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也说《繁花》 -- 达闻奇

共:💬760 🌺4396 🌵3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也说《繁花》 -- 有补充

《繁花》是2024央视的一部开年大戏,播出完毕至今已经一周多了,讨论的热度似乎仍未减退。

我也写了几篇关于此剧的回帖,主要是这两篇。

你想简单了

谈不上浪费时间

江上渔人那个帖子回帖更新太慢,本嘉明的帖子成了怀旧,都不适合讨论,所以单独发一帖。

整体上我对这部剧有褒有贬,不完全肯定也不完全否定。但貌似河里的主流舆论仍以两极化(或者是一极化)居多,要不很喜欢,要不踩到死。

这也是当今键政的主流状况。我们知道,在一个人人有钱赚,或者说对未来生活有着美好期许的时代,极端言论是没有什么市场的,大家赚钱还来不及呢,哪有时间听你说这些。

而在一个矛盾激化、对未来不明朗的时代,极端言论就大有用武之地了。当然我们不能说这些言论的背后都有一副坏心肠,反而很可能很多都是出自真心的。只是他们很难意识到,自己的观点是被物质世界所主导的情绪波动所左右的。

说这么多好像离题了。关于《繁花》,我所能见到的所有批评,大部分都不偏离过去几年常见的口径,比如宣扬浮华啦,替资本唱赞歌啦,抹黑劳动人民啦,崇洋媚外啦等等。

这些可以辨析一下。比如宣扬浮华,似乎是最不可置疑的批评了。王家卫本来就是光影大师,而片中的黄河路更是集浮华之大成,真是一个灯红酒绿、喧哗躁动、纸醉金迷。

对此很多人有批评,有一种说法是“失真”,说它是民国时的上海,或者香港。

其实民国时的上海,大多数人也没见过,也有人拿出199几年的上海黄河路的视频和照片说,你看那时候就是那么浮华。

其实这一点王家卫在访谈中已经说过了,他要的是现代的人代入当时的人看黄河路的感受。

啥意思呢?简单说,当年的人觉得黄河路繁华,那是当年人的感受,因为那时候物质文化水平还不高,而今天的人见的多了,所以要让今天的人感觉到“浮华”,就不能直接套用,而要更加夸张,才能让人感觉到那种作用。

这也就像流浪地球2的给吴京和刘德华的角色做换脸特效一样,郭帆讲的很清楚,他对特效人员的要求,不是把当年吴京和刘德华年轻的脸贴上去就完事了,而是要“现代的人想象当年吴京和刘德华年轻的样子”。

至于替资本唱赞歌,抹黑劳动人民,这一点我们在河里看到许多言论。不过,我认为本剧对劳动人民基本还是比较友善的,没有刻意抹黑。

所有能举出来的负面的底层形象就一个小江西。可是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像小江西这样,充满了致富的欲望和野心,却缺少头脑试图靠捷径上位的,并不在少数。

并且,黄河路上三姐妹,露丝、敏敏和小江西,都是劳动人民,却代表了不同的类型。露丝沉稳大气,低调隐忍,敏敏大胆泼辣,敢想敢干,而她们都很有同情心,在姐妹落难的时候不吝伸出援助之手,都是很正面的形象。剧中最后,三姐妹到黄河路一墙之隔的进贤路上开小饭店,自己当老板娘自主创业去了,这是个很光明的结尾。另外片中范志毅饰演的范师傅,古道热肠,嬉笑怒骂,可能是个工班长或车间主任之类,但还是很贴地气,总体上我没觉得有什么刻意抹黑劳动人民的地方。

至于替资本唱赞歌,这就更复杂了。我尤其想不到,河里对于本剧的讨论又掀起了关于Old money和New money的争论。

到底谁能代表上海?Old money、New money还是劳动人民?从政治正确的角度,我们当然应该说是后者。但是从现实角度,上海到底是工人阶级的上海,还是冒险家的乐园?恐怕都是。

如果只谈政治正确,那北京也是工人阶级的北京,沈阳也是工人阶级的沈阳,那北京、上海和沈阳有啥区别呢?

