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几无御敌之策,林则徐为什么仍不服输? -- 用心荐华
此篇是《鸦片战争胜负论英雄,林则徐史观的发明或发现》的第一篇。
所谓林则徐史观,是荐华提出的一个新的表达,即以林则徐为中心的鸦片战争史观,更严格地说,是以林则徐作为抵抗外来侵略的象征与符号,不仅讨论鸦片战争的胜负,更讨论近代中国是否应该抵抗强敌侵略、是否可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鸦片战争史鉴。
既言林则徐史观,自然要从林则徐说起。1842年9月,林则徐被清政府发配充军途中写给二位友人的一封信,即《谴戍伊犁行次兰州致姚春木、王冬寿书》,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姚春木。本名姚椿,字春木,江南人士,以才学知名。王冬寿,本名王柏心,字子寿,又字冬寿,湖北士人。1838年林则徐在湖广总督任上聘姚掌教荆南书院,王亦在荆南书院执教。1841年林则徐第二次被革职(此时并无实职,只有四品卿衔)之后,姚、王一再表示关心与支持,如林信中所说:“先后奉到春翁三书、冬兄二札”,“以累纸长言反复慰谕”。林则徐在兰州停留时“询知两先生仍馆荆州”,于是以2千多字长信为复,表达心声,“第爱我者既,亦姑陈其崖略,不敢贻贤者以失听也。”尽管林则徐在这封信里并没有完全彻底地直抒心意,但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让人可以借此窥探当时他的真实思想与心情。
写这封信的时候,英国侵略者已经迫使清政府在江宁(南京)签定了城下之盟,鸦片战争随之宣告结束。但是限于当时的资讯条件,林则徐只知道镇江失守,不知道后续的战况如何(“润州失后,未得续耗,不知近日又复何似?愈行愈远,徒觉忧心如焚耳。”),更没想到清政府已经投降,所以还在继续探讨御敌之策。不过,他以革职获罪之身,不仅没有领兵甚至建言的职权,亦自知纸上谈兵所论并无把握,所以在信中叮嘱二位友人不要外传,“幸勿以示他人”。96年之后的1938年,蒋廷黻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抓住这一句大做文章,批评林则徐“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实际上,对这篇研究林则徐以及鸦片战争的重要文献本身的内容,蒋廷黻并不真正重视,莫名其妙地谈“改革”,反而在很大程度上转移了焦点。对此,2010年杨国桢在所著《林则徐大传》中有所澄清。不过,有关蒋廷黻批评林则徐这桩公案的总结与进一步讨论,拟另外进行,非本篇所要承担的任务。
本篇的目标,是对林则徐的这封信做出比较全面与更加深入的解读,作为以后进一步讨论的基础。本篇认为,林则徐的这封信,有如下重点:
一、 对道光皇帝有微词,为自己抱不平
二、 对英军的技战术优势,了解尚不真切,但已心服口服
三、 几无御敌之策,仍不服输
既然已经对英军的技战术优势心服口服,那还有不服输的问题吗?又为什么还不服输?
一、对道光皇帝有微词,为自己抱不平
如前所述,这封信的重点不是友情交流,而是检讨有关广东禁烟与鸦片战争的时局。林则徐在信中以连续4段文字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首先以一段说明“办理禁烟之原委”,总共说了4层意思。
第一,广东禁烟本是道光皇帝亲自交办的任务,“徐自亥年赴粤,早知身蹈危机。所以不敢稍避者,当造膝时,训诲之切,委任之重,皆臣下所垂泣而承者,岂复有所观望?”
