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淮阴候的救赎---评韩信的心路历程 -- 机会主义者

共:💬197 🌺23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六---离间(4.佐水)

龙且执意出战,正是韩信求之不得的美事。由于齐楚联军兵多粮足来势凶猛,韩信业不敢托大,急令追击田横等人的灌婴、曹参等部火速回大本营,收兵列阵于潍水西岸,以最强阵容等待来日的决战。

韩信的战略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彻底摧毁楚军的主力,消灭齐国最后的希望之所在,在严寒的冬季到来之前摧毁敌人斗志,从而结束齐地的战争。要实现这个目标,以韩信目前的实力和处境,还是有相当的困难的。首先,韩信所率领的军队是经过层层搜刮后剩下的赵地未征发之民,素质自然可想而知,虽然经过韩信几个月的调教,但自如齐以来未曾经过大仗恶战,在压力面前能否挺得过来尚不可知;其次,虽然韩信此时的兵力较井陉之战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面对强大的齐楚联军,还是显得较为单薄。楚军号称二十万,实际人数不祥,联系后来楚汉决战之际,楚军人数为十万左右,而之前的战斗除曹咎被刘邦打败之外,项羽主力并没有受到什么大的损失;梁地的彭越加刘贾等人所率之众不会超过八万,从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项羽此时的兵力大概在二十万左右,那么拨给龙且的兵力应当在十万左右,略当于项羽主力的一半,由此可见项羽对齐地局势的重视。而韩信军队的人数更不为后人所知,一般的看法是少于齐楚联军,联系整个战争的过程来看,这个推断是比较合理的。我个人认为韩信的兵力在五万到七万之间,其中包括灌婴的骑兵部队,人数不会超过五千人。骑兵的编制是一直以来困惑我的难题,秦楚之际的很多数字都是概数,实际情况如何已经很难考证了,只能从有限的材料中做一点推断:秦国在全盛时期骑兵过万,赵、楚与之略等。秦灭六国后,骑兵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兵马俑的方阵来推断,当时步兵方阵依然是主流,骑兵虽然已经有了独立的编队,但在数量和规模上依然较小。按《六韬.均兵》中的说法,骑兵的编制为“五骑一长,十骑一吏,百骑一率,二百骑一将”,步兵的编制为“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五千人为一曲,设一军侯,五曲为一部,设一校尉,若干部由一将军统领”这儿的“二五百主”职位大概于“百骑一率”均等,那么同等的职位,步兵将领手下兵力是骑兵将领的十倍,按10:1的比例来推断当时军队中的步兵和骑兵的人数对比,已经是相当大胆和夸张的了。楚汉战争中,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步兵的兵源尚且很难得到及时补充,更不用说技术性很强的骑兵了。汉军骑兵部队的成立,是源于彭城战役之后,刘邦率军退回荥阳,楚军的骑兵部队来袭,为了应对刘邦决定成立自己骑兵部队来与之抗衡,于是“汉王乃择军中可为骑将者,皆推故秦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习骑兵,今为校尉,可为骑将。”由此可以看出刘邦阵营中缺乏相应的懂技术的人材,只能把曾经在秦国骑兵部队中工作过的老战士捧了出来充当教官。可以说汉军的骑兵部队是在很仓卒的情势下成立的,很难想象凭空而起的汉营骑兵会有高标准的训练和强大的战斗力。但就是这样一支部队转战南北,打败了楚军诸将的骑兵,立下赫赫战功,我觉得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不是由于灌婴的骑兵有多强大,而是由于楚军的骑兵实在太弱小之故,通过简单的故秦骑兵教官的点拨,了解了一点骑兵编队和协同作战技巧的灌婴部骑兵,就可以势如破竹一泻千里,那么楚军在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就近乎白痴了。汉初连皇帝乘车都找不到同色的马匹,这至少说明当时的骑兵部队中战马的素质良莠不齐,纯粹是凑合而成的。骑兵说到底还是一种战术性的边缘兵种,以弓箭和短刃为武器,冲击力强攻击力弱,在当时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不可能受到重视和大规模的应用。汉军的优势在于协调性更强一些,凭此一点就足以笑傲楚汉战场了。灌婴的所向披靡,不代表其部队的战斗力和数量有多惊人,只能说明楚军骑兵的软弱和不成气候而已。话说回来,灌婴统领李必、骆甲两人,而两人为校尉,按骑兵的编制是各统领2500骑,那么推测灌婴部骑兵总数为5000骑应该是比较合理和恰当的。五、六万步兵加上五千骑兵,这就是韩信目前的全部底牌,这点兵力用来跟齐楚联军作长期抗衡倒也足够了,问题在于韩信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歼灭联军的主力部队,让对手没有二次反击的能力。这就要求不战则以,一战就必须倾全力,务必生擒或杀死对方阵营的指挥官,不让对手有机会逃回去继续龟缩对垒打消耗战,否则即使大胜,在战略上也无法得分,这对于韩信来说又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最后,留给韩信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战书已下,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所有细节都考虑周全,万一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导致战略目标的迷失,那么严寒的冬季、困难的补给加上随时可能反叛的齐地势力,会让韩信军队陷入及其困难的局面中去。

