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二十四史之探秘系列迷你版 -- 丽华天下

共:💬174 🌺1072 🌵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燕国没有文青和热血少年,只有愤青和糊涂蛋|二十四史探秘015

说起来,燕国的这个“燕”字,让人感觉特别有文艺范,和那些俗气的秦、齐、赵、韩、魏一比,马上就高端大气上档次了,楚也还行,但比起燕来,还是差那么一丁点。就像欧洲的德古拉家族,比之其他土包子似的欧陆王室,吸血鬼的传说总能给罗马尼亚平添几分神秘和苍凉,令痴男怨女们神往不已😅。“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当年汪精卫曾作诗云:“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可见“燕”在人们心目中,是带有悲壮的高洁的血腥味的。

曾有一段时间,很多人的微信号上,地区一栏往往选择“安道尔”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欧洲小国。这是为什么呢?有很多种说法,一种主流的解释就是,安道尔这个国名充满诗意和个性,稍带一点点神秘主义,所以文艺青年就抵挡不住这个名称上散发出来的荷尔蒙诱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个方圆不足百里的小国。又有人认为,安道尔的拼音,按字母顺序排第一,大家选它是因为懒(笔者查看了一下,发现此说不成立,排第一的是阿尔巴尼亚)。

懒惰和诗意,其实就隔着这么一层纸。在我们的理解中,燕国这样一个充满文艺基因、充满热血情愫、充满贵族情调的国度,其实在历史上相当模糊和暧昧。很多人对它的了解,就只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荆轲刺秦的故事被电视电影还有网络小说,解构重建了无数遍了,只要是个中国人就没有不知道的。至于其他,燕国实在是太贫血太苍白,勉强只有乐毅这个人可以拿出来说一说,像千古名相诸葛亮,不也是经常自比乐毅么。

先扯野棉花:燕国由来

燕国,从西周初年受封开始,到秦一统天下,历时八九百年。虽然在战国时期名列“战国七雄”,其实它并不怎么雄,要说雄,也只雄了五六年时间,其他日子里一直都很窝囊。

燕国的建国和鲁国很相类:都是在周武王灭商纣后分封的;都封在远离京城的东海之滨;立国之君都是当时辅政的权臣,鲁国是周公,燕国是召公,周公召公当时齐名;周公和召公当时都没有到封国去“就封”,都是派儿子去到封国,他们则留在中央辅佐朝政。当时在周朝中央政府管辖的疆域,陕城以东,由周公管,陕城以西,则由召公管。

虽然召公周公很相似,但他们也有一些不同点。召公活了很长时间,《史记》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据东汉王充的《论衡·气寿篇》记载,周公九十九岁死,召公一百八九十岁死,召公比周公多活八九十年(上古之人的年龄,当不得真的)。另外,“周公制礼”说的是在周公主持下,制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礼节仪式,但这个“礼”的真正推行者,却是召公。也就是说,周公是个理论家,负责顶层设计;召公是实践者,负责暴力推广。

你想想,召公这个人,官做得这么大,活得这么久,对自己对他人又那么“讲礼貌”,做他的儿子孙子是不是很痛苦?史记《燕召公世家》是这么说的:“自召公已下九世至于惠侯。”这种记载在《史记》中是很少见的,《史记》一般都会详细记录各国的君主传承关系,谁的儿子是谁,在位多少年,谁的孙子又是谁,在位多少年。但在燕国这里却出现了空白,燕国自召公直至第九代国君,都没有明确的传承记载。这是为什么?

最大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其一,燕国在召公在世的几代之中,都忠实地遵奉了召公奉行的礼治王道,国无大事风平浪静,以至于没有什么大事作为史迹流传。其二,召公不重视言论行为的记载保留,致使史料本身缺失。这种史料的混乱状况一直到战国时仍存在,比如苏秦游说燕王的时间,《史记》记载的是发生在燕文王,而后世史学家考证,其实是燕昭王时期。

总而言之,燕国是一个很讲“礼”的国家,一切以先王圣贤为榜样,这个传统从建国之初一直延续到它灭亡之时。其中,发生在燕王姬哙时的一出禅让闹剧,便是对燕国泥古不化的最好写照。

讲个小故事:燕王禅让

尧禅让舜、舜禅让禹的黑历史应该不少人知道吧,笔者记得笔者第一次梳理完尧舜禹禅让史的初步结论就是:禅让都是忽悠人的。这不,燕王姬哙的这个糊涂蛋,就被禅让给哄住了。

公元前321年,燕易王死了,继位者是燕王哙。历史上没有谥号而直呼其名的国君,一般来说,不是亡国之君,便是丧乱之君,总之已经丧失了追谥的宗庙条件。这个姬哙,与后来亡燕的姬喜,是燕国历史上两个没有谥号的君主。姬哙之所以无谥,便是因为在位期间做了这一件令天下瞠目结舌的事——仿效圣王古制,禅让国君之位。

