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汉文化扫盲(6):湖水是你的眼神 -- 语迟

共:💬54 🌺7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八】《西游记》

  (八) 《西游记》

  禅宗修行与这个世界上其他许多种学习一样,需要由浅入深,需要一个过程来积累。譬如学自然科学的,要从1+1开始,学十几年,才能到达某种程度。此时,这个时候天赋或者别的什么冥冥之中的力量就要起作用了,譬如运气命运什么的。同等的教育经历,同样的知识层次,付出了同样多的努力,有些人就停滞于此,再也无法拔高,而其中个别的某些人就能出人意料的,达到一个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譬如乒乓球职业运动员何其多也,可是世界冠军不过就那么几个。这个规律适用于任何行业与专业。修习禅宗也是一样的。从开始学习,开始实践的积累,一直到最后一扇门前,高下立现,大部分人都被这最后一道门挡住了。神秀上座就是其中之一。

  有观点会认为哲学领域包括艺术领域还不是很一样,这些领域有“生而知之者”,只要天赋好,不怎么费力就能到达相当的高度。譬如不识字的六祖顿悟,譬如这种情况。这个认识是不对的。即便是六祖,从24岁开悟一直到36岁登坛讲法,这12年的经历也几乎是苦行,吃了很多的苦。前面有一节说了,开悟只是一个开始。

  当年六祖说出“本来无一物”的偈子,这个时候可以说六祖还没有开悟。而是此后五祖半夜里召见六祖,给六祖讲解《金刚经》,六祖此时才顿悟。从此六祖漂泊江湖12年,36岁时才真正证得大道。这12年都在干什么呢?学习。虽然开悟了,不用老师先生带着了,但是学习还是必须的,这个过程无法省略。

  所以说呐,不吃苦是不行的,不吃苦人就难有成就。不管什么事情都是如此,哪怕想发财,也得吃苦。买彩票那不行。社会上有些人轻而易举发财成名,没吃什么苦就有钱了,成名了,诗云

  

  一团茅草乱蓬蓬

  蓦地烧天蓦地空

  争似满炉煨榾柮(读骨堕,指老树疙瘩)

  慢腾腾地暖烘烘

  轻易地获得什么并不踏实,不知道是福还是祸,大部分可能是祸。“可疑之(名)利不可收,得之易时失之易”。可疑就是不踏实,心里要掂量一下,自己配不配拿这个名利?吃的苦够不够换得这些享受?另外,吃苦并不一定有成就,但是有成就的必然吃过苦。这个逻辑需要搞清楚。现在不少学生刚出校门就可以拿高薪,高消费,可怕呀同志们,没什么好处。等花钱花得心浮躁得无法收拾的时候,则悔之晚矣。20郎当岁,学生蛋,生瓜蛋子,没有阅历,什么都不懂,给他的钱越多就越害他。

  所以前面第二节为什么说开悟有层次等级之分。吃苦前开悟了,这个境界还不是很高,与佛的境界还有距离,这就还需要吃苦。不是没吃苦但是不多,那开悟以后就需要继续吃苦。象佛陀那样苦吃够了,濒临死地,而后睹明星而悟道,一下子就成佛了。开悟的层次等级就是从这里分出来的。

  吃苦是什么?吃苦就是学习。学习又是什么?《说文解字》云,觉悟也。

  

  禅宗也面向大众,谁都可以参禅,但是有个前提,必须有老师带着,而且是真懂的老师,找个假把势来教就麻烦了。自己如果盲修瞎练,打坐坐得吐血,参禅参得精神分裂,没人能救你。我不主张平常人打什么坐,平白地去冒险。想打坐就要有人指点。自己的话还是省省吧。

  如果天赋一般的人来修习禅宗,就需要慢慢的来,从1+1开始,一步一步地上台阶。

  禅宗盛行以后,历代写了不少禅宗教材及教程的东西。譬如有一首长诗把参禅的过程分为十个步骤,第一个境界是什么情况,第二个境界是什么情况等等,我没参过禅,也看不懂。历代这些教材及教程中,最有名的就是《西游记》。

  师徒四人还有白龙马分别代表五个哲学概念:

