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一些感慨 -- 唐家山

共:💬480 🌺2960 🌵5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既然忍不住下场了,那就把我的观点说明白吧

给各位看官一个交代。

我认为中国的ICT行业(特别是芯片行业)在改开初期溃败的根本原因是对摩尔定律的认识不足,而不是什么买办路线。

指数型扩张的摩尔定律能够生效近30年,是历史上从来没出现过的。摩尔定律在明面上是两个,一个是大家熟知的性能翻倍,还有一个是制造成本翻倍。我觉得还有一个隐藏的,就是需求翻倍。这个条件非常残酷,如果能够正常需求翻倍还好,大家还能都有口饭吃,如果需求没有制造出来或者没达到生存线,那就是踩踏和赢者通吃。与之配套的,就是在生态环境上的赢者为王,在如此快速迭代的技术发展面前,选择最主流的生态是开发者和使用者的本能。

从世界范围来看,前苏联和欧洲都没跟上,基本上团灭。美国也是一大波老牌巨头在这场竞争中灰飞烟灭,一将功成万骨枯。

如果事后马后炮来看,比较好的对策是两种。一种是像韩国那样,举国投入,不计国本在前沿硬跟,等厮杀到最后就是剩者为王。另一种是跟随策略,在有护城河的细分需求上保证自己能活下去。

中国当时主要采用的是第二种策略,这个也是正面硬刚撞的头破血流之后不得已的办法。

我导师是做集成电路测试的,757项目里计算机插件的自动测试就是他领导完成的,做了不少开创性的工作。但是事实求是地说,改开初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内的ICT行业的水平看起来跟国外相差不大,但是实际上已经有代差了。具体来说,就是我们第一线的科研人员还在攻关的技术是国外已量产的产品。这也是改开初期,国内ICT产业一触即溃的主要原因。

如果说当时真正的决策失误,实际上是应该更早采取跟随策略,在国力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国家长期投资和补贴,维持一个虽然落后但是稳定的芯片和ICT产业的小型自循环体系。而不是完全大撒把,把芯片和ICT产业扔到市场经济的海洋。这确实体现了当时领导人的短视,但是仍然谈不上什么买办路线,毕竟当时的领导人就算崇洋媚外,应该还不至于去找个洋爹。

在国内的有识之士很早就看到了ICT行业的特殊性。我之前提到的李国杰院士,领导开发了曙光一号超级计算机。曙光一号上有很多自主开发的东西,比方说操作系统完全是自己写的。但是曙光一号就是卖不出去,用户根本不认可。李国杰的决策是曙光1000改用IBM的AIX系统,要求是操作系统的代码一行不改。实际上这个决策能实施下去是很困难的。当时IBM的AIX并不向外提供关键系统的源码,有几个通信底层API的接口和参数是曙光的开发人员硬猜硬试出来的,当时IBM的人员都很惊讶。

即使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在任何场合下我都没听说李国杰抱怨过什么买办路线。虽然我导师后来只能专注于集成电路测试的理论研究,心里肯定是有遗憾的。但是无论在公开和私下场合,我也从来没听到我的导师提到过买办或买办路线之类的话。大概所谓的买办路线,确实是不存在的吧。

元宝推荐:加东, 通宝推:大眼,东学西读岛主,青青的蓝,三笑,方恨少,泽徒,fuxd2002,阴霾信仰,独立寒秋HK,闻弦歌,无此人01,回车,黄序,加东,玉米菜,龙城飞将,夜如何其,夜郎国主,桥上,达雅,心有戚戚,梓童,南寒,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