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下半场开踢 -- 方平

共:💬4671 🌺36077 🌵29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吴仁宝搞建设,也被批斗了,说他文革有两件事,第一,被批斗了

第二,小工厂被批了。

但是这是大家综合的结果,也就是说经过了洗礼,之前还有四清问题。

等等等吧。

所以导致的结果是大队书记没那么牛,你说的不是没有,但是很少。所以你的宗族说,不成立了。

我知道你的意思,你可能确实听说过这种事情。

但是,那真不是常态,现在看来,抗战时期,我们土改就很有力度,其实山东也是,被批判为极左,破坏和平和统一战线。你懂的,因为康生和罗荣桓在山东。不黑一下毛,他们不高兴。

晋绥也是极左,所以还杀了王实味,我记得还有谁。确实是刘少奇李井泉搞的。

新贵真是被揍了,否则叶剑英不可能检讨和孩子回家,这点咱们老百姓要识举。

60、70年代的确暗流涌动,无可能比文革前更厉害啊?

但是这种暗流,太下层了,那时代还是知道磕碜的。起码大家认为走后门是少数。

这个事情有意思,就是城市工人招工家传,我就问你啊,是,比较农民,这似乎是不公平,但是,之后呢?就公平了吗?

农民还是招不上,改农民工了啊,但是工人和农民一个样子了,这就是公平了吗?

谁家传了,官僚、商人、高知等等等。

所以才有高知的子弟在文革后回城照样高考厉害,其实也不是,你懂的,城市的大学名额比农村多多了,谁心里没数呢?

其实,传承传袭一直在,他们在搞,只是工人完犊子了。

而工人这个群体,比起官僚商人是不是少多了呢?这不是区别吗?

上次,海峰说我是八旗子弟,中国毛时代的工人算什么八旗子弟啊,这只不过是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的历史支柱罢了,因为农村的农民还没有培养出来啊。

这是历史的习惯的后果,其实,这些工人又何尝大多数不是从建国初的农民来的呢?工人数量还不够啊,而且看数据,解放前初期,中国城市人口也才5000万,1976年,工人干部达到了一亿多,这些多出来的工人哪里来的啊?

不还是靠农民吗?

所以说呢,肯定是工人世袭也有一定道理,但是,我知道,招工顶替这事,呵呵呵,主要还是邓小平搞的,呵呵,就是为了照顾子女呗。

然后一脚踢开,下岗去吧。

点看全图

这里我有个问题,1977年的大寨算城市(乡)还是农村?

点看全图

我赞成毛主席的看法,老百姓走后门,算什么走后门,就抓官僚商人高知子弟,同样的人,老百姓不管,官员必抓,这才对,起码也是检讨,批判甚至批斗!弄死你。

所以我特别奇怪,大家应该都知道,介绍人上大学,毛主席也介绍了几个服务员,中南海的,其实这事确实不好。

但是,这些人没有一个站出来,澄清历史真相,反击坏人的抹黑。

但是,有一点我确认,他们倒是没干啥事,否则公知早就传的沸沸扬扬了,当时只是说有这个事,意思事毛主席也走后门。但是后续呢?没了。

1975年5月3日深夜,毛泽东在他的住所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主要是毛泽东讲话,这是他生前最后一次主持政治局会议,也是他生前最后一次长篇讲话。毛泽东生前最后一次长篇讲话,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对新中国历史走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批“四人帮”

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主要内容之一是集中批“四人帮”,而且是由毛泽东亲自讲话来批“四人帮”。

同往常一样,毛泽东在作出重大政治决策之前,也离开北京到外地住了很长时间。他反复思考了如何挑明“四人帮”的问题,对挑明此问题的时间和方式酝酿了很长时间。

毛泽东批“四人帮”,采取了先打招呼,后集中批的方式。

1975年4月20日,姚文元把新华社《关于报道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问题的请示报告》报送毛泽东。这份报告,按照“四人帮”的意图,提出要把“反经验主义”作为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内容。毛泽东看了这份报告后,感到“四人帮”违背了他的初衷,是别有用心,在另搞一套。于是,他于4月23日写下了这样一段批语:

提法似应提反对修正主义,包括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二者都是修正马列主义的,不要只提一项,放过另一项。各地情况不同,都是由于马列水平不高而来的。不论何者都应教育,应以多年时间逐渐提高马列为好。

我党真懂马列的不多,有些人自以为懂了,其实不大懂,自以为是,动不动就训人。这也是不懂马列的一种表现。

此问题请提政治局一议。

毛泽东的这段批语,实际上就是向全党打招呼。这段批语的核心内容有3点:第一点,直接否定了“四人帮”只批经验主义的做法,认为“只提一项,放过另一项”是错误的;第二点,明确指出:“四人帮”并不真懂马列,“自以为是,动不动就训人”;第三点,明确表示:这个问题,要在政治局解决。这段批语的要害,就是指出“四人帮”并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这段批语下发给中央的同志后,久经政治风雨,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的中央领导同志一看就明白,毛泽东是要批一批江青这些人了。

打过招呼后,就要集中批了。集中批,就是集中在一次会议上批,集中指出“四人帮”的问题,揭露其实质。于是,1975年毛泽东回到北京后,就酝酿由他出面亲自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批一下“四人帮”。

1975年5月3日深夜,毛泽东把在京中央政治局委员召集到他的住所。除在京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外,参加这次会议的,还有由毛泽东指定列席中央政治局会议的王海容、谢静宜、唐闻生等人。大家到齐后,毛泽东开始发表长篇讲话。这是几年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发表谈话时间最长的一次。与会者心里都清楚,毛泽东亲自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并且发表这样长时间的讲话,其分量是很重的。

首先,毛泽东指出,只批经验主义是错误的。毛泽东一开口,就做自我批评。他说,我自己犯了错误,犯的错误是没有看出来张春桥那篇文章(即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一文)中主张批经验主义,把讲经验主义的问题“放过了”。接着,毛泽东指出,张春桥的文章要批经验主义,江青、张春桥在上海机床厂搞的10条经验,也是批经验主义,这是错误的。错误就在于没有批教条主义,因此,这样搞,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经验主义、教条主义,都是修正主义,为什么只批经验主义?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教条主义的危害是很大的。28个半布尔什维克统治党达4年之久,他们打着共产国际的旗帜,凡是不赞成他们主张的,就要挨整,给我们党造成了重大损失。毛泽东还特别指出,在历史上,表现为教条主义的“左”倾机会主义分子当政时,我是挨整的,周恩来是挨整的,朱德是挨整的,邓小平也是挨整的。他还说,在现实中,“左”倾主义、教条主义的危害也是十分严重的,在教育界、科学界、新闻界、文化艺术界影响很大,教条主义还愚蠢到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程度。对此,毛泽东举例说:原来,教条主义者说吃鸡蛋不利于身体健康,害得我两年不能吃鸡蛋。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不光指出了只批经验主义是错误的,而且揭露了“左”倾机会主义的面目,矛头明显指向“四人帮”。

第二,毛泽东严厉批评“四人帮”搞“三箭齐发”,搞批林批孔,又批经验主义,还批“走后门”。对于这“三支箭”,毛泽东只同意放第一支——批林批孔,因为批林批孔是他提出的。对于第二支批经验主义,毛泽东在这次政治局会议上一开始就讲了。因此,他接下来专门讲的一段话,就是否定“四人帮”的批“走后门”。毛泽东说:现在走后门的人有成百万,也包括江青、张春桥你们自己在内,我也算一个。我送几个女孩子到北京大学去上学了。她们当了5年工人,提出要去上大学,我没办法,给谢静宜等人说了,他们不得不收。这些上大学的人,也不是坏人,上大学有什么不好,为什么要批?[毛泽东这些话的更深层内涵(小编自己想的吧,凤凰狗屁草鸡网也不过如此!!!)是:江青、张春桥等人批走后门,是有他们的目的的。这些目的,一是借此攻击老干部,二是把批林批孔斗争引向批经验主义,整老干部。总之,他们的矛头就是指向老干部。毛泽东首先把自己列在老干部的队伍里,站在“四人帮”的对立面。他说:我也是“走后门”的。你们批“走后门”,“我也是一个”。(哈哈!!!)

