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纪念邓小平诞辰120周年 -- woyan

共:💬608 🌺2225 🌵10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你说的是下江南是毛主席制定的战略方针,粟裕反对,所以毛主席错 -- 有补充

但是,这不是毛主席制定的,而是周总理制定的,毛主席和粟裕是一个观点,江北决战。

淮海战役就是毛主席在抗战刚结束时的设想,这当然切题。

粟裕的电报就是回应了挽救大别山而不得,你为什么觉得离题远了?你有证据吗?

最开始的时候,咱们党没去硬拼,而是先撤了,为的是保住力量,再找机会反击。

1947 年,有一件大事出现了,让两方的战局出现了极大的改变,咱们党也从防守变为进攻了。

这一年,刘伯承跟邓小平所率领的晋冀鲁豫大军,依照中央的决策安排,长途奔袭跃进大别山。

年初的时候,蒋介石想在几个月里把我党彻底剿灭的心思没能得逞,他对我党解放区的进攻老是失败。

他们不但啥好处都没捞着,而且还折损了好多兵力跟物力。

没办法,蒋介石只能退一步想办法,决定集中兵力,着重进攻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一点一点把这块“硬骨头”给拿下。

这时候,华中、太行山、山东那些地方,原本就接连好几年都在打仗,人力和物力消耗特别多,还倒霉地碰上了灾荒,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极其艰难。

要是蒋介石带兵来攻打,咱们反击的话,肯定得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会加重百姓的担子,还会让解放军失去人民的信任跟支持。

就算这些地方攻不下来,那也会让解放区的百姓生活变得动荡不安,把抗战的物资和热情全给消耗没了。

这会儿,陕北地区的形势那是迫在眉睫,解放战争到了关键阶段,咱们得做出正确的选择。

而大别山在中原一带,处于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地方。东边挨着国民党的首都南京,西边又是国民党的战略重镇武汉。

不得不说,大别山的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属于兵家必争的地方。

同时,国民党军队在他这里相对薄弱。

那时候,毛主席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国民党的兵力部署就像“两头粗,中间细”的哑铃,大别山恰好就是受压的中间那块。

另外呀,这儿以前是老革命根据地,有革命跟斗争的底子,咱们解放军要是到了这儿,立足扎根也容易得很。

所以啊,大别山对于咱们而言,是个特别关键的突破点。

党中央仔细琢磨之后,决定让刘伯承和邓小平带领的军队去执行转战大别山的任务。

刘伯承和邓小平接到命令后,清楚时间特别紧急。他俩毫不畏惧,冲破众多艰难险阻,直往大别山去。

刘邓大军历经诸多艰难险阻,付出了巨大代价。不光有在跟国民党军队的拼斗里牺牲的士兵,还有不少北方战士由于水土不服得了重病。

为了能让行程加快些,好多装备只能毁掉,粮食、医药以及御寒的衣服都少得可怜,条件艰苦得很。

不过到最后,咱们还是顺利打进了大别山,而且在这儿稳住了阵脚。

这次的战略决策,是解放战争中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在这儿,咱们着手重建中原解放区,把国民党反动派的兵力给隔开。

从那以后,咱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味防守,而是开启了战略反攻的新局面。

就在这个时候,国共对决的主要战场转移到了中原地区。

现在双方正僵持着呢,咱这边占着优势,可国民党总体的实力还是比咱们强。

面对这种僵持不下的局面,毛主席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决定主动把它打破。

他召集会议,和中央的其他领导人商量之后,准备让粟裕领军横渡长江,向江南挺进。

毛主席详细规划了战略部署和渡江的办法,让陈毅将军担任东南野战军司令员。

陈毅拿着战略方案去找粟裕,可粟裕看完之后,竟然表示不同意。

那,粟裕咋就反对毛主席和中央定的,特别周全的战略决策呢?

【粟裕“斗胆直陈”,提出反对意见】

1948 年初,陈毅将军从陕北党中央的所在地回来,兴高采烈地找到粟裕,把中央给出的命令和战略规划带给了他。

不过呢,粟裕的反应跟他想的完全不同。粟裕很认真地跟陈毅说:“我不赞同渡江的计划,我想改改这个方案。”

在这之前,中央就渡江的计划商量了很长时间,还发电报问粟裕的想法。

那时候,粟裕特别支持中央的想法,而且还参与了作战规划。

陈毅弄不明白,他觉得这次的战略决策特别周全,考虑得特别全面,而且还有理论和实践的支撑。

更要紧的是,这次的战略决策是党中央那些经验丰富、眼光长远的领导人反复商量出来的。

陈毅和粟裕都参与了商议,当时他俩都觉得没问题,同意了这次战略行动,咋粟裕说改就改了呢?