我无意去分辨《繁花》中哪些是Old money、哪些是New money,如何褒贬,光看结局的话其实也是开放式结局,说不上谁好谁坏。唯一有Bad ending的强总是个深圳帮,倒是看出了上海和深圳之间的较劲。

至于“崇洋媚外”,就更不好说了,因为很多批评集中在王家卫试图“抬举香港”。先不论王家卫的出身以及原著中关于香港的各种桥段。我看到很多人对香港有一种“不忿”,这倒是比较值得细品的。

人的心理是很微妙的。比如在过去刚开始致富的年代,你听到十里八乡之外有人赚钱了,可能第一感受是羡慕,接着可能跃跃欲试蠢蠢欲动。

然而如果是你家邻居赚钱了,或者某个穷亲戚,那可能油然而生一种微微嫉妒的心理,有点酸酸的,很不平衡。

人性就是这样,认为和自己亲近的人,应该待遇跟自己差不多,如果不是如此就会觉得不平衡,不公平。香港,这么多年在大陆眼中就像这么一个“亲戚”,从一个不起眼的渔村到了昨天的东方之珠。

当然,这也是过去了,自从2018年深圳GDP正式超越香港后,香港在经济上不是一枝独秀,在经过若干风波后更是明珠蒙尘,风光不再了。因此,所谓“香港情结”,不管是艳羡还是睥睨,都可以放一放了。

接下来说说繁花这部剧真正对我的启示。说这些有一个客观的背景,就是从去年到现在经济的持续低迷。

说这些似乎没有特别举证的必要,有一个很形象的词“体感”。经济是好是坏,是冷是热就如同气温一样,是可以被身体发肤直接感受到的。

就像今天的股市,依然一泻如注,而股市是经济信心的晴雨表。大棋或乐观派可以举出如新能源汽车等为数不多的亮点认为瑕不掩瑜,但显然我们需要认清现实。

那么,《繁花》在当下这个时候出炉,到底有没有试图提振民营经济士气,为当下一片颓靡的经济环境鼓劲的用意呢?我个人认为这可能是该作品的用意之一。

剧中已经用了一个“鲶鱼和三文鱼”的比喻启示了,经济要搞活,必须有人不断地搅动风云。这些人未必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好人”,他们的手法也未必都合法合规。但在一个一潭死水的环境,让水流动起来才是第一位的,否则不管是鱼虾还是渔民都得死。

现如今的简中键政环境,有一种“洁净主义”的倾向,即试图把一切带有负面标记的事物清理干净,认为大环境不好就是因为这些“坏东西”的存在。

可我们知道,水至清则无鱼,无论是鱼塘,还是社会,还是人体,要正常进行循环和运转,就需要有能输送能量和物质的载体,不断在机体各部分之间来回运转。

对于经济来说,这样的载体就是以资本为核心的各大小经济体,以及由此组织而成的市场。我知道很多人看到“资本”二字就红了眼睛,准备开骂了,不用着急。

我之前说过,新中国以来的发展模式,叫做“阶段性放弃”,即周期性的以放弃一部分阶层/共同体的利益,来为整个社会的危机渡过难关。

从建国到现在,分别是农民、工人、城市中产阶级、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以及现在正在进行的大中企业/事业/实体中的实利拥有者在替经济转型付出“代价”。

而这个过程有一条副线,就是在危机渡过后,还要有各种机制让原先利益受损的团体得到“反哺”,毕竟谁也不是冤大头,有借有还才叫生意。

所以,农民在后来的新农村建设、扶贫中得到了反哺,工人在WTO产业升级、国企做大做强、大基建中得到反哺,城市中产在房产升值、城市基础设施及服务提升、消费市场升级中得到了反哺。

而正像之前总结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在上一轮供给侧改革中付出了代价,却没有得到反哺。这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是因为转型的步伐并未停下,而是仍在进行中,因此形成了“持续付出代价”的趋势。另一方面,内外部压力以及各种黑天鹅事件,迟缓了经济循环新陈代谢的过程。

理论上,自疫情前后各个大的经济板块和头部企业/利益集团得到贬抑,应该给中小实体以喘息之机,比如娱乐/教培/房地产/金融/医疗等等。

但显然第一,这些利益并没有或者大多数没有回到实体经济中去反哺中小经济体,而是拿去做“更大”的事了。至于这些事是啥,这些利益由谁在掌管,我们不得而知。

另一方面,大资本、巨头被贬抑,本身会给中小经济体一种“示范效应”,即“我们都这样了,你们会怎样还用说么?”

