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为什么曾国藩不造反?及清末民国战斗力鄙视链 -- 狂草舞茅
其实说到这里,原本要在上一段写的历代税制小结这里单独成篇。我们继续夹叙夹议。
中国历史上影响至今的税制其实就两条,租庸调制和两税制。秦汉隋唐乃至两宋,基本税制特点主要在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合一的强干弱枝政策。秦有迁徙六国贵族到咸阳的先例。景甜这个姓,就是从刘邦把昭、屈、景三族迁徙到关中。(昨天朋友指正了我把景姓从田齐而来的错误,更正应从楚国来。朋友还补充说,屈原的三闾大夫的职务应该就是管理这三姓而来)田氏族人多依据安置点,又称第一 ,第二,第三,第四 ,第五。东汉历史有名的第五伦这个第五的姓就是这样来的.后有汉武帝迁徙天下豪强充实五陵塬,于是就留下了唐寅那句: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到唐,以关中积累结合关陇门阀在获得巴蜀之后,基本平推关东豪杰。也因此,唐的强干弱枝政策越发强势。一度到,天下府兵三分之二拨款与编制在关中的地步。所以,唐初起兵反对武则天的气势不管多浩大都是随机被扑灭。而真正改变这一切的是武则天就开始 失控的关中土地兼并下的府兵制败坏。到唐玄宗时期,虽说府兵制度还没有完全的名存实亡。但是募兵制度的兴起,终究在安史之乱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我要说的影响至今的税制也肇因于此。
这里先要简述一下租庸调制度的由来。实际从重要程度说,调的重要性实际在庸的前面。闲话少说,租庸调制度始于宇文泰府兵制度改革。租是均田制度下的田租,庸是当时作为通行货币的绢和麻等织物的定额。调就是根据人力抽调的徭役。到安史之乱,天下逃户十有七八,作为府兵制度基础的租庸调制度彻底败亡。为解决财税问题,唐在安史之乱后现有有两代理财高手进行财税改革。他们分别是刘晏和杨炎。三字经里有这样一段,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己仕。尔幼学,勉而致。这个三字经里的刘晏就是我接下来要说的推进唐代财税改革宰相刘晏。
刘晏后世,王安石改革自诩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这个么历史上做到这个的只有刘晏。刘晏最大的功绩是盐税改革,
下面这一段,摘自知乎
刘宴为了让盐价保持平衡,于是引入了商人的参与。将运输和销售等环节交给了商人,政府只负责收购和批发两个环节。商人的介入提高了效率,激发了市场的活力。经过这次改革之后,国家放弃了专卖的收入,转而收取商人的税。结果国家在盐业方面的收入不降反升,改革实施的第三年,国家的盐业收入已经比改革前多了十倍。
简单说,盐税改革,让盐税一度占唐朝财政 40%比例。这是中国历史上盐税比重占比最高的时候。(康雍乾盐税比重一度到 24%)但是这个改革也是刘晏被杨炎冤杀的根本原因。什么缘故?因为,安史之乱中,唐中央肃宗和代宗两代皇帝把盐税划归内藏管。(天子私人账户,参考讲十三行天子南库,后面还会提及)肃代两个皇帝在安史之乱及之后的玩法,有个朋友说的更直率透彻。皇帝把国税变自己账户提款机,实际是把自己当最大的军阀和其他中小军阀博弈。后世,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秒懂。(手动狗头)
杨炎被海外学者称为中国最出色的财政专家,是 因为两税法的改革。两税法的先进性在今天依旧不减。我简述。
近现代税收及其对应的制度设计一直遵循属人原则或者属地原则。我们现在推行的两税制改革本质是属人原则的产物,这个原则世界上最早确立兵实践的就是杨炎。他的改革不复杂,租庸调制度下,是假定人基于均田制的设置,固定在一方加以调剂国家度用。理想 状态就是根据人口定额平摊。但是安史之乱前后,逃户十有八九租庸调制度名存实亡。更糟糕的是,根据名存实亡的户籍记载。因为税收在每个地方是基于户籍记载额定的。哪怕户籍上十室九空都是额定的。那么问题来了,本来十个人承担的税负,逃了四五家人,那么剩下的额定税负谁承担。自然是剩下的那一半承担。因此,必然加速逃亡。杨炎在刘晏改革基础上,每年给出一个税负管理目标。根据人口实际流动情况,安排各地税负,分春秋两季征税这就是两税制。套今天的话就是户口本装在口袋里随着人自由流动,然后根据人口实际流动情况安排对应政策。这就是我前面说的,杨炎两税制确立的属人原则在今天依旧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的所在。