第三,毛泽东在这次讲话中深刻地指出:“四人帮”的问题,是“三要三不要”的问题。他特别强调:“要搞马列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不要搞‘四人帮’,你们不要搞了。”毛泽东提出“三要三不要”原则,原本是在发生林彪事件后,专门提出来的。现在,毛泽东把它用到了“四人帮”身上,认为“四人帮”的问题,实质上就是“三要三不要”的问题。毛泽东针对“四人帮”说:九大、十大都讲过这三条,但是,有的同志就不信这三条,就是不听我的,把这三条都忘记了。毛泽东的这些话,向中央政治局的同志点明:江青、张春桥等人搞了一系列不正当的活动,是在背后搞鬼,是在搞分裂,搞阴谋,搞修正主义。

第四,毛泽东尖锐指出:党内存在“四人帮”,你们不要搞“四人帮”,他在谈话中说:不要搞“四人帮”,你们为什么不和200多个中央委员搞团结?搞少数人不好,历来不好。他的这些话,不仅明确指出了我们党内存在“四人帮”这一集团,而且指出“四人帮”是与全党格格不入的,是与200多个中央委员“不团结”的。

第五,毛泽东专门批评江青搞“送材料”那一套不正当的做法。他针对江青说:不要随便,要有纪律,要谨慎,不要个人自作主张。有意见,要在政治局讨论,经政治局通过后印成文件发下去,不要个人擅自以中央的名义发表意见,也不要用我的名义。我是从来不送什么材料。毛泽东这段话,明确否定了江青到处送材料的做法。

第六,毛泽东指出,“四人帮”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针对江青等人说:你们在上海机床厂搞的10条经验,一个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批经验主义的人,自己就是经验主义。这些人的马列主义不多,又不做自我批评,不是什么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在这次谈话的最后再次重申了“三要三不要”原则,强调“要马列不要修正”,这些话都是指向“四人帮”的(???小编说的吗?狗屁!!)

毛泽东的这次长篇讲话,比较全面地指出了当时“四人帮”的政治问题,揭露了“四人帮”问题的实质。

期望党内团结(哈哈,那么反毛的是谁?四人帮吗?哈哈!不好说啊,因为还得说毛主席有错啊!!!草塔嘛!!!)

毛泽东这次集中批“四人帮”,对他们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客观地说,他当时对“四人帮”的认识还不十分彻底。

首先,毛泽东是在维护所谓“文化大革命”成果的前提下认识“四人帮”的问题的。这限制了他对“四人帮”本质的深入认识。在他看来,“四人帮”在“文化大革命”中是有功的。

其次,毛泽东认为“四人帮”的问题不大,不要小题大做。这与他在此次会议上严肃批“四人帮”并提出要解决“四人帮”问题是相矛盾的。这个矛盾,是在一定历史局限下出现的。

由于毛泽东对“四人帮”问题的认识存在着上述历史局限性,因此他在批“四人帮”的同时,又特别强调党内团结。他在批“四人帮”的最后,重申“三要三不要”原则,其中“要团结,不要分裂”是他这次讲话中十分重要的内涵。因此,他在集中批“四人帮”之后,才又说了“我看问题不大,不要小题大做”,“治病救人,不处分任何人”等话。

毛泽东知道“四人帮”与邓小平之间矛盾特别深,因此他在会上还特别提到了中央苏区时的“邓、毛、谢、古”事件,说:我只见过你一次,你就是毛派的代表。毛泽东对邓小平抱着很大的希望。他说这些话,一方面是肯定邓小平,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邓小平和“四人帮”团结。

