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 血浴长津湖(上) -- 忘情

共:💬141 🌺99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在这里坚持自己的观点,我个人认为只有毛主席可以做到,我也举 -- 有补充

过了,城南庄会议的通过,大多不同意粟裕的构想,如果是优势意识,不会通不过。

粟裕的军令书既是自己的恶,也是毛主席的,如果你说的成立,在上层不可能不有这个看法。

这点很关键,关键的在于毛主席和这群领导之间的巨大的差距,你也知道,1949年,同意苏联南北分治的也不是少数。

中央书记处于1948年4月30日至5月7日在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召开扩大会议(即城南庄会议)。

这是中央前委和中央工委会合以后的第一次书记处扩大会议。毛泽东主持会议。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李先念、张际春、陈毅、粟裕、彭真、聂荣臻、黄敬、罗瑞卿、薄一波等出席。

会议讨论了三项议题:

(1)把战争引向国民党地区;(就是下江南)(从这里看,毛主席粟裕没占优势)

(2)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反对无政府无纪律状态,适当缩小地方权力。

会议围绕毛泽东提出的“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的三点意见展开讨论。

这个意见成为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的行动方针。

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庆祝“五一”劳动节口号,提出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提议。

会议听取了粟裕的汇报,决定解放军暂不渡江南进,而先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仗,尽可能多地把国民党的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这个和上面的第一点是矛盾的)

会议还决定将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两中央局合并为华北中央局,两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两边区政府合并为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

粟裕以无私无畏的精神三次斗胆直陈,始终坚持自己的战略主张。于是伟人召见粟裕,在阜平县城南庄,伟人跨出大门门槛亲自迎接粟裕。

在会议上,大家听取了粟裕的详细汇报后,党的最高决策层,研究再三,最后决定采纳粟裕同志的意见。

蒋介石为了摆脱困境,采取坚守东北、力争华北、集中力量防御中原的战略部署,集中了34个整编师共79个旅的兵力囤积于中原地区。(这个有点夸张了,中原国军并非针对刘邓,刘邓在大别山被弄得死死的,根本威胁不了中原)

面对这种局势,党中央决定再分兵组织一个部队,快速渡过长江,开辟东南地区的根据地,彻底打乱国民党的战略部署。于是组建东南野战军的计划就此诞生。当接到中央军委要求组建东南野战军渡过长江南进的作战任务,并且一切都在为之准备的时候,粟裕却提出了反对。组建东南野战军的计划最终没有实施下去。(我说,这个计划完全是威胁大别山守敌,给大别山刘邓分散敌人的)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6F06E2U05562S8H.html(这篇文章基本就是瞎扯,其意思是大别山是为了全国的谎言,一切都在为刘邓服务)

他急忙命令国民党军集中兵力囤积于中原地区,以阻止解放军南下威胁到国民党核心统治区的安全(此时刘邓已经在大别山了,这当然是作者的自相矛盾)。国民党军的攻势弱了下来,解放军就成为了进攻的一方。为了改变国民党军在中原地区的战略部署,1948年1月27日,中央军委决定组建一支新的部队,即东南野战军,以陈毅为东南野战军的司令员和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和副政委,并兼任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和政委。

党中央的这个决定源于毛主席早在1947年转战陕北时就谋划的三颗棋子计划。其一是派一支主力部队长途跃进大别山地区,打破敌人对黄河以北各解放区的进攻和封锁,其二是派另一支部队渡过黄河,挺进豫西,在豫陕鄂边区实施战略展开,最后派遣粟裕兵团渡过长江,开辟浙闽赣根据地,拉开解放全国的序幕。(这是为大别山背书)

如今前两颗棋子已经布局落定,现在只差粟裕这第三颗棋子,为此中央军委才决定组建东南野战军。中央军委给粟裕下达的作战任务是,由粟裕率领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渡过长江南进,在南方数省执行纵深机动作战任务,以迫使敌人改变战略部署,吸引驻扎在中原地区的国民党军回防江南,在湖北宜昌、监利等地段渡江进入湖南湘西,或在洪湖、沔(mian)阳(今仙桃)之间渡江进入鄂南。

先在湖南、江西两省与敌人周旋半年至一年,带着敌人兜圈子,随后以跃进方式分几个阶段抵达闽浙赣边建立根据地,使敌人疲于奔命,后院着火以牵制敌人。具体的渡江时间可在1948年的2月或5月或秋季。(所以说粟裕打豫东战役,一些战士因为这个高级战略思想导致全国解放或者北方解放要思想剧变保命还是不可能的,那这个战士也太牛皮了,战略思想牛了,一些军官也未必有这个思路,能跟上粟裕战斗就不错了,从两次曲阜会议来看,大量军官不服粟裕,也是不认可这个优势战略思想,他们看不到这一点,所以这个指控应该不太成立,应该就是河友他的污蔑)