在充分了解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之后,韩信将关注的重点投向即将作为厮杀战场的潍水两岸。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阵地,一条河流作为缓冲地带将两军隔开,虽然给双方的防守增添了便利,但也让双方的进攻顾虑重重。隔河相望的两军动向在大平原的环境中,一举一动无不尽收对方的眼底,这就给部队的调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这样的局面实在不方便施展大兵团的穿插和包围战术,任何两翼包抄的企图都会收到猛烈的反击而失效。除非对峙中的一方主动后撤,将阵地的空间让出给对方,但一般这样做是要冒风险的,龙且也不是菜鸟,半渡而击这种套路不宜在这个场合使用;如果退的太多,让龙且渡河后从容列阵后决战,从参战的人数对比来看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长期对峙是不可避免的选择。但韩信毕竟是天才,如果地形不能达到自己预期,那么就创造一个有利于自己的地形。韩信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战争的基本原则,就是尽可能的集中优势兵力,分化瓦解敌方的集中兵力,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达到局部的优势并逐渐转化为胜势。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充分把握住战争中稍纵即逝的时机,在有利于己方的地形中歼灭敌人。古今中来的名将无不遵从这条兵家明典,以不同的方式促成条件的成熟和完备,并在最恰当地时候给予对手致命的一击。孙膑减灶诱敌,促使庞涓执拗地带领小部队进入自己预先设定好的阵地,完成了复仇的计划;白起选择性的示弱后退,让赵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陷入重围,这都是利用特殊的地形达到的局部优势,甚至在韩信对决赵代联军的时候,也是利用地形的特点巧妙布局让对手入匮的。在这些例子中,地形是死的,而名将无一例外都活用了地形,将敌人诱入对自己有利的地形中加以毁灭性的打击。但这一次对韩信来说,井陉口那种特殊的地形已经不存在了,如何创造一个有利的地形就成了横亘在韩信心中的最大难题。事实的经过如后人了解的那样,韩信创造性的解决了这个难题,也在军事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

