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探讨一下“李广难封”的真正原因 -- 机会主义者
平心而论,李广在民间的名气要远大于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其射虎的故事早就传的神乎其神了,王勃的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更是成为失意者的口头禅。其实如果抛开感情因素,纵观李广的一生,其不能封侯的缘由多半还得归咎于其自身。
汉初的封侯原则基本上遵循了刘邦的规定“有功者上致之王,次为列侯,下乃食邑”,相对而言,有军功者得封的机会更大,象卫青那样的屡次立功者,甚至连襁褓里的幼子也被封侯挂印,风光无限。象李广这样一生与匈奴七十余次交手,但最终却一无所获的真是少之又少了。
李广据说是先秦大将李信的子孙,家族有善骑射的传统。他成年后初次与匈奴交手要追溯到汉孝文帝十四年时,那次李广充分表现了自己的长处,“用善射,杀首虏多,为郎,骑常侍”,后来常常跟着文帝打猎,常常能杀个猛兽什么的,文帝虽然叹息:“惜广不逢时,令当高祖世,万户侯岂足道哉!”,不过说归说,整个文景时代,李广确实没有多大的表现机会,只有平定七国之乱时小试了一下身手,后来担当上谷太守时和匈奴发生过几次小规模冲突,由于汉初对匈奴一直采取怀柔的政策,军事上以守势为主,大规模战争几乎没有,武将生于这个时代或许是一种悲哀吧。到了武帝时代,武将的春天终于来临了,汉朝逐渐恢复了强悍的本色,频频对匈奴采取攻势,名将层出不穷,尽展风流,可以说,李广有很多表现的机会,可惜都没有把握住,最终被逼自尽,确实比较可惜;但是李广的优点和缺点同样十分突出,作为统领大军的将领,可以说李广有许多致命的缺陷。
首先就是自负,李广的自负是有资本的,其骑术和箭术在那个时代独步天下,几次与匈奴的交战为他树立了孤胆英雄的形象,也让他对他的骑射愈加自恋,而忽略了作为将领的其他方面的素养。早在汉景帝时期,典属国公孙昆邪就曾经向景帝这样描述过李广“李广材气,天下亡双,自负其能”,这样突兀的性格,为他在仕途上增添了不少麻烦。
李广对自己的能力自信满满,他人的吹捧也不禁让李广飘飘然,放松了对自身和部属的管肃,可以说李广的军队,军纪在当时是比较差的,李广和军士打成一片,军士自行其便,安营时不安置防护物,没有警戒,经常出去打猎半夜不归,其行为几乎没有正规军的影子,倒有点匈奴化了,但是汉军能胜过匈奴,除了装备已经全面赶上和超过匈奴的水平,还有就是战术素养远远胜于匈奴,李广将自身的机动性发挥到极致的同时,防护能力也到了弱不禁风的地步,当时与李广同时屯边的程不识对李广的评价一针见血“李将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而其士亦佚乐,为之死。我军虽烦忧,虏亦不得犯我。”诚然,严明苛刻的军纪确实让士兵不爽,但战争是容不得半点松懈的,军纪松弛容易给敌人以可乘之机,付出的就是生命的代价。所以说未料生,先料死,一个名将应该要将自己的内务做的滴水不漏,再去考虑如何克敌攻坚。李广这方面是很不合格的,所以历次出征,除了失道误期那次,几乎都是同样的模式:与匈奴的大军遭遇战,发挥善射的特点,给敌人大量杀伤的同时自己也损失惨重,好不容易回来后都是功过相抵甚至功不抵过。同样的情节一再上演,不能不感叹李广实在不注意吸取教训,这样的将军实在称不上名将啊。
李广的另一个毛病就是睚眦必报,为了私愤不顾大局,这就太不应该了。李广曾经很疑惑,与他同时代的名将包括他兄弟李蔡几乎都封侯挂印,但惟独他两手空空,于是就此事询问他人,别人问他一生中有没有做过后悔的事情,他说:“我在担任陇西守备的期间,羌人造反,我骗诱其中八百人投降,但招降后就把他们都杀了,此生这件事最后悔。”作为一个将领,不能做到言而有信,居然对降卒下手,实在称不上光明磊落的好汉,这是李广一生的污点,对他的名声也有很大的影响。象他这样做事随心所欲,没有原则的乱杀无辜,在当时是比较另类的,这点也是武帝和其他将领排斥他的原因之一吧。更可悲的是,李广虽然这样说,但实际上一点没有反省。这个故事大家都熟悉,李广曾经半夜去打猎,回来时喝的醉醺醺的,霸陵尉给拦住了,黑灯瞎火的也没认出李广,大声呵斥李广,不准他进城,李广的随从说这个是李将军啊,霸陵尉说就是将军也不能半夜随便进出的啊。说死了也不让进,李广没办法,到城外住了一宿。如果故事到这完了也就罢了,霸陵尉维护军纪,有理有节,错误完全是李广一方的。可李广可恨上了,后来被调任右北平太守的时候,指名道姓要那个霸陵尉随行,一到了营地就把他给宰了,然后装模做样的给武帝写了个请罪书,汉武帝恼火的要死,但边关战事紧急,当时也不好处置李广,就写了个回复给李广,一方面对他的过失提出严正的批评,另一方面也有让他将功补过的意思。