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整理】写个华西村的事情啊,有河友对我说华西村不以为然 -- 真历啊

共:💬25 🌺111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骚瑞,上旺村老支书叫王金友,看看,同样的解职之路

富盛镇上旺村,曾经被誉为‘江南大寨’。现为红色旅游基地。

‘四周环山一条溪,荒山秃林无田地。十户人家九户穷,挑脚抬轿做长工。’曾是上旺村的写照。五十年代村支书王金友带领村民八把锄头创大业,治理穷山恶水,改溪造田,开荒种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成为农业学大寨的典型。

“我们是曾经一起下乡过的知青。”近日,在上旺精神陈列馆里,记者遇到了前来参观的游客张娟娟,她穿着红色格子衬衫,看起来十分精神。她主动向记者介绍起与自己同行的几位老朋友。

“怀念啊,过去那些下乡的日子。”看着展示区内的老物件,张娟娟感叹道,“很有感触,上旺为我们这一辈人‘保留’下了那段艰苦奋斗的珍贵时光。”

1958年,是上旺“蜕变”的重要节点。

这一年,为了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上旺人在党支部书记王金友的带领下,开始辟荒山,种茶树,建水库,改造自然。“

整整五年时间,上旺人用锄头征服了11座山头,把原来岩石裸露、乱石成堆的荒野变成了一片片绿色茶园。

从那时起,集体积累和社员个人收入都有了大幅增长,老百姓的生活开始有了变化。”王慧芬说。

”这里有当年全省新农村建设样板房——十三排,有上山下乡知青的生活原地——知青旧屋,也有留下了86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友人足迹的上旺接待站……除此之外,这里还有世外桃源岩里、老鹰嘴、九级岭水库等秀美风光,游客慕名而来,我们大有文章可做。”韩银根说。

六十年代,在他们的村支书王金友的带领下,干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将自己的家乡建设得独树一帜。我是从小时候听着上旺长大的。前几年,也去过一次,上旺变得有点破旧了。今天,有机会带妈妈又去了一次,发现有了很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村里的广场周围,多了许多宣传的标志,成立了纪念馆。

在上旺游客服务中心,记者遇到了韩跃进。出生于1958年的他,是上旺当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的亲历者与见证者。

“王金友是我的姑父。‘上旺’原先叫‘上王’,改三横王为日字旁旺,寓意着上旺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照耀下,越来越兴旺。”韩跃进曾是富盛镇小的一名数学老师,2018年退休后,他选择回到村里,帮忙做一些文字整理的工作。上旺精神陈列馆的讲解词,就是他写的。

韩跃进曾是富盛镇小的一名数学老师,2018年退休后,他选择回到村里,帮忙做一些文字整理的工作。上旺精神陈列馆的讲解词,就是他写的。

在他看来,上旺精神不仅仅是一种时代的符号,更是一个无声的宣言,是上旺人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但有一种东西它永远不会变,那就是信仰的力量。

在游客有需要的时候,韩跃进还会肩负起上党课的任务。而他上的党课,题目就是《传承“上旺精神”》。

 一种情结:每年迎客过万人

今年端午节前夕,67岁的蔡祥芳去了一趟上旺村。年轻时,她是一名知青,插队的地方就是上旺村。

“那年,我才20岁。”蔡祥芳说,她在上旺村的插队生活长达5年,与当地群众朝夕相处,同甘共苦,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插队生活很辛苦,起早摸黑地干活,特别是在种田的季节,常常一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但当时年纪轻,也不怕苦,一觉睡醒又有精神了。”

蔡祥芳告诉记者,如今回到上旺村,村里40岁以上的人基本上都认识她。她也时常回去,看看老朋友,拜访一下已经90多岁、当年自己插队时对她有教导之恩的师傅。这一次回村,正好遇上单季晚稻播种季节,她还下田插了一次秧苗,重温了一下当年那段弥足珍贵的美好时光。“虽然这么多年没下田了,但当年的手艺还没丢。”

更让蔡祥芳难忘的是,她在上旺村入党的过往。“我清楚地记得,那是1976年4月。”如今,蔡祥芳当年住过的那一间知青屋,成为了上旺村红色旅游中的一个景点。“我经常会带着我儿子、孙子以及朋友们,来上旺走走。”