韩信趁黑夜能见度低,派一部分士兵偷偷潜到河流的上游,用事先准备好的沙袋堵塞上游的流水。史书上说韩信做了大约一万个这样的口袋,这些沙袋在防洪的时候根本不够用,但在秋冬枯水期却已经足够了。经过一个晚上的蓄积,潍水的流量大大减少了,士兵趟水即可渡河。这种反常的情况有没有引起龙且的注意呢?我认为有的,龙且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手,和任何老兵一样,对于战场上的任何异常情况都有一种类似本能的敏感,一个优秀的将领会从中嗅出危险的味道,并做出合适的反应,而天才和优秀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从感知到作出反应的时间上。在龙且还没有能把水流的忽然减少跟韩信的策略挂上钩之前,韩信已经开始行动了。他指挥自己的军队懒洋洋的渡河,懒洋洋的布阵,懒洋洋的投入战斗,然后^^迅速的被击败了。忽如其来的胜利似乎加深了龙且最初的判断,韩信是个容易搞定的家伙,以前在燕赵的胜利只不过是运气而已,一旦遇上象自己这样的强敌,瞬间就被打回原型了。一旦这样的感觉变得强烈,对战场局势的敏感度就降低了,龙且在不知不觉中跟着韩信的指挥棒起舞,看到韩信率军奔回潍水,并向更远处逃窜,汉军似乎已经丧失了斗志,龙且贪功的心理让他作出了追击的命令,并亲自率领精兵抢先渡河,浅缓的水流麻痹了将士们的警惕心,只盯着眼前的战利品和荣耀,浑然忘记了保持队型的完整。待龙且和部分军队渡河后,韩信不知道用什么方法通知了等待在远处的“工程兵”,用最快的速度扒开了堵塞河水的沙袋,蓄势已久的河水如奔腾的巨龙一般汹涌而来,将部分尚在河道中的士兵卷走,;龙且率领的齐赵联军被瞬间汹涌的河水分割为两部无法呼应的独立部队,所有人都被这巨变惊呆了,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就好像一个凶恶的魔鬼被释放了出来似的。正当潍水以西的龙且军失魂落魄之际,真正的魔鬼已经回来了。韩信率军凶猛的攻击,灌婴的骑兵穿插隔绝了龙且和其他士兵的联系,毫不留情的砍下了龙且高傲的头颅,并对西岸的楚军大肆地屠杀。被阻隔在河东岸的齐楚联军目睹这残忍的一幕,斗志完全被摧垮了,于是一哄而散。齐王等人无法阻挡潮水般溃退的逃兵,不得已接受了失败的命运。貌似强大的齐楚联军顷刻间灰飞烟灭。韩信在解决了西岸的楚军后,迅速展开追击战,追上并俘虏了齐王广,灌婴追上了田光,并击败了田横的最后抵抗,田横走投无路投靠了彭越,曹参进兵破杀田既于胶东,灌婴破杀齐将田吸于千乘,齐地田氏的势力被基本扫清,韩信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潍水之战,在战术上体现了孙子兵法中“以水佐攻”的原则,最大限度了利用了流水这个自然条件,将强大的敌人在一定时间内分割在不同的空间,在局部造成以多打少的态势,并分而治之。事实上,一旦部分敌军被迅速消灭,会给战场上的其他敌军的心理上造成巨大的震荡,这种震荡不仅毁灭较弱的一方,而且会把较弱的一方卷走;集中优势兵力对敌人的重心加以攻击,事实证明效果要比攻其一部要更有效。潍水之战的结果就是最好的证明,后人在《百战奇略》中总结道,“凡与敌战,或岸边为阵,或水上泊舟,皆谓之水战。若近水为战,须去水稍远,一则诱敌使渡,一则示敌无疑。我欲必战,勿近水迎敌,恐其不得渡。我欲不战,则拒水阻之,使敌不能济。若敌率兵渡水来战,可于水边伺其半济而击之,则利。法曰:‘涉水半渡可击。’”在这其中,水只是一项道具,本身是缺乏变化的,韩信却让它起了变化,并利用这种变化改变了原有的地形条件,这种魔术师般的手段是以往的军事家从未采用过的,其间的时机拿捏,对部队进退的掌控自如,都不是我等凭空可以想象和把握的。总的来说,世人多半对井陉之战韩信的以寡敌众背水一战更津津乐道,我却认为潍水之战中韩信使用的战术和其体现的战术思想,对后世的战争更具指导和借鉴意义。

韩信的大胜让他的威望达到了顶峰,项羽对于龙且的惨败没有心里准备,眼看一半的军队被韩信歼灭殆尽,强悍的项羽知道局势已经对楚军很不利了,开始考虑尝试另一种手段。刘邦虽然对韩信降服齐地的消息很感欣慰,但紧张的局势让他无暇他顾,项羽带给他的正面战场的压力几乎到了能够承受的极限。刘邦整天眼巴巴的盼望着韩信能给他带来他想要的援军,可援军没有来,一则从齐地来的信息却几乎让刘邦气炸了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