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为什么美国精英能欺骗很多人? -- hwd99

共:💬131 🌺851 🌵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一、 宗教愚民,培养了大批善良教徒

宗教是美国文化中非常显著的一部分。与欧洲宗教衰落的情况不同,宗教在美国建国后持续增长:1776年去教堂的人数只有17%,到1850年翻了一倍,20世纪初期超过一半,现在已经超过60%。美国绝大多数人信奉基督教,但其他各种宗教也同时并存,这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很久以前,那些背井离乡不远万里来到美洲大陆的人,许多是为了摆脱国内的宗教。他们满怀希望,要在新的土地上获得自由。这种最初的愿望逐渐形成了对宗教的偏爱。

在所有发达国家中,美国是宗教气氛最浓厚的一个国家。2004年一项盖洛普调查显示,大约41%的美国人都至少每星期参加一次宗教活动(这个比例高于一些发达国家几倍:法国15%、英国7%、以色列25%)。尽管大多数美国基督徒信奉基督教新教,但因为新教徒往往属于各个不同的教派,因此天主教教会拥有最多的成员。 调查显示,接近80%的美国人属于基督教的各种教派。剩下20%信奉多种多样的宗教,包括犹太教、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和其他宗教,还有少数无神论者。

纵观整个美国历史,宗教在美国政治生活中一直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政治和宗教在美国一开始就是协调一致的。艾森豪威尔总统曾说过,如果美国的政治制度不是建立在一种深刻的宗教信仰之上的话,它就失去了意义。而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也指出;“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国家像美国那样,基督教对其国民的灵魂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通过宗教支配社会风貌,并且通过控制家庭生活进而控制国家。”

美国精英利用宗教对民众进行道德熏陶和品行塑造。宗教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对个人的影响体现出来的,或者说,宗教主要是对个人品格和行为的一种强有力的道德影响。因而,宗教是美国社会中最大的道德资源。在美国,社会上所推崇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很大程度上就是常常被基督徒称许的基督教道德,就连美国社会在平时的公民教育中,也非常重视以培养良好行为为目的的宗教教育,并把它看作美国道德教育的基础。这些为宗教在美国行使道德教化的职能提供了良好条件。

宗教道德教化的结果是圣经中所包含的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融入到了社会道德之中,并得到了美国人的广泛认可,形成了一种传统的道德力量。

利用宗教培养民众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信仰。在美国,“公民宗教” 的宗教形式盛行。公民宗教是借助宗教情感表达的一种社会信仰,体现着美国人的民族精神一“美国精神”,即爱国、乐观进取、勇于创新、崇尚个人奋斗的民族精神。通过这些教育,不仅使美国公民自幼年起就时时处处感受到“上帝”的存在,而且“美国精神”也随之一点一滴沁人心脾,铸成他们的灵魂。“我们信仰上帝”成了美国人的座右铭,“上帝保佑美国”是民间使用率最高的、最诚挚的爱国口号。可见,美国的“公民宗教”在培养民族精神和社会信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成为美国社会的一种凝聚力量和美国人的一种精神动力。

美国精英一直自诩美国人为上帝的选民,将自己的国家视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巅之城”,这是殖民地早期一批被封建领主迫害的教徒移民到马萨诸塞,笃信他们的使命是帮助人类摆脱奴役,并肩负着拯救世界的神圣使命。虽然在独立时这一教派人口很少,微不足道,却其主张被美国精英用于反抗英国各级封建主包括国王的思想武器,成为美国意识形态的核心理念。美国的很多普通民众则在美国精英的召唤下,经常到世界各地推销美国的文化,真诚地帮助各国老百姓,以及真诚地帮助在美国的外国人。大多数中国人,在与美国民众交往的时候,常常能感受到美国民众的善意和帮助。

美国在成为全球意义的帝国的过程中,单纯的唯物解释是不充分的,必须意识到“天命论”的观念作为美国的持续性扩张的原动力作用。在“西进运动”中,正是“Manifest Destiny”作为一种指导信念完成了美国疆域主体的建构,报纸评论家苏利文曾向民众呼吁:“上帝应许我们整个新大陆,通过联邦自治实现个人的自由权利,这是昭昭天命。”

在国际关系中,很多美国人相信自己是纯洁的,高尚的,利他的,优越的具有拯救性的力量。这固然有一厢情愿之嫌,但是不可否认,美国介入战争都是广泛宣传,基于一种普遍意义的价值理念,否则根本无法说服国内的民众支持战争。比如美国参加一战,即以美国的理想主义取代欧洲的强权政治,而参加二战的目标则是使世界摆脱法西斯主义的奴役并建立以个基于“四大自由”的新世界秩序。正如威尔逊总统所宣传的:“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理想主义国家,这个民族的心灵是纯洁的,这个民族的心灵是诚实的,它是历史上伟大的理想主义力量。”美国精英总是用这种宣传,打动美国人心。

对比国内最近几十年来,一切向钱看,在道义上就无法与美国相比,培养了大批精致主义者,自然无法与美国老百姓媲美。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