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中国共产党历史》读后感 -- 给我打钱87405

共:💬188 🌺284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胡侃几句

这三个问题,都跟语言的运用有关。

第一个问题特别常见。常见在于,其实老师不明白学生在问什么(阅读能力),学生也不能清晰的说出自己的困惑所在(表达能力)。像这样的情形,并非只出现在师生之间,而是随处可见。

依我来猜测,学生的困惑可能有两种,其一(A),他不明白体积、质量这些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其二(B),他觉得“体积或质量都是对某个量的程度之描述”这句话不是人话。

我可能会先讲(A),同时要观察学生的反应。如果学生表现出:“你讲的A我确实也不知道,对我来说是新知,然而我的困惑并没有解开”,那么我就接着讲B,讲B其实会涉及语言学,已经“超纲”了。如果把B也讲了,学生还是表示“我的困惑并没有解开”,那我就只好跟学生讲:“你能不能换一种方式告诉你的困惑是什么。”

现在来看“体积或质量都是对某个量的程度之描述”这句话。这种表达可以说2到家了,然而,如今却被奉为“圣典”。我的看法是,西方人确实很2,像这样的抽象概念是不可能用一、两句话讲得清楚的,但他们非要这么干,但是,邯郸学步的假洋鬼子更2,或者说,更坏。同理,啥叫社会主义?书上写的没人能看懂的,江亢虎认为“社会主义之名词,虽自泰西经日本转译而来,社会主义之思想,则凡含灵负秀者,无不有之。其概括之大目的,惟求人类共同之幸福,而弥经济界不平等之缺憾而已。”江亢虎三两句就点出了要点,一来不是谁独创的,二来说到底跟钱有关系,这说的就是人话。

总有人说,“文字是有力量的”,我无法认同。文字是非常单薄的表达,或者说,文字是一种简化处理过的工具,对使用者要求很高。如今的人,多是隔着屏幕交流,但经常产生误解,进一步互撕,为啥 ?表达和阅读的能力都有限。我们很多人只不过是会识字而已,跟文盲相比,不见得一定比文盲更有文化。之所以 如此,还不是拜洋鬼子们所赐。

第二个问题是人们不太注意到的一个“细节”:所提的问题没有变,但是场景发生变化之后,所问也会随之而变化。场景的变化,往往又涉及到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第三个问题来自《对手》。没错,这是一部披着谍战外衣的家庭伦理剧。我看了几集之后有眼熟之感,后经人提示,发现《对手》的编剧跟《面具》是同一个人,后面这部电视剧我看完了。不过我认为《对手》中的人物设定非常有意思,这一对夫妻跟“北漂”是一样的,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结果是两头都不占,说你是城里人吧,你不是,说你能回到原来的地方吗?你不能。我是从语言的运用这个角度来看的,剧编把“北漂”换成了进退维谷的间谍,“曲折”了一下,别具风味。

总的来说,新中国的建立,所破坏的要比所建设的多,更为准确的说,我们今天来看,目光所及,主要看到的是破坏,破坏到连话都不会说了,新建的不容易看到,因为它还只是小小的萌芽,且得长。我们头七十年,在多数时间,培养出来的多数人,往难里说,跟傻子没什么太大区别,因为本来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螺丝钉。螺丝钉是什么?是机器的一个零件,自然是听不懂人话、也不会说人话。当然,也不是没有补偿,比如像我这种年龄捡了个尾巴的,一张大学文凭可以换到很多物质财富,国家干部的身份、稳定的工作、房子票子。也不算太亏。可是像我闺女这个年龄的,就亏大发了,文凭严重贬值,教育改革年年喊然而根本就没有触及根本,将来怎么混社会,我很发愁啊。人,是没有办法选择自己在什么时代出生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