讲清楚这些,时间线跳到 雍正的摊丁入亩改革,本质就是在社会相对稳定而流动人口不多的前提下。对定居人口均摊税负为核心的政策。某种意义,这种均摊税负的思路,实际是两税制之前的租庸调制度的变形。
说完上面了,讲下面的就容易弄明白我要展开的重点了。大唐皇帝玩天子内藏,宋徽宗有应奉局,明神宗派太监到地方开矿征税玩脱了。不过,天子的钱袋子玩的最大的还是满清的内务府。内务府玩的溜,基本什么挣钱玩什么。比如内务府钟表造办,在仿制西洋钟表成功后,还一度出口海外。其他从鼻烟等嗜好品内务府也多有干涉。根据内务府档案记载,乾隆合并四海关于粤海关,抛开政治考虑外更大的原因就是把国税的海关收入并入皇家内务府监管范畴。大白话就是,国税划归乾隆皇帝的钱袋子。同样被玩坏的还有盐引。上一篇提到过 乾隆自查盐引亏空,结果查出了乾隆朝三大贪污案之一的两淮盐案。查案中,是乾隆自查后责令户部再查。是不是有点不对劲。实际是这样。自宋开盐引制度以来,哪怕在明,盐引开中也只是一种临时财政补救措施。大体是,国家缺钱了,盐引开中透支未来食盐专营制度的收入的调剂措施。到康雍乾,这种临时开征的调剂税收变成了常态化。更逐步被内务府侵蚀,以至于到乾隆时期盐税在两淮到底是国税还是天子的小账户,说实话谁也说不清一笔糊涂账。要知道两淮盐区下辖三十多个盐场一度占据全国盐税40%。上一篇也提过,满清80%的税收来自常态化的税负,盐税和排除粤海关之外的天下20税关的收入(第一大税关是崇文门,在崇文门开征关税是和珅起家的根本)直白点说,从乾隆开始满清上层从皇帝开始 就国库和私人账户不分,然后上行下效中满清的财税基础被各级官僚伙同满清权贵层层榨干了。
说到近代中国,仅仅就满清上层而言,对西方的了解兵不缺乏。但是他们没有先进理念的指引,无法判断历史的潮流。前文已经提到过,在1637年英国人第一艘装备百多门火炮的海上君主好下水,吃水1500吨。到康熙中晚期,英荷海战那会英国人3500吨级的军舰也开始下水了。而那时候,宝船时代的恢宏舰队早已不见。那时候中国沿海主流是 800吨三桅服船。我说这些 是想说明这样一个理念。满清对西方的态度,与其说是不了解而傲慢。不如说,是了解但是僵化。满清上层对西洋了解不闭塞,不说康熙本身对西洋科学的理解广为人知。前几个月看记载,康熙末年九龙夺嫡中 老九,本人不仅喜好数学而且还精通法语。话说,到和珅时代。和珅不但通宵满蒙回藏汉各族语言文字,还能流利的表达西班牙,葡萄牙,英国以及法国语言。以及上一篇提过的,在洋务运动之初,清朝派遣官僚25人各国考察团,其中带回资料文献和笔记最多的一位留下资料超过2000万字。要说这样的务实开放态度的政府是对世界发展闭塞的和一无所知的。我不信。但是满清的僵化显而易见。这种僵化,体现在我回复楼主的一句话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回到财政线,满清的的覆灭,其实一开始 就和我说的楼主对我的补充有关。我这里有个大哥有个神句:钱在哪里事就在哪里。如果补上另一个带我入门分析的朋友的话这句话 就完整了:人事既政治。
钱在哪里事就在哪里,人事既政治。
满清微操翻船在,钱背后的利益再分配。
(后面争取一篇到两篇结束,最近写的有点多,最后的要缓口气再续了,不好意思了)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10 层
🙂如果认真关注一下香港历史,就会发现,留下了大陆5亿美元资金的 12 真离 字1247 2023-01-28 06:53:38
🙂重生于火红年代 3 中象 字10 2023-01-28 06:05:39
🙂5续完 58 葡萄 字3134 2023-01-27 18:36:41
🙂续4
🙂摊丁入亩是两税法的进一步深化 8 任爱杰 字995 2023-01-30 21:43:31
🙂还有铜钱兑换银两比率问题 8 种植园土 字421 2023-01-31 18:44:14
🙂插一句嘴 3 放牛郎 字138 2023-01-27 21:59:49
🙂有什么僵不僵化的,扫帚不到旧势力旧文化谁愿意“文化大革命” 14 ccceee 字843 2023-01-17 07:3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