十一》“初六,咸其拇”、《庄子外篇-骈拇第八》“且夫骈于拇者,决之则泣,枝于手者,纥之则啼”,都说的是大脚趾。《楚語上》“且夫制城邑若體性焉,有首領股肱,至于手拇毛脈,大能掉小,故變而不勤”,则是大拇指。还有《大雅•生民之什•生民》“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其中“敏”高亨先生认为“通拇,足大趾也”;并解释说“传说姜嫄脚踩巨人脚印的大拇趾感而怀孕(生出“后稷”)”(《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00))。
“拇”,《说文》还说是“从手,母聲”,因此“母”是“拇”的声符。“母”这个声符能发九个音:fan、hai、hei、hui、m、mu、mei、min、wu,其中主要的是mu、mei和hui,发mei和hui这两个音的声符,其实都是由“母”产生的复合声符“每”。
“母”《说文》说是“象褱(怀——懷)子形”,徐锴系传则说“一曰象乳”,段玉裁却认为:“象兩手袌(抱)子也”,总而言之,和大拇指或大脚趾无关,“拇”是个单纯的形声字。下图中有“母”字(左下角)和“拇”字(左上角)的图形,您可对比。
再说“措”。
“措”,《说文》说是“从手,昔聲”,因此“措”的声符是“昔”。“昔”这个声符能发十个音:chai、cu、cuo、ji、jie、la、lie、que、xi、zha,其中发xi和cuo两个音的字多些。发这两个音的口型和位置差得挺多的,不知这里头有什么联系。
下面是(自上而下)“拇”、“海”、“昔”、“籍”、“猎”、“腊”、“错”之读音变迁,据王力《汉语语音史》推拟。从中可见,“拇”和“海”这两个字的读音在先秦时已经分开,后来差的就更远了。而观察以“昔”为声符的那五个字,可以发现,他们一开始离得并不远,大概在宋以后才明显不是一路了,这么看来,“措”与“昔”的读音差距还是合理的,经过长时间的流变,原先很接近的读音有时会背道而驰,两者之间会拉开极大的差距:
“措”,《说文》又说“置也”,而“昔”,《说文》说“乾肉也”,二者并无明显联系,“措”字我估计也是个单纯的形声字。“措”字和“昔”字的图形都在上上图中,“措”在“拇”右侧,“昔”在整个图右半边,您可比较。
“措”字既是放置的意思,于是有《礼记•曲礼下第二》“措之庙,立之主,曰帝”,又有《盐铁论•世务》“是忧措重宝于道路而莫之守也,求其不亡,何可得乎?”。
“措”字还是弃去的意思,于是有《礼记•中庸第三一》“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还有柳宗元《断刑论》“敺天下之人入于罪,又缓而慢之,以滋其懈怠,此刑之所以不措也”。
“措”字又是运用、处置的意思,于是有《礼记•中庸第三一》:“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还有《孙子兵法•(军)形第四》:“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孙子译注》(p 027)李零(040200)),又有《吕氏春秋•有始览第一》“若此则是非无所失,而举措无所过矣”,还有现在我们常说的措施、惊慌失措。
————————————————————
下面是13个以“母”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母”这个声符能够发的9种不同声音:
母mǔ拇mǔ姆mǔ每měi侮wǔ诲huì海hǎi悔huǐ梅méi晦huì
敏mǐn繁fán霉méi
fan、hai、hei、hui、m、mu、mei、min、wu。
下面是11个以“昔”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昔”这个声符能够发的10种不同声音:
昔xī借jiè措cuò猎liè惜xī腊là-xī鹊què错cuò蜡là-zhà醋cù
籍jí
chai、cu、cuo、ji、jie、la、lie、que、xi、zha。
下面是197个以“手”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母”和“昔”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3个常用字:
手扎打扑扒扔扛扣托扩扫扬扶抚技抠扰扼拒找
批扯抄折抓扳抡扮抢抑投抗抖护扭把报拟抒抹
拓拢拔拣担押抽拖拍拆拥抵拘抱拄拉拦拌拧拂
拙招披拨择抬拇拗拭挂持拷拱挎挟挠挡挺括拴
挑指挣挤拼挖按挥挪拯捞捕振捂捎捍捏捉捆捐
损捌捡挫换挽捣捅挨捧措描捺掩捷排掉捶推掀
授捻掐掏掠掂掖接掷掸控掺探据掘揍搭揩揽揖
揣搀提博揭插揪搜援搁搓搂搅握搔揉摄摸搏摆
携搬摇搞搪摊撇摧摘摔撵撕撒撩撑撮撬播擒撞
撤撰撼擂操擅擦攒攘
拳摹挚掌摩擎攀举
母每昔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