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密码传奇(三):7、还有谁会记得她们的辛苦和功劳呢 -- 1001n

共:💬11 🌺2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密码传奇(三):7、还有谁会记得她们的辛苦和功劳呢

从上面提到的几个棚屋我们就能看出,所有棚屋都是以数字编号的。它们从一号开始,到十一号结束;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它们的具体职能吧:

一号棚屋(Hut 1,以下类推):建于1939年,也是第一个建起的棚屋;任务是翻译。

二号棚屋:(敌方密码机的)复原

三号棚屋:情报:陆军、空军ENIGMA已脱密电文的翻译和分析整理

四号棚屋:海军情报:海军ENIGMA已脱密电文的翻译和分析整理

五号棚屋:陆军情报

六号棚屋:陆军、空军ENIGMA电文的密码分析

七号棚屋:穿孔卡片机

八号棚屋:海军ENIGMA电文的密码分析

九号棚屋:财务和行政管理

十号棚屋:气象处

十一号棚屋:第一台BOMBE“炸弹”机房

可以看出,这些棚屋分工明确,基本覆盖了ENIGMA分析的方方面面。其中,三、四、六、八号棚屋又是棚屋们中较早得以曝光的——说是比较早,其实那也是战后二十多年以后的事儿了。。

大伙如果仔细看一下这三、四、六、八号这四个棚屋,就可以发现:海军占两个,陆军、空军混一起也占两个——问题跟着就出来了:如此分配,又是为什么呢?

这还真是有理由的——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这不落就不落在它强大的海权上。从很早起,海军就是英国的支柱了。也因此,它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陆军和空军,那跟海军根本就没法比。这是第一个原因。

英国的皇家空军,是一战晚期,具体说就是1918年愚人节的那天才成立的,自然也是英国最年轻的军种。跟我国空军的组建类似,它也主要脱胎于陆军;准确地说,它前身的主体就是英国陆军航空队(直译的话就是皇家飞行兵团,不过这名字听着怎么都有点儿电子游戏的味道)。而跟中国空军稍有不同的是:英国空军在主要脱胎于陆军的同时,还合并了海军的航空兵处。总之,陆军和空军渊源颇深,这是第二个原因。

英国当时也有总参谋部,以及空军司令部(相当于空军的参谋部)。但是,正是由于英国海军的历史悠久,也是经历大仗、恶仗无数的军种,总参谋部指挥起海军来,远远不如久经锻炼的海军司令部自己指挥来的职业和麻利。

也正因如此,英国的海军司令部,事实上指挥的可不光是海军,相当程度地还在全局上参与指挥着——那些总参谋部和空军司令部难以指挥的——战争。这个现象在别的国家可能有点莫名其妙,难道还有总参驾驭不了的海军?可在英国,还真是天经地义,谁让海军牛呢——这才是最重要的第三个原因。

在以上三个原因的共同作用下,以上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说是这么说,在同一个棚屋里,实际上陆军和空军的单位还是分开的——搞来搞去,辛克莱尔上将好不容易才把三军捆起来,一起揉进了政府密码学校,可结果呢?到了木头房子这一级,兄弟们还是分家了。。

当然了,该分的家还是要分的;不管怎么说,能糅合在一个庄园里,就已经很不错了……

在这十一个棚屋里,第三、四、六、八号棚屋的工作对英国军队的直接帮助最明显,成果披露得也很多;具体例子,我们后文再谈吧。顺便说一句:对这几个棚屋代号和分工对不上号的兄弟,其实1001n有个简单的办法,或许可以帮助记忆的:

Navy(海军)不是四个字母么?那么,四号棚屋就是海军的;至于分工,概括一下就是化繁为简:把一般英国人看不懂的,“繁难”的德语明文翻译成“简单”的英语,并归纳成情报。而德语明文又是从哪里来的?当然是从已经破译的德军电报上抄下来的——根据把简单翻倍就是繁难的1001n定理,翻倍——产生繁难的德文明文的,就是八号棚屋。这么倒着说比较头大,其实,八号棚屋的工作,就是负责破译海军ENIGMA密电。

四号是老大海军,那么陆军空军就是小一点儿的三号吧;同样的道理,三号棚屋把德文翻成英文并归纳整理;把三翻一倍,那么六号棚屋,就是破译德陆空军ENIGMA密电的单位了。。

总结之后,1001n深深地感到:以上这些,真该归入【《密码历史学》期中考试复习小窍门】系列啊。。

此外,前文提到:布莱奇利庄园曾经遭到一枚扔歪了的炸弹的“轰炸”,除了一个棚屋被爆炸的气浪平推出了两米,基本算是毫发无伤。而这个有幸中了头彩的棚屋,又是哪个呢?

