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推荐】九边:都在聊人口下跌,考虑过技术进步引起的失业吗? -- 多余6569

共:💬123 🌺469 🌵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作为语言学民科

这个话题我喜欢,由语言而思维及文化到社会终成文明。

还记得我那套胡扯吗?其实也是这个思路。从道和有无出发的。但是不太容易表述,也许是打了疫苗之后太晕了。

简单来说,中国实际上是一分为三,对立两边和它们的整体,事物本末和它们的过程,形上形下还有未发的本身。

以道为例,道的初文是行+人,通过形下的路,空间上的存在。可以感受到形上的走,时间性的存在。而联系这点的是人,不管是理解为临在、未发还是运动都可以。

  点看全图

以有无为例,无名是实在,有名是理念,加在一起构成了事物。但为什么同出而异名?因为不管实在还是理念都需要一个意向(可能性)来确定。保持所有可能性的未发状态,就是中,或者说道。(无名有时候也是道或者事物本身)

就此出发,汉语过分强调名副其实,有无玄同,实在与理念合一。进而很难向某一极发展。不管是经验的,还是超验的。在这种思路上很难发展纯形式的东西。即便看上去有,也无法忽略相应内容。

甚至被某种内容锁死。就像之前说的,被五行和气锁死。虽然本质上这是概念未能明确分化、过度依赖语境、相应的文化(意识体系)已经消亡,进而误解和混淆的结果。但这也是未能发展符号的结果。(数字神圣只是原因之一)

当然,还有一部分是有意为之。为了秘传。

不过这只能解释历史上的中国文化,近现代很难说。甚至宋以后都很难说,因为宋明理学出现了偏向一极的僵化理解。尽管总有人能够恢复。

再看国外,西方实际上是一分为二,也就是语言和对象的分离。进而分化出一系列二元对立,比如善恶、主客、灵肉、知行、名实(观念论与实在论)、形质……尤其是基督教的善恶斗争、划分敌我,彼岸与此岸。

这样的后果是容易偏向一极,甚至是偏执。但也就容易成就,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目标,力求解决。也就是辩证的正反运动,或者说不撞南墙不回头。看看中世纪假大空的形而上学就知道了。

但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发展出语言哲学使其回到实际(经验)。但语言本身也会这种问题,就像物理主义,于是又有超验哲学强调理念(超验)。只是,虽然事实上问题已经解决了,但现状依然不容乐观。

然后可以导向自己的老一套,也就是事实与价值。这本身也属于一分为三。因为从价值到事实,从事实到价值,还有一个过程。

就像这里乱写的,始端、启明、行动、符合。看上去是四个,实际上是三个。开端可以忽略,符合也可以省略(价值作为开端,行动作为符合)。也就是价值指引行动,行动符合价值,还有这个过程整体。

所以就有了事物的意义可以分为价值和事实之类的说法。这其实是指称谓行为背后作为预设的命题行为,经常和价值有关。也就是只限于关系性比较明显的事物或者伦理学陈述(对事物的价值判断)。

最后以易结尾。易的本质是变化,阴阳正负的变化,都是从一个整体发展出来的。决定好坏的是方向(意向),是朝着方向发展的运动,而不是事物本身。所以,好、坏是二,决定好坏、得出好坏、导向好坏的那个是三。或者可能性、形势或者时空。(就像「回到事物本身」)

说白了就是把意向的生成(方向)当成世界本质。当然,这只是许多理解的一种。

通宝推:唐家山,拿不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