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网络避讳学 -- carnivore

共:💬27 🌺3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网络避讳学

网络避讳学

“避讳”是我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指避开大人物们的名字,以示尊敬。它被柏杨列为中国古代文化“四大无聊”之一,不过我们看来无聊,古人却觉得天经地义。我们知道,古时候的大人物出来的时候,人坐在后面的轿子里,前面却早有当差的举着“回避”的大牌子在开道,小老百姓来不及回避,抓住了是要打屁股的。如果该人物特别大的话,甚至掉脑袋都有可能。后来他们觉得光在现实世界里横冲直撞还不过瘾,还要把坦克直开到人们的脑袋去,于是人们对他们的名字时也要回避,不可以念,不可以写,更不可以取这个名字。孤陋寡闻如我,对“避讳”的理解就是这样简单的类比。

遇到必须要避讳的字时,古人的办法有三:首先是改称他字,比如汉朝为了避刘邦的讳,“邦”字都改叫“国”,为了避刘彻的讳,“彻”字都改叫“通”;二是缺字,就是留空不写,或者以“讳”字代替;三是变笔,主要是缺笔画,比如中学课文里曾经学过的鲁迅嘲笑遗老遗少遇到末代皇帝溥仪的“仪”字还要“敬缺末笔”。

避讳这玩意也不是天生就有的,无非还是叔孙通这类王八蛋帮助设计的。主子们为此很奖赏了这些学者一番。因此,从历史上看,随着文人们愈投愈诚,避讳也由宽渐严,花样越翻越多。唐宋以来的古文,为了避讳,就经常有些莫名其妙之处了。比如我们在中学里学的柳宗元《捕蛇者说》,里面有一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个“人风”的说法就很是生硬,因为本来应当是“民风”,但为了避李世民的讳,硬写成“人风”的。我每读到这类地方,总为古人一叹,也为读者一叹。

后来历史号称在进步,我们终于不用再避讳了,无论是哪个主子当政,无论他们如何自称,至少我们都可以直呼其名了。看起来,“避讳”这一国粹就要消失了――直到网络的出现。

相信每一个网虫,都曾经看到过这样的句子:“也就猜个**不离十了”,或者“无*成*阅读原文”,虽然有星号屏蔽,让我们非礼勿视,以保护我们纯洁的眼睛,但我们饱经腐蚀的心灵总能马上猜个八九不离十,不至于无法成功阅读原文的。至于常泡敏感论坛的网友,对“民-主”、“自 由”、“zheng治”这类说法,大概就更是熟悉了。

这显然是新的“避讳”,我们可敬的网络警察们,借助新技术,使老国粹在新时代里又焕发出了新青春。推测其动机,自然和他们的老祖宗叔孙通、差役衙子们是一样的心思,要使老百姓知道,哪些东西你们是必须要回避的,不能妄自谈论称呼。胆敢犯禁的,便是“大不敬”,古人直呼皇帝的名讳要砍头,网文提了这些敏感词就得被删。古今之理一也。

于是“避讳”这一古老传统,就在中文网上重新繁荣昌盛起来,可见我国五千年之灿烂文明,足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无论西方发明出什么奇巧淫技,都不在话下,我们照样轻松移植国粹。

关于“避讳”的一个经典笑话,“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在中文网上也可以毫不走样地看到。“民主”、“自由”这几个词,在官方文献里比比皆是,官方不要说避讳,简直是几天不说就好像理亏了一样,对外国人说话时声音都要因此低半截。可是你要在网文里也来上几下,那就等着被删贴吧,至少也得让版主审查审查,确定你说的“民主”、“自由”,不是要点灯,而是要放官方一样的火,才能放行。

中文网的网虫们在这种情况下,对付方法也与古人无异:一是改称他字,比如“专制”改称“集权”,“屠杀”改称“风波”;二是缺字,比如“某功”、“XX运动”等,很多论坛都主动提供这种避讳方法,你好好的帖子,发出来后,就满目都是*了;三是变笔,前面所举“民-主”、“自 由”、“zheng治”都属此例。第一种方法需要很高的技巧和自觉性,第二种方法多是强制执行,因此网虫们所普遍使用的,是第三种方法。

所以,每当我在网上看到“试论毛*泽*东之伟大”或“在当前形势下我政fu应当采取的对策”之类的文章时,就会目瞪口呆,想不通竟然会有人下愚至此。这种题目,相当于你在唐朝,上了篇奏折,题目叫“试论李世民之伟大”,或者“在当前形势下我皇李隆基应当采取的对策”,在古代就活该被砍头,在现代就活该被继续专政。道理是明摆着的――你也太不拿自己当外人了吧。你以为你是李渊,还是李旦?你既然要对那些词避讳,你就该明白你自己的身份。你是个点不上灯的百姓,却煞有介事去称颂州官放的火如何绚烂,或者探头探脑去帮州官出主意如何放火,还能有比这更下愚的么?

这篇文章写到这里就结束了。下面就是看看它能不能顺利发出了。据说“过滤词”、“敏感词”也在某些地方的避讳之例,可谓避“避讳”讳,升级为避讳之平方了。

关键词(Tags): #网络#避讳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