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批驳《决定淮海战役的五个生死瞬间》 -- 李根
“生死瞬间五”:杜聿明到底跑不跑得掉
“五、看了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后,我很有点为郭汝瑰鸣不平,这位当时的中华民国国防部作战厅长对于中共能够在淮海战役中取胜的贡献被完全埋没了。实际上,郭厅长在这场战役中的贡献决不亚于刘邓粟等人,至少如果没有郭汝瑰的精心策划,杜聿明是完全能够带领邱李孙三个兵团撤到淮河以南的。
杜聿明十一月三十日从徐州撤出来的时候,粟裕几乎是绝望了,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里边专门有一个情节对此有很深刻的描述。郭汝瑰在这个关键时刻说动蒋介石迫使杜聿明改变行军路线和行军计划,从而使杜部陷入粟裕的重围,事已至此,一切都如推石下河不可扭转了。”
杜聿明率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弃徐州出逃,乃是淮海战役的一个关键时刻。此时杜聿明对于郭汝瑰已经产生怀疑,所以并没有按照“国防部”的方案向东南出逃,而是逃向西南方向。但是军委通过郭汝瑰获得的情报称杜聿明会走东南趋淮阴淮安,命令粟裕按此布防,还指示粟裕先打试图从南面解救黄维的李延年兵团,造成粟裕极大紧张。幸好李延年意识到危险而回缩,同时粟裕坚持自己的判断,并作了杜聿明走西南方的部署,才能在其出逃后加以有效兜剿。杜聿明一出徐州,其命运就基本上定了――因为他的动向不出粟裕所料,而且后勤补给已经完全切断,三十万人除了带出来的粮弹(根据杜聿明回忆录,各部队只携带足七日给养),就靠空投过日子,更糟糕的是他的动作非常缓慢。从11月30日出逃到12月4日基本被围,五天时间只向西南方向前进了四五十公里,却几乎耗尽了所携给养。原来杜聿明的计划是沿徐州――永城――涡阳――阜阳这条线前进的,但是还没到永城,永城和涡阳就已经在共军手里了,阜阳虽然没有共军,但是也没有国军主力来策应,更不会有能供养三十万大军的粮食和弹药供应。这个当口蒋介石又来插一脚,命令杜聿明向东南折回,经青龙集――遂溪口去救被刘邓包围的黄维。这一下方向又变,还没有打进青龙集,就完全陷入了包围。随后在一场乱哄哄的突围中,最弱的孙元良十六兵团莫名其妙的崩溃了,孙元良着便服侥幸逃命。这还是12月6、7日的事情。
节选自《粟裕谈淮海战役》:
“对于杜聿明突围的方向,分析有三个可能,一是沿陇海路向东,经连云港海运南逃,但要迅速解决装载三个兵团的船只、码头是困难的。二是直奔东南走两淮,经苏中转向京沪,但这一路河川纵横,要经过水网地区,不便于大兵团、重装备行动。三是沿津浦路西侧绕过山区南下,这一带地形开阔,道路平坦,距黄维兵团又近,可以同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呼应,南北对进,既解黄维之围,又可集中兵力防守淮河。敌人极大可能走这一路。一旦杜聿明与黄维会合,战场形势将发生不利于我的大变化,所以这也是对我们威胁最大的一着。正在这时,我们收到军委发来的军情通报,得息杜聿明将从两淮方向撤退。这使我左右为难。我虽认为敌人不会由此方向逃窜,但又有情报。万一敌人由此方向逃窜,而我军部署失当,个人贻误军机且不说,势将影响同敌人进行战略决战。相信这个情报吧,如果杜聿明不从这边走,而是向西南,与黄维会合,后果更难设想。我再三分析,认为敌人走两淮的可能性不大。我们将北线七个纵队部署于徐州以南津浦路的东西两侧,注意力的重心放在西南,如杜聿明三个兵团向两淮突围,要经过水网地区,速度不会快,我们也可以赶得上。
但是,我在指挥上的难处还不仅在于此,还有南线一头。南线的敌人有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黄维兵团被合围后,有个估计三天可以全歼。中央军委于11月27 日电示我们,当黄维兵团快要歼灭,但尚未能歼灭之际,对李延年正面阻击兵力后退一步,引其前进,以主力从侧后打去,求得歼其一部。这使我极度紧张。我担心我们打上了李延年,而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未能迅速结束,杜聿明又跑出来了,不仅不能再增调兵力打黄维,而且只靠北线七个纵队,也难于完成追击合围杜聿明的任务,杜聿明集团可能跑掉(当然完全跑掉也不可能)。如果杜、黄会合,战场形势将起重大变化。当时我日夜守候,注视着情况的变化,设想着临机处置的方案。