这个作战任务被毛主席称为“第二个战略跃进。”光听这任务的描述其难度就可想而知,但粟裕是谁?那可是在中央红军长征之后留在南方打了三年游击战的人,最擅长险中求胜,粟裕不像林彪一直担任主力,凡事都需要稳中求胜,即使失败了也有人托着。

我尊重粟裕,不认可陈毅等,他们没有这个头脑,在这件事情,他们判断错了,就是错了。

所以组建东南野战军渡江去国民党腹地搞游击运动战,这个任务非粟裕不能完成,也不是说我党其他将领不行,主要是这任务不适合他们。但这个东南野战军和第二个战略跃进计划,却因为战场形势的变化和粟裕的“斗胆直陈”而作罢。为什么粟裕会拒绝呢?难道是因为粟裕觉得这个任务太过艰巨他无法完成,还是说目前形势不适合搞渡江作战呢?情况很显然是后者。

粟裕在接到电报后,同样意识到中央军委的这一决策野心很大,是要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腹地大后方,以配合中原野战军的战略进攻,一旦这一战略计划得以实现,将对中原、华东战场乃至整个解放战争全局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时间紧任务重,粟裕领命率领3个纵队于1948年3月16日全部到达河南濮阳地区进行休整,准备执行南渡长江的战略计划。

在濮阳休整期间,部队也在进行着实施南渡的准备工作,在建制上重新进行了编组,并且粟裕考虑到闽浙南方大多是丘陵地带,水网密集,作战内容也主要为城市攻坚、巷战,因此他专门安排了针对性的军事训练,让部队了解适应闽浙赣地区的地形特点和作战特点。(这是被中央的反毛势力压迫的粟裕不得不继续作东南野战军的准备)

这些行为都充分表现了粟裕对这一任务毫无推却的想法,相反还在积极备战。同时上级还为一兵团调集了大批的地方干部和民工,准备了部队在南方使用的银元,并印制了东南流通券,以协助粟裕在南下后建设根据地工作,可以说已经是万事俱备,只待渡江。

但粟裕不是一个只会机械执行上级命令的指挥员,同时毛主席也不是一个强制让部下完成命令的统帅,粟裕在放眼全局,考察环境,了解到实际情况之后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斗胆直陈”将自己的意见上报给中央军委。粟裕有过在南方各省游击作战的经验,自然也十分清楚在游击作战中我军时常转战,敌军围追堵截的情况是多么的艰苦。

即便此时的解放军实力与曾经的红军游击队不可同日而语,但辗转多省长途奔袭,部队绝对会折损严重。从敌我实力上来分析,粟裕认为我渡江部队只有3个纵队,加上随军南下的干部近10万人,国民党军在东南地区的兵力足以应付我军,根本难以调动囤积在中原地区的国民党军南下。

而且彼时我军无重武器,很难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又要遭到敌人的围追堵截,战斗频繁,又是后方作战,无兵员、粮食、弹药之补充,这样且战且行走个一年半载,可能还没到闽浙赣地区建立根据地,10万人的部队就减员过半了。而敌人在中原战场上虽然驻扎有34个整编师共79个旅,其中33个旅对大别山的中原野战军进行全面包围,貌似强大,但国民党军仍然不改其只固守交通沿线和大城市的毛病,虽有众多兵力但分散起来也就不那么强了。

因此粟裕认为此时不应该再分兵率3个纵队渡江南下,而应该在豫皖苏地区由华野配合中野利用平原的地形优势,发挥我军快速行动的优点,实行远程奔袭,分兵合进,聚歼敌人,打几个大的歼灭战,尽可能地将中原地区的敌人主力大部或者全部歼灭于长江以北,之后我百万雄师再渡过长江,向南挺进。

1948年4月18日,粟裕以个人名义将自己的意见致电中央军委。粟裕在电报的最后还写下“以上是个人不成熟的意见,加以对政局方面情况了解太少,斗胆直陈,是否正确尚待指示。我们对南渡准备仍在积极进行,决不松懈。”即使粟裕的意见被驳回,粟裕也仍会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进行南渡作战。

接到粟裕的电报后,毛主席对此非常重视,他于4月21日回电让陈毅、粟裕赴党中央开会,共同商量行动。4月26日,陈毅、粟裕到达河北阜平城南庄参加党中央的会议。当时党中央书记处的五位书记都出席听取了粟裕的汇报,在经过讨论之后,会议一致同意和采纳粟裕集中兵力与国民党军在中原地区进行战略决战,然后再渡江南下的建议。

东南野战军的组建也随之放弃。粟裕的这一想法成为了此后淮海战役的最初蓝图,而仅仅半年之后,一场震惊中外的淮海大决战爆发了。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战役,也是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一场战役。(这文章牛皮!!!!!!!!!!!!!直接夸赞了围歼黄维战役,也不知道这个夸赞和城南庄会议有啥关联。就是有关系,好像也不是这个关系吧,太有趣的拍马屁嘛!!!!!!!)