第二,收缴鸦片的工作,做到了让英国人心服口服(“似可谓诚心恭顺矣”);销毁鸦片的行动,也获得了西方各国人的认可(“是明知此物之当毁,亦彰彰矣”)。总之,广东禁烟并没有刺激英国发动战争(“遂于虎门海口收烟,徐与夷舶连樯相对者再阅月。其时犬羊之性,一有不愿,第以半段枪加我足矣,何以后来猖獗诸状独不施诸当日?”)。
第三,收缴鸦片后要求外国商人具结(保证今后不夹带鸦片来华)也不是问题,“它国皆已遵具,即英国人亦已取具数结。惟义律与积惯卖烟者十余人屡形反复,致与舟师接仗,我师迭挫其衄,彼即禀恳转圜。”
第四,不加区分地禁止英国贸易,是道光皇帝的旨意,而我林则徐是有不同意见的。“是冬明奉上谕,禁其贸易,且迭荷密旨:‘区区税银,不足计较。’徐曾奏请彼国已具结者仍准通商,奉谕:‘究系该国之人,不应允准。’钦此。”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这里有一个林则徐没有明说(但是在魏源那里有表达)的观点是:英国之所以大举来犯,“不由缴烟而由于闭市”。当然,这个观点并不正确。英国发动战争的原因就是因为林则徐收缴鸦片。但是林则徐和魏源又为什么产生误会呢?这个问题留待下篇讲魏源时再说。
早前1个月,林则徐在西安《遣戍启程口占示家人》中表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其所表现的慷慨激昂,与1个月后这段文字中所透露出来的情绪,意味有相同之处,但也大有区别。区别就在于这里对道光皇帝颇有微词。
收缴及销毁走私鸦片,此举利国利民,作为决策者的道光皇帝与作为执行者的林则徐最初都肯定是坚信不疑的。但是由此引来英国远涉重洋的大举侵犯,却超出了他们的预估。英国远征大军一到天津外海,道光皇帝即慌了手脚,马上表示林则徐“措置失当”,“必当逐细查明,重治其罪”。而在林则徐看来,如果导致英国大举兴兵来犯算是过失,那么这个责任也应由道光皇帝承担。
有必要指出,这不单纯是君臣相互生怨的问题。林则徐始终坚信自己与英国人的斗争有理有节,完全没有错。1840年9月,因道光皇帝斥责广东禁烟“不但终无实际,反生出许多波澜”,林则徐一方面不得不照顾皇帝的颜面自请处分,但另一方面又密陈皇帝不能停止禁烟:
【我皇上以尧舜之治治中外,知鸦片之危害甚于洪水猛兽,即尧舜在今日,亦不能不为驱除。圣人执法惩奸,实为天下万世计,而天下万世之人亦断无以鸦片为不必禁之理。若谓夷兵之来系由禁烟而起,则彼之以鸦片入内地者,早已包藏祸心……鸦片来则以渐而致寇,原属意计中事。】
林则徐的这份坚持,经受了历史的检验。而道光皇帝不仅出卖了林则徐,也背叛了自己,从而失去了在历史上的地位。
说了“办理禁烟之原委”之后,林则徐接下来又以一段文字述说自己“三年来踪迹之大略”,总共3层意思。
第一,我早已报告了战争的警讯。“英夷兵船之来,本在意中。徐在都时所面陈者,姑置勿论,即到粤后,奏请敕下沿海严防者,亦已五次……定海之攻,天津之诉,皆徐所先期奏闻者。”
第二,我在广东战备充分。“庚子春夏间,逆夷添集兵船来粤,徐已移督两广,只有添船雇勇,日在虎门操练,以资剿堵。”
第三,开战以来我一再求战,但没有得到主持(甚至参与)打仗的机会。“是秋知有变局,徐犹自陈赴浙收复定海,而未得行。于是在羊城杜门省愆,不敢过问。迨和议不成,沙角、虎门先后失守,不得已仍自雇水勇千人,拟别为一队。未几奉有赴浙之命,遂以离粤,彼四月间事,固徐所未与闻也。到浙兼旬,奉文遣戍,行至淮扬,蒙恩改发河工效力。自八月至今年三月,乃复西行。”
这段文字,颇具春秋笔法。林则徐表面上是在说开战2年多(3个年头)自己的大概经历,实际上仍然是在为自己鸣不平。不能说没有表功诿过的嫌疑。不过,林则徐似乎又确实有不服气的理由,因为各种阴错阳差,他并没有吃过败仗。1841年初虎门要塞失守时,林则徐虽在广东、但已被剥夺权职3个多月。之后虽得命以四品卿衔虚职参与帮办军务,但恰恰又在5月广州被英军大举围攻而被迫赎城之前,被道光皇帝调派赴浙江而离去,所以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彼四月间事,固徐所未与闻也。”而到了浙江才干了一二十天,又被道光皇帝追究作为前任两广总督的责任而革职发配,与随后浙江战场的一系列失败脱离了干系。
显然,在这2段信文中,林则徐针对二次被革职处分而颇有怨声、对道光皇帝亦有微词。而接下来的2段信文,才主要讨论抵抗英国侵略战争的形势,分析胜负因素。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几无御敌之策,林则徐为什么仍不服输?
🙂中国并非无人,林则徐不行,左宗棠可以 14 patrouille 字1498 2022-02-04 00:47:22
🙂左宗棠没有解决从林则徐开始所面对的问题 3 用心荐华 字380 2022-02-04 09:32:01
🙂海防其实没啥难的 50 北纬42度 字1305 2022-02-04 11:34:24
🙂满清的海防是用防汉人的地方治安军,打有机动能力的海军陆战队 2 三力思 字301 2022-02-08 16:54:14
🙂陆军机动能力再强,也比不上海军呀 1 小泽珍珠 字497 2022-02-05 06:18:53
🙂帆船淘汰后海军需要煤 2 北纬42度 字685 2022-02-05 10:15:42
🙂“晚清长期不肯建设陆军无非就是怕汉人造反” 7 翼德 字130 2022-02-05 06: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