毛泽东在会上讲起三国故事,也是期望党内团结。在谈三国故事时,他谈到了孙权。三国时的孙权在从兄长孙策手中接过江东政权后,善于团结人,善于用人,特别是能够重用后起之秀,因此当时的江南孙吴政权能够得以生存。他通过孙策和孙权交接班时的历史启示大家党内团结的重要性。

形成了交班的基本考虑

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最后这次长篇讲话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四人帮”问题,但他集中批“四人帮”的态度已经明确了,不能把党和国家的大权交给“四人帮”,不能让“四人帮”接班。

那么,交给谁?当时毛泽东还没有确定人选,但他已经形成了交班的基本考虑:即在周恩来已经病重的情况下,倚重叶剑英、邓小平,让他们把工作抓起来,然后由他们扶持毛泽东所瞩目的接班人。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让叶剑英当众背诵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呵呵)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叶剑英背完后,毛泽东说:“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当今惜无孙仲谋。此人(指叶剑英)有些文化,他看不起吴法宪。就是吴法宪不行。”毛泽东在这段话中,有意识地把原词中最后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改为“当今惜无孙仲谋”。这一改,意味深长,明确表示了他对当下还没有成熟的接班人很是失望的心情。但是,毛泽东不是悲观主义者。他相信我们党内总会产生像孙权那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只是需要有人扶持和培养。他接下来说的直接赞扬叶剑英的话,就是对叶剑英能力和政治上的肯定,也是向政治局的同志明确交代了叶剑英今后在扶持和培养接班人上的地位和作用。

从战争年代一直到晚年,毛泽东都对叶剑英十分信任。1962年9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说:“叶剑英同志搞了一篇文章,很尖锐,大关节是不糊涂的。我送你两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诸葛,大家都知道,是诸葛亮。吕端是宋朝的一个宰相,说这个人大事不糊涂。”1971年8月28日,毛泽东在巡视大江南北时,在长沙同刘兴元、丁盛、韦国清、汪东兴谈话,重新提起1935年叶剑英将张国焘打算危害中共中央领导人、搞分裂的电报转给毛泽东的事后说:“叶剑英同志在这个关键时刻是有功劳的,所以你们应当尊重他。”林彪事件后,毛泽东请“靠边站”的叶剑英出来主持新成立的中央军委办公会议。这个机构实际上是林彪事件之后,中央掌握军队和军事工作的机构。毛泽东这样安排,实际上是让叶剑英帮助自己掌握军队和军事大权。之后,毛泽东对叶剑英的意见十分尊重。这次,在他主持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讲三国故事,让叶剑英背诵辛弃疾的词,已经公开表明:不管今后确定谁来当接班人,有叶剑英来扶持,交班的基本问题也就解决一大半了,毛泽东也放心了。这是毛泽东在当时形成的交班的基本考虑。

毛泽东当时考虑和叶剑英一起扶持今后产生的接班人的,还有邓小平。党的十大前后,毛泽东曾经让王洪文拜邓小平为师,王洪文后来的表现让毛泽东失望了。王洪文后来又搞“四人帮”,毛泽东更是不可能把他当作接班人的人选了。在毛泽东最后一次的长篇讲话中,他也提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央苏区的“邓、毛、谢、古”事件,并且对邓小平说了当年“你就是毛派的代表”的话,他对邓小平的信任溢于言表。

正是根据毛泽东最后一次长篇讲话中的意见,中央政治局于1975年5月27日和6月3日两次召开会议,专门批“四人帮”。这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都是由邓小平主持的。会后,邓小平把会议情况向毛泽东报告,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他表示:我看有成绩,把问题摆开了;政治局的风向快要转了。当年7月1日,叶剑英给毛泽东写信道:“我因年老多病,精力不胜,提议请小平同志主持以利党的工作。”毛泽东和周恩来先后在叶剑英的信上批示:“同意”。自此之后,王洪文不再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改由邓小平主持。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后,在毛泽东和周恩来支持下,开始进行各方面的整顿,可见,毛泽东在他主持的最后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也期望邓小平扶持将来产生的接班人。

还是 毛主席批四人帮,交权给邓小平的狗屁说法,指望凤凰网说人话,也是太难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