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为什么曾国藩不造反?及清末民国战斗力鄙视链 -- 狂草舞茅

共:💬705 🌺9647 🌵11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曾国藩这算啥新模式,不就是曹操和藩镇吗? -- 有补充

清末从八旗绿营无力镇压太平天国,而不得不依靠团练私兵为主力开始,就陷入了传统的王朝末年军阀藩镇模式。

这个传统模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汉末的曹操。曹操那会儿中央没有一兵一卒,曹操看上去自然势大。曾国藩那会儿清朝还有一定的武力,同时还控制着大多数地方的庶政,所以就只能搞派系,搞事实上的藩镇。

而朝廷本身没有压倒性的实力,也就只好搞平衡。扶植不同的派系。分裂各地的军阀。裁撤湘军,建立淮军,李左对立,设立北洋,最后又小站练兵,无一不是这个分化瓦解计策的体现。

凡是要搞藩镇,除了军权,财权也不可或缺。洋务运动初衷是“实业救国”,但在军阀派系的操作下却最终成了各地军阀派系的财源。洋务运动为何最终演变为官僚资本主义,原因之一是其基础建立在准藩镇体制上。

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清政府的财政集权制度逐渐发生了变化。地方兴办洋务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政府官方军队不堪一击的现实让统治者不得不更多放权于地方;户部的财政危机也使中央不得不放任地方自筹款项,准许地方任意加捐加税,地方财权愈益加重。地方自筹饷需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中央财政负担和调度的压力,但也使地方的财政自主权不断加大,地方的财政日趋独立,地方常以各种名义欠解、截留应上缴的款项。到光绪年间,地方割据之势已成,财政上的中央集权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孙栩刚 等,1984),这种中央集权的财政制度的瓦解,使得户部再也不能有效地掌握全国财政大权,中央财政收入日趋恶化。

而洋务运动搞出的民用项目,有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三种方式,以官办企业为主,分布在航运、铁路、电讯、金属矿、煤矿、冶金、纺织等部门。不论哪种方式都没有最后给中央带来收入增长,而是变成了各地洋务官僚的小金库。

经济基础变了,上层建筑当然要变。清朝到后来武器军队都是世界先进水平,却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连日本都打不过,每每面对外敌,打顺风仗还行,一旦稍遇挫折就立刻投降,深层原因在此。到最后面对外国侵略,东南洋务地区搞“东南互保”,等于明确竖起藩镇大旗了。

顺便说一下,中国历史上能不经过内战而扭转藩镇趋势的,说起来只有赵构搞成功了。赵构能成功的原因还是掌握了财权,并培养了自己的嫡系军队(没错,嫡系就是岳飞)。岳飞后来被杀主要是因为赵构怀疑他和韩世忠等藩镇合流,赵构担心失去对军队的掌握。杀了岳飞之后他终于成功的把军内山头统统削平,再一次重复了“释兵权”。

曾国藩有其功业。但也是清末军阀藩镇的鼻祖。根本没有开创什么新模式,无非是幼生的藩镇没能搞到实际割据就自己翘了辫子罢了。

通宝推:ccceee,燕人,任爱杰,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清末军阀的形成,充分说明为何军队不能经商 -- 补充帖

不仅仅是经商的军队战斗力下降的问题。更是军队一旦经商就有了自己独立的财政来源和补给。久而久之就成了独立王国,最后不是演变为藩镇就是演变为军人干政。

宋朝削弱武人,并不仅仅是以文臣领兵这么简单,而是把各地庶政收回,甚至首次把财政提高到皇帝直辖的地位(三司度支)。“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

宋之后的明、清无不遵循此例。这才保证了王朝大部分时间内没有藩镇的问题。而到了清末,清朝中央虽仍能控制田赋,但田赋早就不是最大的财源。洋务派们控制了各地的厘金(商业税)、关税、甚至直接控制近代产业,得到了比田赋更多的财源,藩镇化也就不可避免。

通宝推:燕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