事情可能发生在前318年,也有可能是前316年,反正是在姬哙做了几年燕王后,心怀尧舜之道,一心想效仿先贤,做一个圣主。这时候,有一个叫鹿毛寿的人来给他出了个馊主意。鹿毛寿说:大王您不妨把国家让给国相子之(子之是当时燕国的国相,极受燕王信任),人们之所以称颂尧是贤人,是因为他当时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这使得尧有了让天下的美名,但他又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天下。现在大王如果把国家让给子之,子之一定不敢接受,这样大王您就能和尧帝一样,有相同的德行了。

老衲总结一下鹿毛寿的这个建议:让姬哙把王位禅让给子之,子之不敢接受,然后对外宣扬一番,这样姬哙在没有任何损失的情况下,白白收获一个“当世尧舜”的美名。总而言之,就是教姬哙在别人都不关注他的时候怎样刷存在感,怎样由一个边缘人变成“网红”。

姬哙脑子一热,觉得鹿毛寿的这个主意很不错,就这样照办了,要把燕国交给子之。但是——子之没有如预料中的那样推辞,他大大方方地接受了燕国!但但是,这事还没完,还有下文……

过了一段时间,鹿毛寿又对姬哙说:当时大禹想把天下让给益,但大禹却让他的儿子启的臣子去做益的官吏。等到大禹老的时候,就正式把天子之位传给益,但过了不久,启却和他的党羽一起攻打益,夺回了帝位。天下人都说,大禹名义上把天下传给了益,但实际上又让儿子启自己夺了回去。现在大王说是把国家交给了子之,但官吏没有一个不是太子的人,这是名义上将国家交给子之,实际上还是太子在当权。

不要以为鹿毛寿是好心办了坏事,上面的这番言论,充分暴露了他的真实意图:他其实是在给姬哙挖坑,让子之从姬哙手中夺权后,还要斩草除根,将燕国从姬姓手中完完全全地夺取过来。

姬哙这个二愣子现在还没有醒悟过来,对鹿毛寿言听计从。他收回了俸禄在三百石以上的官吏的印信,全部交给子之,由子之来任免燕国的官员。这样,子之就成了燕国实际上的掌权者,燕王反倒成了子之的臣子。

高潮在这里:燕齐狗血

禅让这个事,在姬哙的配合下进行得很顺利,子之掌握了燕国的政权。

姬哙做臣子做得心安理得,但有人不乐意了。笔者不说相信您也知道是谁——姬哙的儿子,太子姬平。在“禅让”之后第三年,姬平和他的拥虿准备起兵推翻子之,姬平倚靠的核心力量,是将军市被和市被手中的一点点兵力。

军事政变这种事情,不像对外打仗,不在于兵力多少,只要能在短时间里有效地解决对方的核心人物,就是胜利。所以,只要姬平和市被仔细谋划,谨慎行事,想要干掉子之,还是有很大把握的。但还在他们谋划未成熟之时,齐国掺和进来了。

齐国掺和进来,名义上是来给姬平帮忙,实际上包藏祸心,想趁此机会灭了燕国。齐国很谦虚地对姬平说:我们齐国国小力弱,没办法帮您冲锋陷阵,但我们的军队,听凭您的遣,您指向哪我们就打到哪。

有了齐国“撑腰”,姬平就迫不及待地下手了。他和市被仓促地举兵围攻王宫,想硬碰硬地解决掉子之。这哪成呢?不是找死吗?王宫没攻下来,子之没有捉住,齐国的军队连影子也看不到。市被在战乱中死了,姬平逃亡,燕国一片大乱。

就在这个时候,齐国的军队出现了。他们不是来帮助姬平的,将军章子率齐国的全部主力部队,一路摧枯拉朽,兵不血刃,轻而易举地占领了燕国。

需要注意的是,齐国的这次很不光彩的军事行动,是受到了亚圣孟子的怂恿。《史记》载:

孟轲谓齐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

孟子将这次入侵燕国,竟然比作了周文王周武王攻打商纣。

在这次军事行动中,燕国完全放弃了抵抗,各地城门大开,士兵放下武器,一副挨打受踹的样子,齐国也不好意思下狠手,劫掠一番后,退兵了。在这次齐国入侵的军事行动中,姬哙和燕国政权实际执掌者子之先后死于战乱,两年之后,太子姬平在燕国人民的拥戴之下复国复位,他被称为燕昭王(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姬平在这次战乱之中也死了,复位的是姬哙的庶子姬职,姬职此前流亡韩国,后来在赵国的帮助下回到燕国复位,成为燕昭王。燕国的历史就是这么乱,且不管他,还是把燕昭王算作姬平吧)。

齐国乘人之危而灭了燕国,姬平视为奇耻大辱,念念不忘,一心想要报仇雪恨。但积贫积弱的燕国怎么打得过强大的齐国呢?姬平于是向他的客卿郭隗求计。

郭隗先是给姬平讲了一个“千金买马骨”的故事,说是有一个国王给他的手下千两黄金去买千里马,这个手下遍访而不得,后来看到一匹死了的千里马,就花了五百两黄金把这匹马的尸骨买了回来。国王大怒,认为这个手下乱花钱。手下说,你能花五百两黄金买下马骨,事情传扬开去,那些有千里马的人肯定都会跑来把马卖给你,以后你想要多少千里马就有多少。后来,果然有好多人带着好马来卖给国王。

