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讨论】讨论一下,习总会不会去旧金山参加APEC -- 湍流VII

共:💬785 🌺5679 🌵15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干校,网上一些关于湖沙洋干校的说法,我提取了有关回城的信息啊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干校在一开始确实规模大,很轰动,但是从1972年就开始回城了,直到1979年彻底全部解散。

懒厨河友和我的分歧点是前期回城多还是后续回城多,1975年各个部门能不能工作。包括功能下放到公安的最高检院。

当然了,对于干校我个人是支持的,否则这些高等人物将很难下沉到基层了解我们的国家。甚至一辈子都不会来,旅游似的的下放调研,意义不大。没有经历忆苦思甜的生活,他们既不会珍惜今天的美好,更不会体会今天的基层底层的艰难。

当然,对于这些大人物来说,恐怕是遭罪吧。

当然,我也认可这种方式,即下放也有时间段限制,如果他飘了,就给他弄下去,下放一段,接受锻炼。适当搞一搞,这样恐怕有利于解决他们的贪腐心理,等等吧。

这里面可能有一些冤假错案,一些官僚搞搞官僚技巧,把一些人、对立面无辜的送下去,其实恐怕没有无辜的。按照民间说法,全枪毙有冤枉,隔一个枪毙一个肯定有漏网。

这就是官僚的堕落历史吧,这来自中国历史传承。

1969 年的正月初六,一支满口京腔的队伍敲锣打鼓地开进沙洋镇北5 公里处小江湖的一座名叫鸡鸣咀的岗地。这块囚犯劳动改造之地,突然来了一批北京人,令当地老百姓惊愕不解。不久得知,这是中央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中央政法干部学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前身)的官员和学者们来此创办“五七干校”。400 多人的先遣队伍到达小江湖鸡鸣咀后,立即自己动手盖住房、建水塔、接管农田种植。经过几年的基建,30 多栋红砖瓦房矗立在岗地上。

何为“五七干校”? 1966 年5 月7 日,毛主席给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副统帅”写了一封信,大意是部队不但要搞军事,还要多业并举;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革命化大学校;学校也是这样,学生不但学文化,也要学工、学农、学军,还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这就是著名的“五七指示”。

1968 年5 月7 日,黑龙江省革委会在庆安县柳河办了一所命名为“五七干校”的机关农场,几百名干部在此劳动锻炼,毛主席肯定了这种做法,由此,创办“五七干校”的热潮迅速弥漫全国。

当时中苏关系紧张,“副统帅”发布“一号战备令”,借机将老帅、老将清出京城。(哈哈哈哈)

各地各部门的造反派们纷纷效仿,排除异己(哈哈哈),大批党政机关要人、专家、教授、名家名人被打倒为“黑线人物”,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

小江湖鸡鸣咀是座南北走向的岗地,三面环湖,只有南面一条道连接天鹅村,是处风景秀丽的地方。可惜(这里为什么用可惜呢?)农业学大寨时波光粼粼的小江湖被开垦成水稻田和千亩藕塘。阳春三月,春风拂面,菜花飘香,小岗上,一座山寨式的“五七干校”旧址凸现眼帘。

1973 年,千余名干校学员开始撤离小江湖鸡鸣咀,1976 年,最后一批学员告别小江湖。

在小江湖鸡鸣咀,干校学员们还留下不少趣闻。一位学员头次用牛耕田,不知道如何让牛转弯、调头,待犁到田头时,就对牛吆喝“喂,右转弯,请右转弯”,然而老牛就是不听指挥,急坏了的学员扬起一鞭,老牛用力一拉,犁头犁进了田埂中……

揭秘湖北沙洋鸡鸣咀

杨杰

2019-05-19

毫无疑问,鸡鸣咀之所以能够进入我们的视线,是由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那场运动。1968年2月,文化大革命进入了第三个年头,全国上下正处于"革命"的狂热中,大部分国家机关包括公检法被砸异乱并停止正常运转。

也就在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最高人民检察院被造反组织夺权,全国检察工作陷入瘫痪;一年以后,毛泽东同志批准了《关于撤销高检院、内务部、内务办,公安部、高法院留下少数人的请示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随之不复存在,并被后来的"七五宪法"从法律上予以确认:"检察机关的职权由各级公安机关行使。"最高人民检察院的160多名干部职工,包括时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的黄火青同志,连同他们的家属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沙洋小江湖鸡鸣咀。 

 

这里算不上是新中国成立后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四处办公地点,因为在这里根本无公可办,但对他们而言,绝对是一个最难忘的地点,至少与前面三处办公地址比较起来是这样。

对鸡鸣咀而言,无疑是幸运的。因为,它将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新中国法治演进史上有了一席之地,注定要客观地见证新中国法治进程中那段短暂的黑暗。不过,对于运动主体,即运动参与者来说,却是一种不幸。笔者不赞同他人所言这是一次所谓的流放流放与劳动改造有着天壤之别,但从思想层面而言,远离工作岗位和毕生追求的事业,这无疑是一次精神和灵魂的流放,某种程度上讲,精神上的流放更加痛苦。清康熙年间,有一位叫丁介的诗人曾这样感叹清朝文人的流放,"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的确,对于流放者,特别是曾肩负使命或者有理想信念的流放者,痛苦并不在于塞外或关外,而在于何处是思想与灵魂的归宿。与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等其他政法劳动干校相比,最高人民检察院所失去的,恰恰是这种归宿最高人民检察院是被撤销,而其他部门不是。迷茫和彷徨在所难免,如果放在当时的法治大背景下考察,何处是归属,这种迷茫更是让人窒息。  (哈哈哈,一个下放写得这么清奇,可见文人之恶心啊)

