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讨论】有一个想法 -- 达萨

共:💬53 🌺25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其实还是教学目的的不同

大学化学一般是无机开始,然后是分析、有机、物化,难度也是逐渐增加,再后面是各个细分领域,如结构、生化、材料、高分子等等。

开门的无机更像是为后面打一个基础,很多知识点是介绍性的,不在于讲透。比如反应自由能在无机阶段只是个用来计算常数和能量变化的工具,具体的解释到物化部分才比较完备;几种价键理论都是结论性的东西,没法讲具体的缘由;薛定谔方程这种更是只能介绍个结论,我估计化学系里的教授们拉出来立刻给人讲明白来龙去脉的都很少。

另一方面,无机介绍的这些概念,为整个化学知识体系构建了框架,电子层结构/元素周期表、价键、平衡、速率、能量这些概念是纲,能够串联起元素性质、反应、毒性等具体的知识。我已经记不起来某个元素的具体特性(当年的损友经常问哪种金黄色粉末的盐溶于冷水不溶于热水这种问题),但能够根据周期表的位置做一些估计,再去找具体的信息。

这些开始的基础课给学生们介绍了本学科的框架和一般性知识,具体细分领域的深入需要在后面的专业课程,或者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完成。科学发展史这类课程我在研究生上过,有的学校里面也有面向本科的选修,主要是面向感兴趣的学生。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 是什么 算是向着低标准努力,后面 为什么 和 怎么用 的问题多取决于学生自己的兴趣和投入。对于大学课程有限的学时和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来说,也算是刻鹄不成尚类鹜吧。

国内的教科书像压缩饼干,有热量而干涩,生吞活剥不好消化,也能哄饱肚子。国外的教科书像尚未经烹饪的食材,丰富有营养,需要相当的技巧和投入才能消化。

通宝推:审度,唐家山,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