不管是谁,反正总得有一个——四号棚屋,也就是那间海军的情报小屋,就这么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整个庄园最倒霉的棚屋。不过,好在没有伤人;从另一个角度讲,这棚屋有多轻,构造是多么简单,也就可以想见了……

棚屋来棚屋去,那都是没办法的办法;说到底,如此一大群国之精英聚在这里,哪能老让他们猫在棚屋里呢?于是“眼看他起高楼”,很快地,比棚屋条件强的多的办公楼,就在庄园里的绿地上见缝插针地盖起来了。新的办公场所都有了,那没二话,搬吧。

可搬完了以后,人们才发现:彼此之间,早就已经习惯以“某号棚屋”来称呼相应的机构了,一时还真改不过口来。怎么办呢?科技以人为本,还是让环境来适应人吧——“某号棚屋”,依旧是各个机构的代号,而且再也没改过;虽然,那些棚屋早已经不再使用了……

下面这张,就是布莱奇利庄园的功能示意图。可以看出,黑黢黢的长条形黑影相互连接,已经不是棚屋,而是拔地而起的新建筑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些新的办公地点,用的还是老名字——棚屋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传奇色彩很浓的“棚屋”,只是一些特定的人工作的场所;即便再盖一千间棚屋,ENIGMA情报也不会自动从屋子里长出来。只不过,当年人们在这些地方留下了太多的故事,对他们来说,确实也是难忘的吧。

除此以外,努力试图复原敌人密码机的二号棚屋,主管陆军情报的五号棚屋,负责穿孔卡片机的七号棚屋,制作炸弹破译机的十一号棚屋,甚至提供战区天气预报的十号棚屋,也直接为密码破译提供了相当大的帮助。其实,每个棚屋都是在为击破ENIGMA而服务,不过是著名和不著名而已。

这里也顺便多说一句:战时德国启用的密码机并不是只有ENIGMA一种,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赫赫有名的LORENZ。关于它,其实也有不少故事;不过在本章[ENIGMA的故事]里,就暂不介绍了。而庄园破译密码的故事,这里也就只说跟ENIGMA有关的一部分吧:)

四、翻译整理

经过破译,得到的明文还都得翻译一道,谁让德国、意大利、日本这三个法西斯国家都不说英语呢。翻译本身并没有太大难度;只是对于刚参加这个工作的新手来说,电文里的军事术语,要翻译准确倒不太容易。

但是,这些问题在布莱奇利庄园看来,那还能是问题么——不管怎么说,那也是各路生猛人才济济一堂的地方啊。庄园里聪明人可实在不少,能力也相当惊人;就拿语言能力这一项来说,本来就会多种语言的神仙就不提了;哪怕不会的,人家也能学啊。

比如,对于英国人乃至西方人来说,日语之难,无异天书。如果说,学习德语和意大利语,好歹还能找到点拉丁语系的感觉的话,那么让他们拿下日语,简直就是遭罪。

而且,这个拿下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能看懂日文而已;他们所做的,是要精确地翻译日军电报,这就要求不仅要熟练掌握军事术语,还得明白日语那变化多端的语法,并掌握字词在不同语境里所体现的不同涵义;而电报,本身又是一种简略文体,这跟正常的文本又有所不同——总之,难度还是相当大的。

可是,高手就是高手。比如,正常人在学校里需要五年左右才能掌握的日语课程,他们中的一些人,只用十分之一的时间,也就是六个月,就能学会。

写到这里不由得就很郁闷:我要有这个本事,半年一门半年一门地拿下种种外语,那该有多披靡啊。。

翻译完密电,就该进行整理了。

不过,“整理”二字说起来轻松,却是非常不好做,也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说它不好做,是因为绝不是什么人都能干这个差使的;说它非常重要,则是因为破译电文必须经过这道手续后,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系统性情报。下面,1001n将从文件意义上的整理侦察意义上的整理两方面,分开介绍一下这个“整理”的过程。

A、文件意义上的整理

随着布莱奇利庄园破译德军密电能力的日渐增强,越来越多的已破译电文,如雪片一般堆满了破译人员的房间。这可不是夸张,确实是相当的多——而具体数字,且容1001n卖个关子,在后面的节段再介绍吧。