其实,在"知识分子劳动化,劳动人民知识化"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机关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并参加劳动锻炼,本没有什么要怀疑的。而且,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于防止干部脱离群众,进而搞特殊化具有积极意义。这一主题,其实在后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多次被重提,尽管不是效仿,意义其实也很积极。毛泽东同志的"五七"指示和根据这一指示创办的黑龙江庆安县柳河"五七干校"正是为了让广大干部下放劳动,并重新学习,只是后来创办的干校因运动方式而走样,违背了初衷。(写得好委婉啊)

地处江汉平原西沿,荆山东麓的沙洋鸡鸣咀,尽管在历史上曾经是水患之地,曾发生过1935年汉江沙洋段堤溃,逾万人死于水患;为保卫下游的大武汉,汉江也曾多次在此分洪。不过,建国后,经过沙洋劳改农场多年经营,当最高人民检察院这批劳动者到来时,这里已是一片沃野和鱼米之乡。  

当然,相对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相对宽松的生活氛围,并不能排解或减少这批劳动锻炼者们内心深处的忧虑。就本质而言,这种忧虑并不在于任何个体的何去何从,而更侧重于新中国人民检察事业的未来命运是就此夭折,还是在波折中等待再次崛起的时机。

  新中国检察制度自1931年在瑞金中央苏区创立,历经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检察处、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察冀边区高等法院检察处、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最高人民检察署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最高人民检察院,至1968年最高人民检察院被取消,已蹒跚走过37个春秋。如果我们把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后至检察机关恢复重建前的这两个阶段,分别视为检察制度的童年和少年,那么,检察制度的童年无疑很快乐,尽管有些苦涩 ;而其少年注定要历经磨难,这种磨难主要来自于新中国检察制度的存废之争,即检察制度在当时宪政条件下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问题,反映在实际操作层面,就是检察工作在一定历史时期不受重视,甚至可有可无,这在《王桂五论检察》一书中被形象地概括为检察制度的"三起三落"。特别是,全国各级检察机关的相继撤销,更将这种磨难推向极致,这是检察制度和检察人的不幸,更是整个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不幸:公权缺乏监督,其恣意滥用的后果,可想而知。事实证明,没有检察制度的这十年,也正是新中国法律制度遭受践踏最为严重的十年。 

 

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修正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即"七五宪法")明确规定,"检察机关职权由各级公安机关行使"。检察机关被撤销,无论是在事实上还是在法律上都得到认可和确认。于是,在"五七"干校的这批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们被迫保持沉默和近十年的集体失语。 (有事说事,扯这么多不还是反对下放?简直不要脸)

文化大革命一结束,全国各地纷纷提出重新设立人民检察院的建议。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新宪法恢复设置人民检察院,新中国检察制度再次实现拨乱反正,真正迎来人民检察事业的春天。  

鸡鸣咀,这一不曾被关注的地名,伴随着运动的远去,逐渐回归平静。

转检察日报版。

https://www.meipian.cn/24giyhhw

总结:呵呵。

1969年起,中央部委机关、部队、北京各大高等院校,纷纷到湖北建立“五·七”干校。沙洋县是建校最集中的地方,在全国颇有名气。沙洋县域内先后建起27所“五·七”干校,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八大民主党派、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财政部、农林部等中央国家机关和湖北省直有关单位来到沙洋,8万多名机关干部及家属来到这里接受劳动锻炼。

  沙洋“五·七”干校旧址位于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境内,由范家台警官学校院内的财政部沙洋“五·七”干校旧址以及位于沙洋县鸡鸣咀小江湖监狱的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以下简称“三高”)沙洋“五·七”干校旧址组成,总建筑面积8158平方米,总占地面积892000平方米。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央纪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着力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的有关要求,去年以来,市纪委监委在全市组织开展了第一批廉政教育基地的申报评选工作。经过认真评审,陆九渊纪念馆等8个廉政教育基地被评为首批市级廉政教育基地。“荆门清风”现开辟【走进首批市级廉政教育基地】专题专栏,带领大家开启一段“云上”清风之旅。(哈哈哈,倒是应景)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xNzA1MTQ4Ng==&mid=2247509815&idx=2&sn=21682a53f09185f48816ebbf9bab2cf3&chksm=f99ce206ceeb6b102df0ee9b5036b0b324ae075e93316ce6be05b6c038df72bcfdaae260bc6b&scene=27

沙洋干校“50周年”聚会

2019-03-02 阅读1525

我们其乐融融,欢聚一堂,因为我们身上凝聚了这个时代深深的印记,是人生情谊的召唤,是无法割舍的相连。

我们生命的轨迹能够交织在一起,首先源自我们父辈的经历。他们为新中国的法治建设呕心沥血,彼此成为亲密的战友。祖国的昌盛有父辈的心血,也为我们成为毕生的朋友奠定了基础。

一个特殊的年代,给我们的生命涂抹上时代的标签。沙洋农场成为成为在座各位烙在心灵上的终身印记。青春与年华我们都献给了那个时代,那片热土。更为可贵的是,我们自豪,无悔!因为我们曾经和共和国同命运,共呼吸。

如今我们都老了,都在享受着祖国的关怀,彼此都格外珍惜几十年的情谊。这里有父一辈的交集,有共知沧海的莫逆,更有五十余年友谊的凝聚。

为此我提议,为父辈,为经历,为纯纯的友情,共同举怀,干!

  50年前的今天(1969年3月1日),为了落实毛主席的五•七指示,最高法院的干部和部分子女来到汉江之畔的沙洋农场,与公安部和最高检院汇合,共同在小江湖分场的鸡鸣咀上办起五七干校,开启了劳动锻炼模式。 王承凯

  就是这个“指示”把我们结合在一起!

https://www.meipian.cn/1y5dm8uy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有趣的资料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作者石湾

通宝推:林三,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