郭隗说,大王你要是想招揽人才振兴燕国,就把我当作马骨吧。你抬高我,给我高官显爵和丰厚的待遇,其他的人才一看,说像郭隗这种不入流的人都能在燕国受重用,那我去了岂不是更能受重用。

姬平就按郭隗说的办,给郭隗修建漂亮的房子,封大官。天下人才果然闻风而动,都跑到燕国来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诸葛亮的偶像乐毅。

乐毅在治国和军事上的种种才华,笔者就不多说了,反正在乐毅的治理下,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燕国蒸蒸日上。然后,在乐毅的策划下,燕国联合秦楚赵魏韩,一起攻打齐国,夺取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把偌大的齐国打得只剩下两座城(莒和即墨),齐国国君湣王逃到楚国,被楚国大将给杀了。

燕国占领齐国达六年之久,这六年里,乐毅一直在攻打那仅剩的两座城,但是遭到顽强的抵抗,一时拿不下来。这时候,燕昭王死了,他的儿子燕惠王即位。燕惠王和乐毅的关系不太好,齐国人跑过来施了一个反间计,对燕惠王说,乐毅之所以一直磨磨蹭蹭不把那两座城打下来,是因为他怀有异心,想篡位。大王你只要换一个人去领兵,两座城马上拿下来。

燕惠王这个糊涂蛋果然上当,派了一个叫骑劫的将领去替换乐毅。乐毅知道自己受到了猜忌,逃到了赵国。而骑劫一带兵,马上被齐国反攻,大败而死。没有了乐毅的燕国军队兵败如山倒,齐国全面收复了沦陷的国土,就此复国,而燕国从此又衰败下去了。

这么一算,燕国前前后后就只风光了这六年。

一点小尾巴:亡国之君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燕国就这样浑浑噩噩地,一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燕王姬喜继位。这个姬喜,就是燕国的亡国之君,他和姬哙一样,没有谥号。

就在此前的5年,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军坑杀了赵国的四十多万大军,赵国遭受重创。姬喜上任四年后,便找到赵国,想和赵国结盟,联手抗秦。从两国的实际出发,这本是一个不错的想法。燕国为了促成这个结盟,还给赵王送去了五百镒黄金,以表示诚意。

姬喜派出的联络员,是燕国的国相栗腹。这个栗腹去赵国蹓跶了一圈,献上了五百镒黄金后,回到燕国,他对姬喜说:赵国的精壮男子在长平之战中都已经死光了,我们不如把赵国抢过来。

姬喜这个糊涂蛋动心了,但他还是象征性地去征求了一下乐毅的儿子乐闲的意见。乐闲对此表示反对:赵国人天天都在打仗,人家的战斗经验丰富得很,你打不过人家的。姬喜不服气,说:要是我们五个人打赵国一个人呢?乐闲说:你就是十个人打人家一个也打不过。

姬喜被乐闲的话深深地伤了自尊,他决心证明自己领导的燕国并非如此不堪。燕国派出两路大军进攻赵国,姬喜自己还带着一支队伍跟在后面压阵。姬喜踌躇满志,他以为胜利会手到擒来,他必须亲自领军参与其中,好将这份荣耀名正言顺地全部归为己有。

果然,面对燕国来袭,元气大伤的赵国的战斗力依然强大,在老将廉颇的带领下,赵军不仅粉碎了燕国的入侵,还组织反攻,进入燕国,包围了燕国的都城。燕王姬喜苦苦求饶,加上其他力量斡旋,赵国才放了燕国一马,撤兵了。

事情还没有完。八年之后,赵国又和燕国掐起来了。赵国派出了李牧和庞煖领兵,来打燕国。在过去的这八年里,秦国又不知虐了赵国几百遍了,廉颇也不在了,燕王姬喜觉得赵国已经不堪一击,很是瞧不起,想趁机捡个便宜,顺便一雪八年前之耻。

战,燕国完败,两万士卒被俘,姬喜又一次被赵国狠狠地扇了一耳光。

在东方诸国相互算计的时候,秦国默默地灭了一国又一国,将无数城池收入囊中。又十多年过去了,东方诸国只剩下齐和燕两个国家了。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公元前227年,在燕太子丹的策划下,荆轲带着一个浑小子秦舞阳,西入秦关,准备行刺秦王嬴政。事败,被杀。

秦王以被刺为借口,开始对燕国进行毁灭性的进攻。老糊涂蛋姬喜以为秦国之所以打他,只因为小糊涂蛋姬丹派人刺杀了秦王的缘故,于是老糊涂蛋杀了小糊涂蛋,把小糊涂蛋的人头送到秦国去请罪,希望秦王放他一马。秦王才不糊涂咧,继续挥师北上,公元前222年,秦军在辽东活捉了逃亡的燕王姬喜,燕国灭亡。

好了,燕国的故事到此结束。最后,提请金庸粉丝注意一下(如果河里有的话),《天龙八部》中慕蓉复一心想恢复的燕国,乃是后世由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与此燕国无关。金庸笔下的慕蓉复身上的文艺范和热血基因,也与此燕国无关。😂

通宝推:南宫长万,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