同样对上旺的插队生活念念不忘的,还有另一位绍兴女知青何六敏。稻谷、镰刀、汗水……一张展示她劳动风采的照片,如今就陈列在上旺精神陈列馆的橱窗里,这张照片拍摄于1971年。

“我在上旺插队了6年零10多天,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65岁的何六敏退休后,每年都要回上旺好几次。“比如每年茶叶季,我肯定是要去一次的。每年花1000多元钱买些茶叶,支持下上旺村的发展。”

年过古稀的陈育明也有着一种上旺情结。“上世纪70年代,在绍兴市区东街(今东莲河小区)有一个上旺展览馆,专门接待全国各地来这里学习上旺精神的人。”陈育明告诉记者,他也是知青,当年在袍江插队,曾经被借调到上旺展览馆做了2年多的宣传工作。

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当年的党支部书记王金友打造的这个“红村”,同时也是一个“网红村”。“曾有86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来上旺参观,少说也有几十万人次。”韩跃进说。

上旺村村民潘霞成也感恩当年的“农业学大寨”。“现在可以种田,全靠以前的改造,小田变大田,高田变低田。”他告诉记者,50多年来,这里的农田旱涝保收,亩产较高。

上旺精神陈列馆的对面,一幢崭新的红色建筑于今年5月底竣工。“这里既是我们的文化礼堂,也是我们的党建中心、家宴中心。同时,我们还计划在这里开设一个上旺大队食堂和一个农副产品商场,可以让更多游客留下来。”在韩友法的致富计划里,传承红色精神,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正是实现上旺蝶变的重点之一。

王金友,男,1931年12月出生,浙江绍兴人。是中共第九、第十、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

  个人履历1951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11月参加工作。1950年-1955年浙江省绍兴县上旺村村长,1955年-1958年绍兴县上旺初级社社长,高级社副主任1958年-1968年3月绍兴县红山公社上旺大队党支部书记,1968年3月-1969年2月绍兴县红山公社革委会副主任1969年2月-1973年11月绍兴县革委会副主任1973年11月1977年5月中共绍兴县委副书记、绍兴县红山公社党委第一书记,1977年5月-1983年3月浙江省委常委1977年5月-1980年5月浙江省革委会委员、中共绍兴县委书记、绍兴县革委会主任,

1980年5月-1981年3月中共绍兴地委常委、地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

1981年3月-1982年6月绍兴地区农委副主任,

1982年6月-1984年3月绍兴市人大副主任

1984年3月-1992年6月绍兴县人大副主任。

从1958年开始,王金友带领群众,发扬“八把山锄,艰苦创业”精神,在11座“癞头山”上陆续开发出568亩茶园,修筑茶园梯坎167条,使荒山丘陵成为“层层梯茶绕山转”的优良茶园,茶叶总产量由1958年的12担,增加到1969年的1051担,造田70多亩,粮食亩产提高到700多公斤,加上茶叶奖售粮,在人均2分2厘田的上旺村,实现了粮食自给,并拥有集体积累18万元,彻底改变了“过路凉亭”苦山村的落后面貌,成为绍兴地区农业学大寨的典型。1970年2月,浙江省革命委员会号召“学大寨,学上旺”,1970年至1975年,全省共有51个县干部2033批,134679人到上旺参观。江苏、安徽、江西等省干部63批14488人到上旺考察,并先后有阿尔巴尼亚、澳大利亚、美国等47个国家和港澳同胞96批、1284人到上旺观光,联合国也派代表前去访问。外国专家称赞上旺是中国山地种茶的一大创举。

王金友1931年出生,他在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时间一直是担任我们上旺村党支部书记,自1969年起,他连续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和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十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1977年3月年担任绍兴县委书记,兼浙江省委常委。

当时他担任村支书的时候,为了改善上旺村,落后贫穷的面貌,由于山岭土质实在是太差了,全部是癞头山,那时他就提出要把这些烂癞头山开垦出来,种茶树。一开始上旺当地的村民对这个举动根本是不抱希望的,他们还说癞头山上好种茶,除非铁树能开花。

七十年代,我们上旺村移房造田,新建二层楼房十间一排共十三排,现被称为“上旺十三排”。当时上旺村民根据人口分配,每户人家大概四到五口人,就有一楼一底可分,旁边还搭一间附房,专放柴草,“十三排”现在住着将近80户。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