原来呀,粟裕起初是支持中央决策的,可这段日子,粟裕重新评估了当下的局势,慢慢地就有了不一样的想法。

面对陈毅的疑问,粟裕很认真地跟他说了自己的想法。

头一个原因,在于后援这边的压力。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得到了美国提供的资金和装备支持,原本实力就很强劲。

所以啊,咱们解放军在过去的那些战役里面,用得最多,也最拿手的就是运动战。

在几回失败过后,蒋介石的军队慢慢摸索出了抵御的门道。他们在野战的时候借助一些村镇,能够很快构建起顽固的防御阵地。

所以,在接下来的战场上,咱碰上蒋介石的部队,一定得用强大火力集中打击的手段。

不过这种强力进攻的作战方式,对咱们的兵力、粮草还有武器弹药啥的,都是极大的考验。

虽说当下咱们的军队实力提升了不少,能跟蒋介石的军队正面对抗,不过强攻的话,后续支援的压力那也是相当大。

要是自己带着部队往江南进发,那简直就是后方空了。这时候,补给、支援都会成为特别严重的事儿。

第二点,依旧是重武器的运输这一问题。

当初啊,刘邓大军向大别山挺进那会,为了能让进程加快,只得把好多兵器就在当地给埋了、毁了,这可让军队的实力大幅下降了。

特别是在横渡黄河、淮河这类水流又急又危险的河流时,官兵们想要顺利过去,只得心疼地把重武器扔掉。

要是粟裕的部队打算挺进江南,由于各种河流的存在,再加上连绵的雨季,那重武器就不得不抛弃掉。

然而重武器是和国民党军队打攻坚战必不可少的装备。本来,粟裕手下的部队,优势就在于武器的配备。

然而挺进江南肯定是舍弃了自身的长处,拿自己的短处去跟强大的敌人死磕。

第三,粟裕觉得,这次向江南挺进,没法把蒋介石的主力部队调动起来。

中央原本做出挺进江南的决定,就是为了吸引中原战场的火力,从而改变中原战场僵持的局面。

但粟裕认真一分析,这回去江南,蒋介石不会把他们给调动过来。

首先,在中原战场,蒋介石主力军里的五军跟十一师那可是实力最强的,还配备着摩托化重装备。

很明显,这些装备得在地势平的地方打仗才行,在江南那一块儿,没啥优势。

何况现在中原战场马上就要打起来了,蒋介石绝对不会舍弃他们在中原地区的优势,把人调过来。

要是蒋介石调派一些战斗力不行的部队,那很明显就跟党中央做出下江南的决定初衷相违背了。

粟裕的一番剖析,让陈毅也知晓了问题的繁杂。他赶忙询问粟裕:“你既然讲不适合去江南,那接下来你是咋想的呀?”

粟裕回应说:“咱们能接着在中原打仗,把敌军的大量主力给消耗掉,然后再琢磨跃进江南的事儿。”

陈毅琢磨了一番,也认为粟裕说的很在理。

接着,有陈毅的鼓劲,粟裕把自己的看法和提议写成了一份《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随后用电报发给了中央军委。

不过,粟裕头一回“斗胆直陈”,虽说引起了中央的关注,可毛主席坚持渡江的想法还是没改变。

那他到底是咋说服毛主席,让毛主席改变看法的呢?

【三次斗胆直陈,最终改变战略】

1948 年 1 月,正在延安指挥谋划的毛主席,接到了粟裕的电报。看完之后,他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这会儿,“渡江挺进江南”的商讨会议刚结束,各方在渡江作战的筹划上也达成了共识,可就在这时,粟裕却给出了一连串的反对看法。