解放军在兵力、装备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同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展开了决定性的战略决战,最终以解放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我估计是恨不得加上邓小平威武啊!!!!!!!!!)

所以这个时间点和粟裕的电报是对不上的,因此,应该就是兵痞的贪生怕死小行为吧。不用上升到你的说法的地步,其实我是这个意思,顺便解释一下城南庄的力量对比,不是毛主席弱势,就不会出来粟裕军令状。

1948年3月,新华社特派记者庄重接到紧急任务,让他到总社去当面受领。此时正是华东野战军陈唐兵团和中原野战军陈谢兵团联手攻下洛阳之时,全军上下士气爆棚,都盼着再打一个大仗。这个时候总社下达的报道任务,肯定是和下一步的战役行动有关。(这时很多人不愿意打仗,刘邓为主,说什么全军士气爆棚简直是开玩笑)

庄记者见到了社长廖承志,并从他口中得知了一个令人吃惊的重大消息——总部决定建立东南野战军,进军江南。第一批过江的部队是1兵团,由粟裕亲自指挥,而庄记者的任务就是在1兵团组建新华社分社,随军采访报道。廖承志说了,分社的工作是由粟司令员亲自领导的,工作如何开展全听他安排。至于东南野战军的番号,必须严格保密,电台也不能用,即便长期不发稿件总社也能体谅。

关于东南野战军成立这一事件,在当时是高度保密的,除了高级首长外极少有人知道。野战军的成立时间是在1月27日,主席亲笔书写命令,原件保存至今。职务任命情况是:

陈毅任东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这点才是核心好么),粟裕任副司令员。野战军第1兵团辖华野1、4、6纵,粟裕兼任司令员和政委,叶飞任副司令员,张震任参谋长,钟期光任政治部主任。第2兵团辖3、8、10纵,人选未定(等过江时临时任命)。另外成立东南分局,书记是粟裕,副书记是叶飞和金明。

从这道手令来看,东南野战军其实就是华东野战军转入外线作战的两个兵团,而分兵后留在山东和苏北的另外两个兵团最终是何归属,华东野战军的番号是否还保留,手令中都没有说,可见主席对东南野战军的建制还在思考之中。

成立东南野战军,就是为了实现渡江之后的“第二个战略跃进”,这两个兵团所辖的6个纵队,都是华野主力,可以说是集中了华野几乎所有精锐力量,可见主席对这一宏大战略决心之大,期望之高。(有了第一个跃进(大别山),才有第二个跃进的吹牛皮!!!)

根据总部的计划,粟裕要亲率1兵团10万大军渡江,在南方数省机动作战,目的是将聚在中原的蒋军主力逼回到江南去,最少也要吸引敌军20到30个旅回防。具体的路线是从湖北渡江进入湘西或者鄂南,在湘赣两省和敌军周旋半年到一年,最终在闽浙赣建立根据地。

主席给粟裕准备的时间非常宽裕,渡江可以在春夏秋任何一个季节。假如准备时间很长,真要在1948年秋天才渡江,那么等1兵团到达闽浙赣地区时恐怕就到1949年底了。至于2兵团何时过江,以及过江后采取何种行动,没有任何指示,还要走一步看一部。

粟裕接到命令后,觉得事关重大,立即把叶飞、张震、钟期光等1兵团领导都叫来传达。包括粟裕在内的1兵团的领导完全没有想到主席会有这样的计划,都觉得大大出乎意料(这句话才是对的!!!!!!!!)。叶飞的1纵之前损失很大,补充了很多新兵和俘虏兵,还没有完成军事训练和教育转化,马上就要让他们执行如此艰巨的任务,心理压力巨大。

主席让他们在湖北渡江,执行一个大范围的迂回计划,体现了其惯有的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不过,粟裕他们却认为此举不妥,不仅存在无后方作战以及迂回距离太远的问题,从湖北渡江的话就意味着要和白崇禧(关键是,围困刘邓的是桂军)交手。桂军装备一般,但战力凶悍,且经营华中多年,根深蒂固,实在不好对付。不久前的确山之战,粟裕和陈赓两部联手却未能取胜,未能实现主席心目中粟陈联军威逼武汉的大手笔,可见白崇禧确是强敌。

