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为啥没有三顾茅庐 -- 普鲁托

共:💬293 🌺3453 🌵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在这个问题上我倒是蛮认同韩建业的思路:以重大的历史事件来梳理 -- 有补充

毕竟上古史前(夏及夏以前)的历史对我们而言过于久远,目前考古出来的又缺乏当时的文字的记录。所以韩建业的意见,是以人类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来重新梳理考古出来的实证的文化与文明的发展。

这其中,对于夏以前的历史,五帝时代吧,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华夏记忆,一个发生在五帝时代之初,也就是黄帝炎帝蚩尤的大战:炎黄阪泉之战和黄帝蚩尤涿鹿之战。另一个发生在五帝时代之末,禹征三苗,和涂山会盟。

当然,重大的历史记忆还有其它,比如尧舜禅让,祝融共工不周山之战,大禹治水,等等吧。

目前而言,可以与禹征三苗对应的考古学实证,已经可以确认了,那就是江汉地区石家河古国群落的集体衰落与被替换为嵩山王湾三期的文化遗迹。而大禹涂山会盟的考古学实证也大致可以由禹会村遗址得到对应的实证。

而五帝之初的考古实证,还需要再等更多的考古发掘。比如,炎黄阪泉之战究竟指代的是什么,而涿鹿之战又是哪两个或哪几个史前文化之间的争夺(东夷vs虞夏vs三苗?)争夺的又是什么?

这些都是史前考古的魅力所在。就目前而言,一个很难完全得到实证的历史记忆,就在于舜帝南巡。

舜帝南巡,应该是和禹征三苗,涂山会盟密切相关的,也应该对应着陶寺文化的考古后期衰落与被摧毁。但是这个在民族的历史记忆中基本上看不到影子:陕北的石峁或者晋北的老虎山南下?

但是结果却是非常明确的:中原文明(二里头为代表)的夏以及后来的商周,完全没有陶寺与陶寺被毁的记忆,却有尧舜禹连续的历史描述。当然,尧都平阳,舜都蒲城,禹都阳城,这个说法故有之,却没有解释。

还是最近20年对陶寺的考古,才知道了(如果没有大的问题),尧舜禅让,大致可以被实证为陶寺早期与中期王族的更替。但是陶寺早中期王族大墓的灭族性被摧毁,以及陶寺文明的被推翻以及陶寺后期的衰落乃至被几乎彻底遗忘,却几乎完全不存在于民族的记忆当中,直接就跳到了禹征三苗和涂山会盟,然后就是夏的建立。

通宝推:铁手,秦波仁者,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3)
家园 顺便谈一下史前记忆的由来以及传承 -- 补充帖

从文献上我们所能了解的史前中国的记忆,基本上来自于两本书:尚书(包括逸周书),山海经。

在这里我完全不认同所谓的口传历史之说:原因很简单,各民族的口传历史,不论是所谓史诗传唱,还是书写文字,基本上都是一个民族内部流传而来。很少诉说他人的历史。

但中国史前的记忆,却明显不一样。就三皇而言,明显是对自身史前历史生活发展阶段的提炼和总结:燧人(火),伏羲(文),神农(农耕),这个是所谓的宏大历史。不能作为历史的细节来处理。五帝。。。

通宝推:秦波仁者,
家园 追加补充,关于史前记忆 -- 补充帖

关于五帝的史前记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各种版本,其实都是在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经过西汉时期完成整理的。

几个版本里,东西南北中可以忽略,但是黄帝,颛顼,帝喾,是前期,尧舜是后期,禹是最后期。但是唯有禹,是在诗经里明确有口头传唱的:商人传颂的是禹。周人声称继承的是禹发端启建立的夏。

同时,尚书里明确说了,是周公对商遗民说的,你们商,有典有册。你们商,收刮了夏的臣公。龟甲牛骨不是典,也不是册。典册,从哪里来?史前的帝,由谁传述?

家园 至少有三点是确认的 -- 补充帖

1,王子朝奔楚,带走了周王室的图书典籍:这跟传说中的夏桀无道,太史终古奔商,商纣无道,太师疵、少师疆奔周,具有同样的性质:王室典籍图书流转,是天命的传承。

甚至夏的建立,同样带有尧舜时期的部分典籍:否则,无以说明陶寺中期大墓所挖掘出来的春秋易经里的内容。而陶寺的圭表,立中,文尧(命,邑。。。)朱书等等, 都说明了尧舜时期的文字与典籍存在的大概率可能性。

2,周敬王有意征集天下图书重建王室图书馆

3,诸子百家的兴盛自王室典籍流传民间

通宝推:秦波仁者,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