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韬光养晦下大棋的两种解释 -- 田昭明

共:💬495 🌺5397 🌵6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举个例子,北魏汉化改革

北魏的汉化改革:五胡自此融入汉族之中

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改国名为“魏”,史称北魏。经过了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三代帝王的努力,终于到439年实现了北方的统一。北方的统一为经济的恢复准备的条件,也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

三代帝王都推行了较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措施。拓跋珪仿照魏晋制度,建立了官僚体系;学习汉文化,命令朝野皆束发加帽;推广儒学,置五经博士,建立太学;收集天下图书,汇集于平城。拓跋珪强制解散所有被征服的部落,使之全部归于国家的编户齐民,这就让进入中原的游牧民族失去了部族组织,很快就融入了汉民族的熔炉之中了。

拓跋焘是北魏一代雄主,他继续完善北魏的中央和地方制度,使得鲜卑国家和南朝已经趋同;在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下令“悉除田禁,以赋百姓”“宜宽租赋,与民休息”。为了遏制佛教势力的进一步扩大,和国家争夺劳动力,拓跋焘下诏灭佛,史称“太武灭佛”。拓跋焘也推崇汉文化,在基本统一北方后就推行“偃武修文”“尊孔崇儒”。拓跋焘在文化上的一项贡献就是确立了楷书的正统地位。

迁都洛阳

孝文帝因为坚决推行汉化改革,为民族融合,北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历来被视为贤主。隋朝王通评价孝文帝:“元魏之有主,其孝文之所为乎?中国之道不坠,孝文之力也。”南宋儒者叶适评价:“用夏变夷者,圣人之道也。”孝文帝改革后,进入中原的鲜卑族和过去的匈奴、羌族、氐族等游牧民族都基本融入了汉族之中,这为北方的长期稳定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语: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 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4.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在一起,以巩固统治。

5.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贵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作用: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关陇集团

关陇集团形成后,关西的民族矛盾也就缓和了下来,鲜卑族和汉族也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分清。内部矛盾的坚决也就加强了凝聚力。当时的北周在经济上是远远逊色于北齐,但是国力超过了北齐。577年,北周轻而易举地消灭了北齐,统一了北方,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北齐灭亡后,六镇鲜卑也逐渐融入了到了汉族的汪洋大海之中。后来,关陇集团的杨坚和李渊分别建立隋朝和唐朝。

结语

鲜卑汉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鲜卑汉化的不仅使得鲜卑族融入了汉族之中,还使得魏晋以来进入中原的匈奴、羯族、西羌、氐族、乌桓等民族都成为了汉族,使得北方的民族矛盾得以化解,为了中国再一次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隋唐建立了中国的第二个大一统时代,创造了辉煌的盛世,成为了中国古代史上的巅峰。

通宝推:死扛着,盲人摸象,empire2007,秦波仁者,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