  唐僧——自性

  悟空——心

  八戒——欲望

  沙僧——情绪

  白龙马——意识(简单点说就是逻辑能力、思辩能力、反省能力、自我批评的能力)

  从一个心猿意马的普通人一步一步修成正果,《西游记》写的就是这个内心修为的过程与方法。唐僧被妖怪捉去了,这就是自性迷失了。然后悟空怎样打斗一番(方法)——觉悟自性,继续前进。佛经云,自性迷是众生,自性觉(悟)是佛。自性一次一次迷失,又一次一次觉悟,历经漫长坎坷八十一难,最终成就不退位。所谓“不退”就是不会再犯错误了,自性不会再迷失了,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唐僧证果后就不再糊涂了嘛。这就是孔子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西游记》的隐寓还是比较明显的。譬如悟空大闹天宫,天上地下海底没有他不去的,这就是凡夫心的状态,一般人的心思都这样,飘忽不定。因为如此天马行空才被压在五行(客观规律)山下,才不自由,这种心的自由其实是不自由。譬如阿傩(读挪)、迦叶第一次只把无字经给了唐三藏一行,宝阁上的燃灯古佛知道了,却自笑云:“东土众僧愚迷,不识无字之经,...”,这明白指的就是禅宗了。其他明显的地方还有不少,可以仔细找找看。

  

  

  本来这一节我准备写净土宗的,南无阿弥陀佛,想从《西游记》里引出来。因为《西游记》我看不懂,所以一直也没怎么看,只隐约记得好象是唐三藏一行最后折腾了半天,只带了“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回到我中土大唐。我翻书想落实一下,一翻不要紧,找不着了。把《西游记》后几回看了又看,就是没找到“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这一晚上几乎是瞎耽误工夫。我想了想,可能是别的书上这么说过,我看过,错记成是《西游记》说的。可能是《后西游记》(名字也可能不对)里说过。

  《红楼梦》出来以后,续书有几十种,没有一种写得可以的,而《西游记》的续书有的就很值得看看。我读的《后西游记》就属于此类,就是唐半偈猪一戒内个。很可能就是这个书里说唐僧一行最后折腾了半天,只带了“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回来。我手头没这个书,也有些晚了,网上我也懒得找了,就这样吧。

  大概说一下,从禅宗角度来看,净土宗的“南无阿弥陀佛”是一种“以毒攻毒”的办法。心思不是乱么,没办法控制么,很难,一时半会也明不了心见不了性,那就把心思集中在“南无阿弥陀佛”或者“阿弥陀佛”这么简单的几个字上,以“阿弥陀佛”去压制其他的胡思乱想,“念念念佛,净念相续”,每个念头都在念佛,每个念头都是“阿弥陀佛”,如此连续不断,这是成佛悟道的捷径。用这个办法来专心,来得道。那么念别的四个字不行吗?譬如“哼哼哈嘿”?从佛陀讲述《阿弥陀经》,25个世纪以来,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念佛,念这四个字,现在信净土的这么多,全世界也还有很多人正在念佛,这个贴不是说宇宙自然是一体的么,是一个,那么这么多人都在念佛,应该有些影响的,就是说心中念“阿弥陀佛”这四个字与念其他四个什么字会有些不同。有些看不见的因素不是我能揣测的。

  所以净土宗与儒家教育本质上一样,都是来教育我们要专心和怎样专心的。相比前几节说的儒家禅宗等学习方法,净土宗的办法是最容易使用的。这并不是说这个办法浅,深着呢。我现在想起来了就念念佛,主要是默念,年轻轻的,我还得考虑影响。不过实在是忙,想起来的时候并不多。这就是《老子》说的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下士闻道不笑就不是“道”的表现,就是说下士听了肯定要笑,要嘲笑)

  我顶多算个中士,想起来就念念,一忙一玩心一散,就忘了,“若存若亡”。白居易诗云

  行也阿弥陀

  坐也阿弥陀

  吃饭和睡觉

  还是阿弥陀

  白居易这样的就是“上士”,勤而行之。

  

  这个贴总算是快写完了。还有个结语。待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