粟裕对跃进江南的前景感到悲观,曾给张震说,渡江之后可能要损失四、五万人,只剩下三、四万人(这即是十万刘邓部队在大别山的剩余军事力量,淮海战役的中野10万人是后来出山后回到中原补充的),那又有什么用呢?在他看来,这一点力量只能在江南打游击,根本不可能给京沪杭地区构成严重威胁,又怎么能把蒋军在中原的主力调回江南呢?况且中原蒋军中威胁最大的两大强敌第5军和整编11师都是半机械化部队,更不可能到南方的水网丘陵来和我军周旋,这两个死对头调不走,中原战局的危机就解除不了。

付出那么大的代价,根本目的却达不到,那这样的跃进还有什么意义呢?(实际上核心是对刘邓帮助不大)

就在粟裕处于极度焦虑的时候,李先念路过,和粟裕深入交谈了一回。李先念经历了中原突围和挺近大别山的两次磨难,对大军无后方作战的困难刻骨铭心。刘邓大军原本12万人,进入大别山后难以立足,不得不在第二年转出,出山后仅剩6万人。这其中最大的教训就是南进之前没有多打几仗,如果多歼灭敌军几个师,南下之后也不会背这么重的包袱。

李先念给1兵团师以上干部做了一次报告,详细讲了一回刘邓部队在大别山的遭遇,这让华野干部们普遍感到执行南进任务的凶险。到了4月份的时候渡江准备已完成,而粟裕的思考持续了几个月,就在这个时候终于“斗胆直陈”,明确表示主张暂不过江,而是集中兵力在江北打歼灭战,力争将敌重兵集团消灭在长江以北。

粟裕的主张其实是1兵团诸将的共识,当初给总部发报时叶飞张震等人主张联名上报,只是粟裕不想给总部更多的压力,坚持用个人名义发报。另外,陈毅虽然没有反对主席的南进策略,但也是鼓励粟裕直陈意见的,事实上也是支持粟的主张的。(这就是著名的典型的瞎话)

主席轻易不会改变自己的想法,在城南庄和粟裕当面争论时曾说:如果你实在不想去我们可以考虑派别人去。气氛一度非常紧张。

陈毅顶撞说“只有粟裕去还能保留几万人,其他人去只能全军覆没”,也明确表示不赞成南进。(哈哈,和陈毅毛关系?这只是陈毅不敢自己当主帅罢了)

粟裕在江北歼敌的信心来自于多次大战后积累的经验。蒋军主力是半机械化部队,平原上的机动力肯定是靠两条腿行军的我军所不及的。但我军有广大民众的支持,可以随时破坏铁路公路,这就使得依赖于点线之间机动的蒋军部队寸步难行,而我军徒步行军强的优势便得以强化,使得两条腿跑过汽车轮子成为可能。我军一旦有了机动优势,集结华野在中原的6个纵队和中野的4个纵队,就具备了打歼灭战的条件。

主席最终采纳了粟裕的战略意见,又一次体现了伟人的胸怀。(和前面是自相矛盾,这即是今天一大堆历史小编的荒唐吧!!!可以肯定,支持粟裕的一定有华野力量,就是饶漱石,陈毅则是显然的支持东南野的力量!!他要救刘邓!!!!)

随着1、4、6纵南进计划的取消,东南野战军的番号也暂停使用。也就是说,东南野战军从成立到结束,一共只有3个月。

所以,你的说法,我认为还是不对的。

48年形势的变化还是很明显的。蒋介石46年全面进攻,47年变重点进攻,到48年国民党就变成全面防守了。虽然说在48年还不能预见到49年就能全面胜利,但在一线的战士,从防守国民党的进攻转变为进攻国民党,这种形势的转换他们肯定是清楚的也知道这种转换意味着什么(我说:未必未必啊),春江水暖鸭先知啊

你这个最开始的立论是错误的,这种描述对于历史真实不是好事。

既然已经品字形三路大军了,还说什么东南野呢?这不是很矛盾的说法吗,所以结论是毛主席的跃进大别山就是一个谣言。

通宝推:ccceee,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两个品字形的矛盾,第一个已经有了,就是陈粟、刘邓、陈谢 -- 补充帖

这也是最近几十年各种历史网文一再强调的。

俨然把跃进大别山作为成功的战略宣传,但是,这和第二个品字形东南野的成立是矛盾的。

而既然粟裕可以看到东南野下了江南必然成为游击战和大别山一样困难,毛主席难道还看不出来吗?这可能吗?不可能!所以虽然东南野的确毛主席签了字,发表了,但是必然不是毛主席的意思。

毛主席就是要求江北歼敌,和粟裕一致。决胜中原,和邓毫无关系!

上面几文显得混乱,逻辑不通就是因为要为邓南逃补裤裆,所以才难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