如此之多的情报,在文件管理上,的确是个非常头痛的问题——好比说,今天先是破译了一份驻北非德国空军调防的电报,过会儿又破译了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空军大队的战果汇报,紧跟着又破译了德军驻比利时某集团军下发的命令。

这么三份电报虽然都归三号棚屋处理,但是涉及对象远隔千里,军种不一,级别不同,重要性、急迫性也有分别。如果只是简单编个流水号,按空军情报和陆军情报分开放在两个地方的话,到时候如果想搜索某个具体情况——比如驻北非德国空军的目前编制——的话,面对那一大堆都标着“空军”的情报,简直找都不知道该从哪里找……

肯定有兄弟说:这还不容易,编个索引就成了;回头搜索起来,又快又方便……

非常对——可是老兄啊,那时候,还没有Google这东西,输入个North Africa AF一回车就成了的;要搞个索引,就只有靠人工,一份份地去归纳总结出来。

这样一来,用的时候,只要通过卡片索引,查到记录着相关电文摘要的卡片,再顺藤摸瓜地找到原始电文,就可以进行综合分析了。方便是方便多了,可是为了获得这个“方便”,就必须付出“麻烦”的代价——将所有电文一份份归纳,记录。。

非常辛苦,非常琐碎,却又非常重要——就以三号棚屋为例吧。这个三号棚屋的空军科,负责情报分发和卡片整理。两拨全算上,也不过四五十号人;而负责情报分发的,又不管卡片整理——这样一来,还能有多少人具体从事卡片整理的工作呢?

在剩下的极为有限的工作人员中,女性占了一多半。如果详细描述一下她们的工作,就是:

接过破译电文 → 将电文内容摘要 → 在编号卡片上抄录摘要

做到摘要这一步的时候,还得特别留神:摘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摘要太长的话,后续的索引关键词的确定就比较麻烦;太短的话,又可能造成电文无法被正确搜索到,从而在将来使用的时候被遗漏。

之后是

确定摘要的关键词 → 寻找并匹配总索引中已有的关键词 → 在每个已匹配的关键词条目下,记录下该卡片的编号 → 将卡片按某种分类规则归档 → 接过破译电文……

就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不断地接手、摘录、提炼、归档;再接手、再摘录、再提炼、再归档……无数次地完全相同地重复,重复着这份简直看不到尽头的工作。。。

而且——人可以睡觉,战争期间的工作却是没法睡觉的,德军也从来没有夜里或凌晨不发电报的规定——这就是说,在整个战争期间,她们跟军人一样,也是24小时轮班上岗工作,随时要整理可能被破译出的电文……

而且——这份工作做好了,别人会觉得是你应该的;出一点点差错,或许就要忍受难以承受的责难——“这么简单的活儿,你都干不好?!”……

而且——这注定是一份默默无闻的工作,因为它和破译工作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在付出了这么多之后,除了1001n等少数人外,还有谁会记得她们的辛苦和功劳呢?举个最直接的例子就是:破译人员的名字,在史籍中可以查到不少;可是,又有谁听说过那些从事卡片整理的工作人员的姓名呢——哪怕仅仅是一位?

二战期间,布莱奇利庄园发生的一切,直到今天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但是,这个世界关注的焦点,永远是那些破译密码的科学天才,掌管情报机构的秘密官员,以及一国之尊的风云领袖;有意无意间,一个个凡人的默默奉献,就被人们给遗忘了。

多说无益,这里附上一张布莱奇利庄园当时的照片吧。是不是三号棚屋的工作人员,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就是要重复无数遍的工作——做摘要卡片,做卡片索引

其中有男人,但是各位也能清楚地看到,多数是女人

正如战场上默默死去的无名战士,用生命支撑着战役的辉煌胜利一般,这些在庄园里从事着“技术含量最低”的工种的人们,也是用他(她)们最无私的奉献,最终有力地托举起了盟军密码分析的巨大成就。在二战烽火已经烟消云散六十周年的今天,这些普通人,或许与功成名就的将军们一样,有理由被我们再一次地记起吧。

B、侦察意义上的整理

翻译之后,就得对这些译文进行整理分析了。这一步,堪称点石成金——截破的电报,往往是各说各事;要想从这些电文中找到系统性的情报,就必须进行整理。而就是这点石成金的一步,才是密码分析的最终目的;可惜,历来的文献对这个方面谈到的太少了。

不过,少归少,总还是有的。。。

关键词(Tags): #密码#破译#二战#布莱奇利#ENIGMA元宝推荐:ArKrXe,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