全文是这样的{上报曰:“将军者,国之爪牙也。《司马法》曰:‘登车不式,遭丧不服,振旅抚师,以征不服,率三军之心,同战士之力,故怒形则千里竦,威振则万物状;是以名声暴于夷貉,威棱DE75乎邻国。’夫报忿除害,捐残去杀,朕之所图于将军也;若乃免冠徒跣,稽颡请罪,岂朕之指哉!将军其率师东辕,弥节白檀,以临右北平盛秋。” }这件事可能是李广事业的转折点,至此他彻底丧失了武帝对他的信任,以后的历次对匈奴的作战,武帝都特地关照大将军卫青,不要让李广独当一面,可以说这个事件,彻底断送了李广的封侯愿望,以后的事也不能怪卫青给李广穿小鞋,人家也是奉命行事,李广失期有偶然的因素,但即使这次没有过错,迟早也会因为别的原因获罪的。
相较而言,卫青在一系列事情上的处理手段可比李广高明的多了,看看人家卫青是怎么对待下属的“苏建尽亡其军,独以身得亡去,自归青。青问其罪正闳、长史安、议郎周霸等:“建当云何?”霸曰:“自大将军出,未尝斩裨将,今建弃军,可斩,以明将军之威。”闳、安曰:“不然。兵法‘小敌之坚,大敌之禽也。’今建以数千当单于数万,力战一日余,士皆不敢有二心。自归而斩之,是示后无反意也。不当斩。”青曰:“青幸得以肺附待罪行间,不患无威,而霸说我以明威,甚失臣意。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专诛于境外,其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以风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官吏皆曰“善”。遂囚建行在所。”既听取了部下将领的意见,也给了皇帝的面子,不愠不火,上下都满意,俗话说“上下同欲者胜”,李广虽然和士兵关系很铁,但他的独断作风很难容于其他同僚和皇帝,别的不说,等到战争中有麻烦的时候,就没有指望得到其他将领的救援了。李广一次次被优势的敌人所围,但都没有援军救援(或者失期),难道都是偶然么?
就是和张飞相比,李广也要自愧不如,张飞对严颜那段众所周知,连张飞这样的粗人都能忍住一时之气,李广却随意泄私愤,两相对比,李广确实愧对名将的荣誉啊。
其他的也不说了,李广不能封侯,还得从自身找找原因。我感觉如果李广没有那么大名声的话,可以做个先锋什么的,起到诱敌深入的作用,因为李广的韧性还是超强的,一次次被优势敌人包围都能突围而去,也是有点料的。可惜李广名头太响,起不到示弱的作用,而长途奔袭本来应该是李广的强项(李广军队的机动性肯定不错),但松弛的军纪让他无法在孤军深入的同时有效的保全自己。所以李广比较适合做的还是镇守边关,吓阻匈奴的小规模骚扰,这方面李广做的还是不错的,而且李广善待士卒,疏财好施,爱民如子,也是李广深得民心的原因,可惜封侯看重的是军功,不是施政,李广不能封侯,虽然于情而言比较难接受,但于理而言,并无失当。对于一个优点和缺点同样突出的特殊人物,要用的好还是有不少难度的,而后期的卫青霍去病太显赫,李广顿时成了个可有可无的人物, 被边缘化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不进则退,李广的那点东西在当时来看,不适应大规模突击战的需要,只能在小规模的遭遇战中逞能,或许这才是李广的悲剧之源。
司马迁对李广的失意没有深究其因,却怪罪到刀笔吏头上,或许司马迁也是借题发挥,其对李广的赞誉为李广在后世的心目中加了不少同情分,这也可以算做给李广的一点补偿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探讨一下“李广难封”的真正原因
汉武帝为什么能制服匈奴?从‘武器装备’上讲与马种的改良 2 司马水镜 字444 2003-09-18 21:22:37
🤔发明个马镫真这么难吗,有点不明白 scorpioking 字141 2003-09-19 02:15:02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马镫最初的构想可能是如老弟所说的用皮绳大成套,但是这样使用很不方便, 司马水镜 字160 2003-09-19 02:40:44
虽然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有些过头,但是没有主观意愿 秦砖汉瓦 字68 2003-09-18 21:28:09
来晚了,还是顶 土豆王老五 字0 2003-09-18 20:59:33
好文!有时成名太早也不是件好事 司马水镜 字0 2003-09-18 18:3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