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丙戌开篇:再说解放台湾 -- 漏斗子

共:💬215 🌺15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二、谁在支撑台独

甲篇

支持台独的外部势力,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反华军事集团,这一点很容易看清,对此不能报有任何幻想。台湾问题的实质,就是中美关系问题,其利益的焦点,就是中国解放台湾,太平洋就不再是美国的天下。一个伸向太平洋的中国,一个以中国领衔的东亚和中亚经济圈,再有一个足以与西方文明分庭抗礼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将最直接的威胁到作为西方文明代表的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进而还会使在世界舞台中心风光了数百年的西方文化回归到“地区化”。所以,我们解放台湾也不可能获得西方国家的支持,他们能够保持中立就上上大吉了。

在台湾内部呢?大陆这边在分析台湾各派力量时,喜欢跟着台湾舆论的分类,把以民进党为代表的“绿派”看作台独,把以国民党为代表的“泛蓝”看作统派。其实那个蓝绿分类只是在指示选票流向上,有点说明价值,在统与独问题上,这个分法只会误导,不足以分清在统独问题上的敌我。

民进党主张台独,是显性的,明人不做暗事,倒也显得光明磊落。就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把武力拒统的希望寄托于美国和日本,没有为自己的理念血战一番的男子汉勇气,有点被人瞧不起。民进党以及“绿派”的支持者中,大多数是生活在底层劳动大众,按台湾说法是“草根阶层”,是可以争取的力量,解放军真的打过去,没准第一个出来欢迎的就是他们。民进党的急独路线,在美国人看来,会拖美国下水,导致中美直接对抗,这不符合美国利益。所以美国人开始不喜欢民进党和陈水扁,民进党如果不改变政策,倒台只是时间问题,没有什么悬念。被外部势力玩弄于掌股之上的台湾人还以为政府真有他们选出的呢,玩偶自赏,看着岛民的这点视野,真是觉得可悲。

国民党呢,基于党章上的条条框框,目前还不敢明目张胆主张台独,再者大多数人自身“外省人”的身份,要是主张台独必然是失去多而获利少,这也是制肘。国民党也喊统一,但是他的所谓统一,过去是“三民主义”,现在又改调了,唱起了“自由民主”,还以台湾是“民选政府”标榜自己的功绩。拿这个“统一”中国,切不说没有现实可能性,再说你想把西方那一套政治体制搬到大陆,也没有这个资格,也不回顾一下,对于国民党的选择,大陆人民一九四九年就投了票,一脚把你踢了出去,现在又在台湾被踢下了台。一而再、再而三,也不好好反思,这个国民党是没指望了,只是一具政治僵尸而已。

所以从本质上说,国民党也是不赞成统一的。“一国两制”他们明确反对;连战去年来大陆搞的“国共合作”,只是为了重新上台拉选票,谈话中就没有“统一”的内容;那个新任主席马英九虽然嘴上反“台独”,骨子里是“不统不和”,这最符合美国人的利益。未来的国民党将会象蒋介石一样,充当美国利益的代言人,换取美国的支持作为政治筹码,既实现美国的以“不统不和”牵制中国目的,又达到对抗大陆使国民党继续统治台湾的一党之利。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民党仍然是阻碍统一的大敌,只是虚拟统一,实际台独,容易蒙蔽人。

乙篇

本来这一目,写到这儿就要结束了,这几天网上冒出龙应台在台湾《中国时报》上发表的一封“泼妇骂街”式的文章,内容是就《中国青年报》“冰点”被封一事给胡锦涛的公开信。陡然觉得这个个案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事件,有助于认清这些隐性台独的危害,遂成乙篇。

在跟随国民党去台湾的大多数国民党后代们,或者还有少数台湾本土知识分子,在文化上还多多少少有点中国“情节”,因此在文化理念上不认同台独。但是他们在思想上是被“洗”了脑的一族,把自由民主、人权等西方文化价值当作“普世真理”,这就注定他们骨子里“反共”,他们把共产党的中国等同于大陆的中国,对这样的中国是决不会认同的,在政治上对抗大陆这一点上,他们是“台独”的同路人。这个信仰,决定了他们对于台湾,有“宁予洋人、不予‘土共’”的立场。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民党作为统一的敌人面目会日益显现出来。

台湾没有他们文化的根,共产党统治下的大陆又不容他们“信仰”落脚,“漂”的一族必然趋向就是“有奶便是娘”。现在他们中有不少人,通过与大陆文化交流或者引进的“台资”进入大陆,广结“人脉”,与大陆所谓“自由派”勾结甚至提供资金,主动充当美国“和平演变”的别动队。龙应台的这封信,就是这些人图谋被当头棒喝之后,绝望中的歇斯底里。对这些人在大陆的“和平演变”活动决不能手软,从政治、经济、宣传甚至运用法律手段击碎他们的梦想。

简短结论:大陆统一台湾最大的障碍仍然是国民党,而不是民进党。作为战术手段,利用一下国民党,“合作”制止当前民进党的“急独”,使我们能够掌握统一台湾的时间表和主动权,不失为良策。但是如要把国民党作为统一台湾的依靠力量,我们将会丧失统一台湾一切手段,铸成历史性错误。

(待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