这是让很多中小经济体感到恐慌的原因之一,加上国际形势等内外部压力,很多人产生了动摇,比如解散公司,甚至直接拿钱“润”了,都是这种情境下的反应。

那么我们就需要正视这个问题,如果一个国家无论从上到下,都觉得从经济环境中获得利益是一件极为困难、或者没有安全感的事情,那经济怎么会好呢?

当然,洁净主义者肯定认为是这个环境还不够干净,所以必须加大力度搞死这些“坏鱼坏虾坏水”。于是我们听到了“搞死上海”这种声音。

对于这类声音,我第一是觉得荒谬,第二是觉得悲哀。如果说“搞死某个利益集团”从理论上和操作上还具备一定可行性的话,“搞死上海”就完全是一种非理性的冲动和臆想,无论从理论上还是现实利益上都没有任何可行性。

从历史上,从功能上,上海一直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版图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繁花》其中展示的,只是非常小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可能是以非常夸张甚至有些揶揄的方式,但也不是重点。

而从地理区位上,上海几乎无可回避的充当着经济要冲的角色,这与历史上那些从政治军事意义上公认的“兵家必争之地”别无二致。有人提出各种方式试图从地理上“绕过上海”,在我看来纯属自寻烦恼,因为它违反常理,违反人性。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A地和B地之间相隔咫尺,中间有一道沟,绕过这条沟要走100公里,那么该怎么办?一个每天都要穿越A、B两地的人,他的反应一定是努力越过、或者填平这条沟,而不是绕着走。红海现在的局势不也说明了情况,尽管胡赛一夫当道,大家还是不愿意绕着走,还是要走最短的路径,为什么?

所以,我的判断,上海的地位和作用并不会随着魔都之春而遭受贬抑,而是要增强,简言之是要加强对其的控制,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是冷藏或者弃置。

所以,接下来一年的主要努力方向,就在于如何在贬抑大资本的情况下,激活中小经济体,让市场重新活动起来,以挽救经济。

而在这段时间中,江浙沪资本、上海的区位优势是要被重新重视、启用的。我知道这又触怒很多“左派”的逆鳞,觉得我就是反动派想干坏事。

没关系,现实是准绳,我们只需要看接下来事情的发展。

大家都知道,每一届中央的三中全会是重中之重,为接下来几年的经济工作划定路线,指明方向。而去年万众期待的三中全会居然未能准时召开,让中外都非常错愕。

而现在大概是确定会在两会之前,也就是二月下旬或本月下旬召开。那么我们可以期待事情的进展。

去年的两会是李强总理在媒体的第一次公开亮相,激起了一些积极的反馈和期待。但事后经济形势的发展显示并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我个人认为,这与疫情之后中国的经济还未走出低谷有关,也与国内外形势有关,是正常现象。就像一个纸团一样,之前被挤压成了一个小团,那么松开也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舒展开来。

而马云之后回国,应该是被李强召唤回来的。因为李强长期在江浙沪主政,跟马云肯定是熟悉的。而马云在那个大家都还处于观望的时期回国,颇有点“士为知己者死”的味道。

因此,我判断江浙沪以及相关的民营经济体,将以李强带头形成一股复苏的力量,以激活经济。方式方法则与左派或右派的期待都不同,是以抑制大资本、扶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为主导的。

也许有人认为李强的位置和他的性格不会担当此任。我个人认为,这并不以李强本人或谁的意志为主导。现代社会是多个利益集团的总和,每个利益集团必然寻找各自的代理人。与其让这些资本或实体另寻他人或者润出国,还不如投入李强的麾下,名正言顺。

当然,意外也还是存在的,无论国内外,无论是灰犀牛还是黑天鹅,无论左或右,不变的一个目的就是中断这个中国经济复苏的进程。因为中国经济复苏意味着转型有望,而它是埋葬国内外各种保守或已有路线的起始点。因此,各种力量必然集中起来试图中断这一进程。但趋势仍然不变,因为历史无非是从废墟上站起来,即便废墟上叠着废墟,站起来这一点始终不变。

通宝推:时间的影子,多余6569,有锡,秦波仁者,燕人,普鲁托,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 -- 补充帖

新闻联播1.22消息: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