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刀郎新作罗刹海市的作曲溯源 -- 达萨

共:💬15 🌺16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刀郎新作罗刹海市的作曲溯源

这几天被刀郎新作刷屏了。

听了一下,挺不错的。歌词有内容,耐人寻味;曲子也不错,有些味道。

不拆穿就难受诺娃听了后觉得曲子有明显的地方民歌小调的味道。我笑笑说:想不想知道是哪里的地方民歌啊?诺娃很惊讶:你知道?

我当然知道。不是我的音乐修养有多高,而是这个曲子落入我的熟悉区了。

这首罗刹海市的曲子来自于东北一种地方戏——拉场戏。

估计知道这个名字的人不多。我输入这个词,输入法里都没有。

很多人不知道,东北民间三大戏,评戏,二人转,拉场戏。

评戏是河北地方戏,但是因为与辽宁交接,口音近似,所以在东北,尤其是在辽宁,评戏的群众基础非常深厚。我的家乡原来仅仅是有个小县城,还有有个很有规模的评剧团以及有个很上档次的评剧院。

二人转就不要说了,在赵本山的大力鼓吹下,全国人民都知道了。

唯独拉场戏,始终局限于东北若干地区,没能够发展壮大。其中原因,不得而知。

我的体会,是拉场戏介于评剧和二人转之间的有个剧种。

它不像二人转那么固定和单调(二人转的曲调非常简单,就是那么几段旋律反复使用;表现形式更简单,两个人,两把扇子货手绢即可),但是比评剧的唱和白更接近口语化。舞台表现形式比评剧简单,比二人转复杂。需要必要的布景设计和服装道具,但是总体而言,演员数量不多,服装要求也不高。

所以拉场戏在东北民间其实非常受欢迎。唯一的限制是,它毕竟还是需要舞台,布景,服装和道具,所以无法做到二人转那么普及,在田间地头都可以表演。所以,我小时候听到的拉场戏很少有现场表演,都是收音机/录音机,或者电视。

很多人不知道,赵本山其实不是二人转演员出身,他是拉场戏演员。他的成名作——摔三弦就是典型的拉场戏。后来他还创作和表演了很多拉场戏,如大观灯,豆腐麻将,送礼等等。

拉场戏的唱腔是上样子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子啊网上搜一下拉场戏回杯记。这出戏在二人转里貌似也有,叫王二姐思夫。听到回杯记的唱腔,你就会发现与罗刹海市非常相似。刀郎有个西北演员,这一次借用了东北的地方戏再创作,成功的收拾了曾经羞辱过他的那些货色。

拉场戏的唱腔比评剧更直白一些,更接近口语化。更值得主义的是它的对白和念白。与评剧的一板一眼的对白和念白不同,拉场戏的白要自由得多,演员发挥的空间大得多。所以很多幽默搞笑以及插科打诨的段子都出自拉场戏的白的部分。

赵本山在成名作里很多神来之笔,都是因为超级幽默的念白和敏捷的现场反应。

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多余6569,掉毛的天使,陈王奋起,中华土狗,西电鲁丁,GWA,Swell,方平,铁手,郭三,方恨少,大眼,吃土的蚯蚓,梓童,林三,苏仙岭,和平共处,不远攸高,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