军委28日还发来电报。要我们在歼灭固镇、曹老集之敌以后,考虑以2、6、7、11、13等五个纵队乘胜渡淮南进,切断蚌浦线,合围并相机夺取蚌埠,但29日军委取消了这个决定。李延年这个人动作不积极,我们一动,他就向后缩,我们没有打上。幸好没有打上,当杜聿明突围时我们才得以从南线又抽出三个纵队,和北线的七个纵队,以及刚南下的渤海纵队,共十一个纵队,一起参加兜围。
杜聿明于12月1日率30万人全部撤离徐州。我们以多路多层尾追、平行追击、迂回截击、超越拦截相结合,尽全力追击。实际上我们对杜聿明是网开三面,你向西去也好,向北去也好,向东去也好,就是不让你向南。其他方向都是唱空城计。说明我们的力量也差不多用尽了。12月4日拂晓,我们将杜聿明集团全部合围于陈官庄地区,并于12月6日全歼了向西南方向突围的孙元良兵团,仅孙元良化装逃脱。杜聿明被我们“夹”住了,这时我才松了一口气。”
淮海战役(点击看大图,注意杜聿明的覆灭位置离徐州才有几步远)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
杜聿明一直怀疑是郭汝瑰影响了蒋介石的决策,认为改变方向去救黄维是郭汝瑰的鬼点子。其实郭汝瑰是否真的影响了老蒋并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国军的机动能力太差,即便是一个劲地向西南猛冲,凭那个速度也很难甩开华野。便是冲到了永城,又能如何呢?共军早就在预定道路的前面恭候了。铁路全被截断,国军又没有几百万人民群众推着小车供应粮弹,杜聿明的三十万人只能靠空投和抢劫民间存粮为生,吃饭都非常成问题,偏偏还奇慢如猪,一天走不了三十里路,共军就是围而不打都能把你变成难民,何谈作战!更加可笑可恨可耻的是,国军在逃出徐州的时候后面还跟着大批党政人员和他们的家属,还有周围地区的地主,甚至还裹胁了不少徐州各大专院校的女学生随军慰劳,堪称今古奇观。杜聿明如果真的打算跑,那就应该严令部下,打破一切坛坛罐罐,抛弃一切累赘负担,除了装备、弹药和油料,什么金银细软,什么衣服首饰,什么女人佣人,什么文件辎重,统统都给他扔掉,否则一个杂耍班子,怎么快得起来呢?要知道共军不要命起来,可是创造过“昼夜兼程二百四”的高速纪录的,粟裕一再强调的就是“打得、跑得、饿得”,追击的时候连饭都是沿途先做好,部队经过的时候每人拿手抓一把就吃,脚下还不带停的。好比肥猪几头,拼命想摆脱群狼的追捕,这本身就是办不到的事情,再讨论向哪个方向“突围”,途中是否还要改变方向,根本就是多此一举。淮海战役时粟裕紧张得根本不敢上床休息,还导致了脑部旧伤复发。如果他知道杜聿明是准备这样子“突围”,动作是这样子缓慢,他肯定会骂一声俺多虑了,再发个电报给中央要求核实杜聿明是否潜伏的共党同志,然后直接装猪睡大觉去乐。
最后杜聿明的杂货铺子被包围在离徐州四五十公里的陈官庄一带,离计划中的第一站永城还有十几公里路呢。至于涡阳、阜阳这后两站,分别还有六十多公里和一百二十多公里,按照平均速度杜聿明至少还要走一周多才能到。当然,猪都不会给他这个机会。
在包围圈中,小兵命如蝼蚁,长官不忘看戏,妇女靠陪军官睡觉来换活命粮,最后连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干脆下了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来遮盖人世间的丑恶。雪从12月20日下到28日,由于空投断绝,包围圈变成了人间地狱――饥疲颓坐,抢粮火拼,掘坟烧棺,杀马剔骨,外围士兵纷纷投降,后面就只剩下给死硬分子最后一击的问题了。这场雪落地时,杜聿明已经被围的水桶一般,三个兵团报销了一个,军中无数日之粮,弹药奇缺,从上到下惶惶不可终日,没有这场雪,这还是一局死棋。假设郭汝瑰果真起了作用,也只是和老天爷下的那场雪一样,加快了国军覆灭的进程,帮助解放军减少伤亡,加快速度,最终把胜利的态势顺利变成了到手的果实。况且,雪花不长眼睛,既飘到了国军头上,同样也飘到了共军头上,相比起来国军装备好,帐篷棉衣帽子手套比共军的强太多了,结果反而比共军还怕冷,过了几十年还在抱怨老天爷,这真是让后人吐血不止了。
淮海战役中,解放军奋力趟过冰冷刺骨的河沟,追歼逃敌
淮海战役结束后,俘虏被押下战场
