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鸦片战争胜负论英雄,林则徐史观的发明或发现 -- 用心荐华

共:💬148 🌺946 🌵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鸦片战争胜负论英雄,林则徐史观的发明或发现

引言

1980年代后期,北京某大学历史系先后邀请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张一文、施渡桥、梁巨祥及国防大学教授何理到校开设《中国近代军事史》和《抗日战争史》二门课程。荐华适逢其会,选修了这二门由解放军当时最高阶专业人员教授的课程,并获得了相应的学分。但遗憾的是,虽然名义上学习了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这百余年的中国军事史和战争史,但并没有做到融会贯通,对军事史和战争史的兴趣也没有大为增加。

记忆中最清晰的一个场景是:一个师兄(已经是研究生)在课上就直言不讳地质疑:以当时的条件,鸦片战争中国输定了,输了之后就该搞现代化,我们今天还研究这些仗怎么打有什么意义?我则表示,解放军研究怎么打仗总是有用的,这是专门史的价值,但也同意中国肯定会失败,以普通史视角确实没有什么研究价值。老师是怎么说的没有印象了,也就是说当时没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现在想来,那时是完全忘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为什么认定中国肯定要失败,无非因为英国船坚炮利。可是,毛主席不是说过:“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又说过:“兵民乃胜利之本。”这些话从小看抗日战争的电影、看墙上的标语就耳濡目染、耳熟能详,怎么就忘记了?当时到底怎么回事,现在也说不清楚,可能就因为是打小学的,真当小儿科反而不重视了。

以后我因为教近代史课,开始很有兴趣地研究鸦片战争,但也还是一直认为从军事及战争的角度研究鸦片战争没有什么价值。直到看见北京大学的林华国教授援引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来讨论鸦片战争才有所警醒。如果说抗日战争及《论持久战》晚于鸦片战争近百年,不在同一时空的话,那《战争论》出版于1832年,早于鸦片战争几年,至少是可以参考吧!引入《战争论》与《论持久战》视角,鸦片战争的胜负显然就不再是船坚炮利那么简单了。不过那时我就要放弃教职,没有因为教学而再作进一步思想的机会。

今年春天我重读鸦片战争史,初衷是想写一篇《三重历史视角下的虎门销烟与武汉战疫》,但拟了提纲开了个头就发现有很多史实需要考辨,于是先写了一篇《当年英国政府怎样抹黑林则徐禁烟》。有一位读者(口气很不好,大概属于恨国者)评论说,当年拥有优势武力的英国没有把中国给灭了就是大仁大义了(大意如此)。其实不要这位读者的提醒,我已经指出,当年英国政府那么荒唐地抹黑林则徐禁烟之所以能够得逞,主要是因为“英国拥有远比中国强大的武力且肆无忌惮地使用,达到了强权即真理的效果。”没有明确说出的话则是:我们今天能够揭露和谴责英国所犯下的历史罪行,是因为虽然中华民族经历了近百年的侵略和压迫,但并没有被彻底压垮,而是以艰苦卓绝的斗争获得胜利,重新站了起来并屹立于世界。彼时,我已隐约认识到,关于鸦片战争的历史观,最重要的问题并不是正义与非正义,而是谁胜谁负。就如同中国取得了抗疫战的胜利,才是今天能够理直气壮地反击各种污蔑与抹黑的根本。

开始以胜负作为核心考量之后,我对鸦片战争有了全新的认识,就是这篇要说的林则徐史观,即以林则徐为中心的鸦片战争史观。

大约在2000年前后,我应邀写一篇《20世纪中国的鸦片战争史研究》,我提条件要放开写,编者应允,我就放开写了一通,结果编者还是将整篇枪毙了。当时自以为敏锐,其实有些问题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真是胡说,所以现在读残稿(文档丢页不全),还为当时文章没有发出来而深感庆幸。其中有一段批评林则徐史观(那时还没有用这个表达),是这么说的:

【长期以来在中国近代史领域形成了伟人与重大事件相结合的研究模式,如林则徐与鸦片战争研究、康梁与戊戌变法研究、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研究等,这种模式因为具体情况不同,利弊也各不相同。几十年来,我们在林则徐研究上投入了很多的力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林则徐只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一段时期具有显著的作用与影响,林则徐研究成绩突出固然可喜,鸦片战争史研究在整体布局上却严重失衡。从这个意义上说,林则徐研究在促进鸦片战争史研究发展的同时也冲淡了鸦片战争史研究的主题。】

我注意到隐隐约约地存在一个以林则徐为中心的鸦片战争史观,指出它实际上影响了鸦片战争史研究的整体平衡,这当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那个时候我对这个林则徐史观的真正内涵并没有理解,今年深入思考鸦片战争的胜负问题,才终于恍然大悟。

简言之,确实存在一个以林则徐为中心的鸦片战争史观,但并不是以林则徐实际的思想与事迹为中心,而是把林则徐当作一个抵抗外来侵略的象征与符号,来讨论近代中国是否有可能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注意,我说的是这个林则徐史观已经确实存在(不是我个人今天才提出的创见),只是长期以来隐而不明,需要发明而已。

按,发明,现代汉语中多指创新创造,在这个意义上历史是不能发明的,所以今天互联网上常用“历史发明家”、“发明历史”来讽刺在历史问题上的胡说八道。但是,以古文原意及延续到现代语言中的书面用法,“发明”并没有无中生有的含义,在这个意义上,历史是可以发明的。清人高士奇撰《左传纪事本末》所定体例,除《补逸》、《考异》、《辨误》、《考证》外,还有一项《发明》,即“附以己见”。多年前本人所写的一篇论文,言及旨在对于某某问题有所发明,编辑径直将“发明”改为“发现”,也许是担心读者误会?不过那时尚没有“历史发明家”之类的戏谑,现在则更有必要说明。

本篇将依次论述以下内容:

一、 林则徐的不服气与不服输(《谴戍伊犁行次兰州致姚春木、王冬寿书》)

二、 魏源对林则徐的推崇与批评

三、 蒋廷黻对林则徐的批评与再批评

四、 林则徐、魏源视角所见的抗日战争策略

五、 毛泽东对林则徐与魏源的双双推崇

六、 人民英雄纪念碑,1839还是1840?

七、 电影《林则徐》,得(史观)与失(史实)

八、 所谓“林则徐不可战胜的神话”

通宝推:注册中文名,lilly,ziyun2015,审度,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