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新手挣花贴 - 地方介绍 -- 学步桥

共:💬103 🌺1253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邯郸 – 学步桥】

赵都1

我的老乡,每当外面遇到其他人,介绍自己的家乡,几乎都会从历史讲起。因为不知道是这个城市的幸运还是不幸,他几乎是“出道即巅峰”的典型。邯郸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能是《春秋•谷梁传》,提到卫国某公子(这里公子指国君的儿子,或许和prince本义接近)在邯郸卖鞋。但是多数人知道他,还是作为赵国的首都。

点看全图

《资治通鉴》的起始点,就是三家分晋,司马光写的第一句:

〔九鼎震〕,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因为司马光认为这是封建(字面意思)礼教秩序崩塌的开始:卿大夫以下犯上夺取主君土地,天子不但不征讨反而承认。
嗚呼!君臣之禮既壞矣,則天下以智力相雄長,遂使聖賢之後為諸侯者,社稷無不泯絕,生民之害糜滅幾盡,豈不哀哉!

赵国初立,都城在晋阳(今太原),然后迁到中牟(今河南鹤壁市境内,和现今的中牟县不同。我揣测京戏“捉放曹”说的应该是后者。因为自洛阳逃出,到陈留起兵,实在没必要两过黄河到前者绕个大圈子,而后者却正在洛阳-陈留连线上),最后才稳定在邯郸,直到一百五十多年后灭亡。这座城市于是伴随着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的征伐、捭阖,正式登上舞台。

对于赵国为什么定都于此,有很多说法。当然城市本身在平原地带,大河旁边,符合充足粮食供应,交通便利,军事防御等等大家都经常想到的条件。但是符合这些要求的城池在赵国国境内并不稀缺,而邯郸实际上处于战国早期军事强国魏国的边境(魏国一个强大的军事基地,西门豹治邺的那个邺即在今临漳县境内,和邯郸只隔一个县),却并没有像从中牟迁到邯郸一样再度内迁,为什么呢?

我没有看到其他地方提及,但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理由是附近的铁矿。很多人耳熟能详西汉著名文学青年司马相如弹琴唱曲搭讪白富美卓文君(父卓王孙)的段子,这个卓家的财富就来自于邯郸冶铁。秦灭赵后强迫富户搬迁,卓家才搬到临邛(我读高中隔壁班有位姓卓的同学对此深信不疑,后文还会再说他)。如果抛开司马光的礼崩乐坏这个浮于表面的观点,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看法,三家分晋,或者说整个中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铁器的使用导致农业效率大幅提高,从而带来的生产关系改变。必须有足够的剩余产品,才能支持知识分子和军队来【天下以智力相雄長】。

孙(武)子曾认为赵国会在晋国六卿内斗中获最终胜利。他的理由就是六卿中,范氏、中行氏亩制最小,收取的租税却最重;知氏次之;韩氏、魏氏再次之;赵氏亩制最大,租税最低。不同文献也常提及赵氏施政尚宽俭,这无疑符合后世掌握史书话语权的儒生价值观。但是贵族争斗需要打仗,最后还是要实打实拼人口粮食武器动员力,仅仅宽俭肯定不够。而如果有更多更好的铁器,就可以有更高效的农业,在税率低的时候依然集聚到足够的粮食备战,有更锐利的武器,更多的人口支撑贵族扩张。邯郸在滏阳河北岸,而逆滏阳河而上过滏口陉不远就是磁山(也是著名的磁山文化遗址所在地),富铁矿的产区。再往山里去,武安(古亦作午安)、涉县境内都有铁矿,开采至今。占据邯郸,就可以利用滏阳河方便运出山区的铁矿石冶铁,因此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不能后退。当然这是我的一家之言,博读者一笑。

通宝推:麦喀士,燕人,南宫长万,西江城,北纬42度,南寒,学菩提,桥上,菜根谭,张燕,八段锦,箪食瓢饮到中年,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