就淮海战役本身来讲,老蒋如果聪明,辽沈之后就应该下决心把华北和华东的军队都撤到淮河以南甚至是长江以南,从根本上避免战役的发生,方有希望给国民政府延寿一年半载。一旦开打,以国军的高层昏庸无能、指挥系统紊乱、将领相互倾轧、内部匪谍丛生,是绝对讨不了好的。以整个解放战争来说,共产党首先是赢在政治上,上下齐心协力,高层从谏如流,友邻密切合作,人民全力支援,所谓“战胜于朝廷”。一个无能而且混账的政府不可能拥有和使用一支强大的军队,政治上的昏庸和腐败总要通过某种途径在军事上体现出来,不是在这里就是在那里,不是今天就是明天,这就是偶然中的必然,这就是无情的辩证法。
共产党和解放军的胜利,根本在于人民群众的支持。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大战,没有人民群众全心全意的支前拥军,是绝对不可能取胜的。具体到华东战场,鲁南战役之后,粟裕决心北上莱芜,“最为担心的是粮草、弹药等能否及时转移”。最后已经把物资运到南线的山东支前群众,“毅然掉转方向,随军北上,以顽强的意志,高度的智慧和艰苦卓绝的行动,长途跋涉,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昼夜不停,将急需的粮弹和各种物资,及时转运到北线”,“长达一百七十余公里的战场上,几乎全靠人挑,畜驮、独轮小车装”,使我军能够突袭莱芜,以很小的代价一战歼敌六万。在淮海战役中,山东江苏河南安徽四省共有数百万民工随军运输,使得我军六十万人能够远离出发地作战达两个月,“粮足饭香,兵强马壮。待战役结束时,前方尚存余粮二千多万公斤”。“我军在河南永城东北陈官庄地区围歼杜聿明集团时,北风刺骨,地冻天寒。鲁中一分区为给前线送粮,从泰安经兖州、济宁、韩庄、徐州、肖县,到随军粮站,最后运到部队炊事单位,共用了小车、火车、木船,汽车、小挑等五种运输工具,经过七道手续,征途千里,辗转换载,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胶东有位农民,为给前线送粮,涉冰河、顶风雪,日夜奔波,鞋子磨烂了,就光着脚推车子。他带了―根在旧社会讨饭用的小竹棍,每到一地就在上面刻上地名。支前结束时,上面刻满了山东、江苏、安徽三个省八十八个城镇和乡村的名字。”“尽管是在遭受敌人摧残,自然灾害严重,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生活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山东广大翻身农民却自觉自愿地为革命节衣缩食、茹苦含辛,甚至不惜破产毁家,承担着战争对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消耗,全心全意地爱护军队,支援前线”。“在三年解放战争中,山东人民有七百多万人参加了支前行列,将四亿二千五百多万公斤粮食及巨量的作战物资运达前方,保证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使我数十万华东野战军,在大兵团运动作战中,有了可靠的物资保障。”“在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山东人民共发动了四次大的参军运动,送出了五十八万九千余名优秀子弟参军。他们象千百条小溪流渠,汇成了奔腾万里的大江长河,源远流长,滚滚向前,使华东野战军越打越多,越战越强。”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才是改天换地的伟大力量,这才是共军胜利的根本保证。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在赞叹林粟刘彭徐等将领的赫赫战功时,永远也不能忘记最高的赞美是要献给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没有他们再高明的战略设想也是空想,没有他们再完美的作战计划也是空谈。至于那些到今天也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到今天也不能明白为什么国民党会输掉内战,还在那里一再慨叹“曾经有那么多次机会改变历史的命运,却一个也没有抓住”的某些人,就让他们永远沉浸在哀鸣、狂吠、臆想和虚幻中吧,他们不正是在被历史和现实抛弃吗?
