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整理】不知道说什么好 -- 老科学的家

共:💬68 🌺406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这算中学教育的失败

但是大学再补基础,太晚了。尽管这个年龄热衷政治而有谈论的必要,但也因为市场更丰富难有成效。

比如支持共产的更倾向于网上的言论,又或者是自然主义者,倾向于简单的阶级理论,而不会去听学校那些。

比如其他学科会有政治。人文社科不必说,理工科也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典型就是生科会讨论自由和道德的基础。

结果就是,当代学生的政治倾向极为混乱,无限可分,最多在中国或资本上达成一致。这样政治课就更显得有必要。

问题在于,你没法回避当代正统。马列毛好说,也有不少认同,但邓江胡你怎么搞?而且还不能强调实践,看看马会和相关学生组织的下场就知道。

这样要么搞逻辑分析,要么学院派当书呆子。前者不用政治课教,后者的结果就是施派的流行。

其实不止中国这样(考虑到中国的政治课大半是政治史)

然而,史学界有如此之多的人完全抛弃政治史,却是本世纪60年代才开始的。动荡不安的60年代结束不久,戈登·克雷格就写道:“在刚刚过去的那段时间里有一个十分矛盾的现象:尽管大学在很大程度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政治化了,可学生们似乎对政治的历史方面越来越兴趣索然。”他补充说:“政府的职能已经大大增强,它对国民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都产生了极大影响,以致有人以为年轻的历史学家会对政府职能的扩大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会渴望对此进行详尽的研究。相反,越来越多的人不愿对此进行研究,政府似乎不知为何已经消亡了。政治史…不时髦了。”——《政治史的适当性:论政府在美国的重要作用》

那么剩下的只有一条路,对政治生活进行逻辑分析,澄清其中的错误和混淆……但我想这样的课基本是开不出来的。一方面是大家都懂,比如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一方面是本国首当其冲,正当性会受到动摇。估计美国大力资助后现代也有相同的原因吧。

最后一方面它也不强调行动,反而更容易出问题。因为它意味着常识的消解,不回到日常经验、重建常识是没有意义的。

作为吉祥物,让人能想到还有这样一种学说,或许目的就达到了。至少不会像经济学那样,导向奥地利学派和新自由主义,又或者像社会学那样,倒向白左式的反抗。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