毛主席看到粟裕罗列的一连串问题和建议后,特别重视,还拿着笔在电报上圈圈点点。

紧接着,毛主席就叫陈毅去延安,当面研究这件事。

而中央商量之后,还是定了:江必须要过,因为当下中原的局势特别紧张,随时可能爆发,得靠这个来减轻压力。

不过与此同时,他们针对渡江的时机、地点还有策划进行了改进,把各种方案的好处和坏处都逐一列出来,回传给粟裕。

由于中央的坚决态度,粟裕也着手准备下江南了。

不过他琢磨了好些天,最终还是又“大胆直言”,把自己的反对意见呈给毛主席,还给出了关于渡江方案的看法。

毛主席特别重视粟裕的电报,接着还开会对其进行了研究。

这次的研究成果,虽说没变动挺进江南的总体战略,不过粟裕提出的渡江方案和“忽集忽分”的作战方式被采纳了。

随后,粟裕就着手为作战进行准备。一般人会觉得,被中央那些有远见的领导人两次否定,就该完全打消自己的念头了。

但粟裕依旧没放弃他自己的观点。

这段日子里,他老是对着地图反复琢磨,捧着中央发来的电报发愣。

粟裕依然觉得,相较于下江南去吸引蒋介石在中原的兵力,集中力量在中原跟蒋介石正面一战,取胜的可能性更大。

这会儿,粟裕对于自己要不要给中央上书,心里还挺犹豫的,而当下的渡江工作都快结束了,随时能够渡江。

要是又提反对意见,那之前做的工作不就都白费啦?这时候再提意见,能行得通吗?

但粟裕最后还是决定遵从自己的内心,他觉得自己的想法虽说存在局部的局限性,可全局作战原本就得把局部情况考虑进去。

于是,粟裕扛着极大的压力,又一次“斗胆直陈”,给中央提了意见。

粟裕在电报里提议,华野的三个军队先别过江,先把兵力集中在中原地区,打上几个歼灭战。可以先攻打济南,引蒋介石的五军过来支援,然后一下子把它消灭掉。

而粟裕三次“斗胆直陈”,使得中央对这事愈发谨慎和重视起来,这一回,毛主席专门把粟裕和陈毅二人叫到中央来商量。

这一回,中央终于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大伙也都被粟裕那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想法打动了。

同时,毛主席要求粟裕担任华野的总司令和政治委员。

而粟裕心里很清楚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也明白毛主席对他的期望,所以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去打仗。

没过多久的豫东战役里,粟裕作战才能超强,灭了敌军九万多,打破了解放战争歼敌的纪录。接着开展的济南战役,同样取得了大胜。

这两场战争的胜利,让国民党反动派泄了气,给咱们的将士打了气、鼓了劲,还加快了解放战争胜利的步伐。

后来的局势走向,跟粟裕推测的一样,国民党势力迅速衰落。毛主席还高兴地表示,就因为这两场重大的胜利,原本预计要五年的解放战争,只用三年就结束了。

粟裕三次“斗胆直陈”的事迹,被载入了史册,供后人学习和敬仰。

【结语】

面对好多专家、领导人的战略,粟裕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问题,然后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就算后来两次都被拒绝了,他还是坚定地保持自己的想法,连着三次“大胆直说”,讲出自己的见解。结果表明,他的意见没错。

粟裕的这般精神,是咱们所有人都该学习的。

参考的文献:

[1]龚宇.《党史中的湖湘少年之粟裕 小镇青年的“觉醒年代”》[J].《十几岁》,2022(Z6):96-97.

[2]黄文恒.通过粟裕的三次“斗胆直陈”,探析战略达成的基本逻辑[J].销售与市场(营销版),2021(07):78-81.

[3]张瑞安.《“常胜将军”粟裕》[J].《文史春秋》,2021(04):21-26.

[4]吕宁青.《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三大决定性贡献》[J].《群众》,2007(08):13-14.

[5]温镜湖.《粟裕斗胆直陈改变中原战局》[J].《文史精华》,2001 年第 7 期:4 - 9.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此电报极其符合毛主席中原大决战的意图。

那么,问题来了,谁打中原?依靠刘邓或者许世友吗?陈士榘、谭震林吗?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毛主席的目标是中原决战就是在郑徐地区,刘邓则是跑冒了 -- 补充帖

为什么呢,就是不敢决战。

大概周总理的意图是刘邓不动,粟裕下江南,分散兵力到江南,然后刘邓还在中原打决战。

但是,刘邓并未表现出求战的意识,可以说拒绝了决战的要求。就是到了大别山之后,兵力本身也锐减了。

这个设想是不可靠的,毛主席也不可能这么傻,用不想打仗的部队打我军的战略决战。那不是疯了吗。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