现在网上经常出现类似的军事类翻案文章,多半是幻想个把鬼点子半星小聪明改变历史的。在技术路线上,一般是在标题中大鸣大放,哗众取宠;在正文中采用韦小宝式的撒谎法,即“陈述部分事实――偷偷加塞私货――开始胡扯乱喷”的成功模式,利用不可能人人都对现代战争史熟悉这点,先陈述一些比较细节化的真相,表明自己中立不偏袒的立场和高超的认识水平,然后抛出一些模棱两可貌似合理的观点,再逐步过渡到胡说八道,并最终得出形而上学的荒谬结论。其目的都是在于暗示“其实国军也是很有机会的”,“内战的结果是偶然的”,“不是国军无能,实在是内部出了奸细”,等等等等。这种猴把戏,老蒋时代就玩起;先是说共军是靠苏援,还讲过苏军直接参战的故事,又是人海战术说,又是国军内奸说,又是共军驱赶妇孺抵挡枪弹说;先如今都已经花样翻新,吹吹打打地在网上到处流传了,甚至还有辽沈战役共军几百辆坦克几千门重炮驱杀国军如老鹰捉小鸡,淮海战役共军捉到国军士兵的妻儿老小押上战场打头阵,中共收编数十万投降日军打国军,国民党所有地方军阀早就通共图谋颠覆中央,共军使用神经毒气攻城,借助气象武器下雪,依靠迷幻类药物提高俘虏转化效率之类,非常适合作为茶余饭后的笑料。现在就差共党头目能掐会算,财政部长点石成金,前线将领撒豆成兵,作战参谋呼风唤雨,共军士兵刀枪不入这一档次的乐。
估计我写的这篇文章,也会被转来转去,总有一天转到原作者手里。我建议他按照以上的提纲,用发散性思维去写,只要神经不分裂,肯定能够写出更加真实动人的东西。如果原作者亲自看到,也麻烦您登陆西西河网站,发短信(放心,不收费)或者发帖子同李根联系,因为他最近正在找工作,手头紧的狠,类似《某某某某生死瞬间》一类的文章他一天可以写出好几篇,正需要拿文章换饭吃。大不了俺写出一篇《某某某某生死瞬间》,再改头换面发一篇《批驳某某某某生死瞬间》,这样既拿到了钱,又教育了人民群众,你的任务轻松完成,我的目的顺利达到,岂不各取所得,两相其宜?反正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咱们真真假假还能交个朋友嘛。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参考资料】《粟裕战争回忆录》第十九章《真正的铜墙铁壁》 26 李根 字16955 2005-07-29 05:46:47
【参考资料】《粟裕战争回忆录》第十七章《济南战役》 16 李根 字21248 2005-07-29 05:45:27
好文 电子狼 字0 2005-07-29 05:24:50
【原创】“生死瞬间五”:杜聿明到底跑不跑得掉
🙂文革时拍的一部电影《车轮滚滚》就是讲山东支前民兵的 7 俺老孫 字382 2014-07-06 02:19:42
🙂突然想到,也许这正是越往古代的战争记载/小说越离奇古怪的 5 友来有趣 字1264 2014-07-05 07:43:01
🙂说的太好了 2 属虎的懒猫 字210 2014-07-05 06:06:22
🙂这才是真正的大江大海,人民的江海 1 天堂 字68 2014-07-01 23: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