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闲聊世界经济 -- MRandson

共:💬309 🌺54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恩,说点个人看法

关于你提的第一个问题,确实很有代表性。

全国房价最贵的地方,不是北京、上海,而是浙江温州。这个的解释,在下认为应该按照投融资渠道不畅,导致民间资本不能顺利进入二产制造业,而投入房地产造成的。闲聊之十二里面对这个有解释。

关于税收不足以满足财政收入,也确实是一个问题。在下在东北某城市(这个城市不是很大,但是城市的发达程度可以说是东北第一)的时候,曾经和一个派出所所长聊天。这个所长就讲过,财政每年按一个民警三万元经费拨款。全所十几个民警,大概几十万。一个民警一个月两千块工资以外,基本没什么活钱。但是有些经费是必须的。比如,夏天发一些防暑降温的东西,秋天发一些苹果,春节发一些奖金(这是大头),派出所的修缮,唯一一辆警车的汽油和维修,晚上蹲点的加班费,伤亡干警的慰问,这些都是没有来源的。所以,必须和管片内的企业搞好关系,拉一些赞助。那个城市是东北最发达的城市,尚且如此,其他城市可想而知。反过来讲,我们经常听说某些地方公检法,甚至政府,给某些无法无天的企业充当保护伞的原因,也在于此——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短。

在原有体制下,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许多地方是恶性竞争。上级领导来视察,看的是市容,看的是新上马的项目,听的是报告,是数字,接触的群众都是笑脸(能见到省领导、国家领导,三生有幸啊,个别想上访的也被拦在外面),有几个真正有时间仔细翻开细帐,看看财政收入结构,详细分析经济走势的来龙去脉和潜在的问题?上级领导来了,看到城市一年一个样子,当然高兴;看到一个城市破破烂烂,脸就阴下来了。报告会上,书记市长就准备挨数落吧,更不要提组织部门考察了。

这种加快建设是没有上限的,财政对收费的口子也是没有上限的。以基础设施为例,北京是中国地铁在建规模最大的地方,但是与伦敦相比,只能算刚刚起步。伦敦的地铁是有一百来年的历史了,北京才多久?其他的基础设施就更不用说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之快,世界感到惊讶。反过来,另一方面,也说明投入之高。如果打个比方的话,中国现在正是飞机起飞,汽车起步,需要加大油门的时候。

此外,兄弟地区之间的激烈竞争,也加剧了增加财政开支的压力:北京上轻轨了,天津上不上?大连搞交通改造了,沈阳搞不搞?再比如,上海的公务员推行三五八十了,北京的公务员就坐不住了;浙江首先免除农业税了,苏南的农民就有想法了。

至于你提到的,富裕地区房价高。现在还有一种经济现象,房地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拉动部分富裕地区的经济。如果单纯从商品物资流动上讲,这些是入超的。比如,北京就很典型。长期输入外地商品,回馈外地什么呢?房子。从浙江输入价值100万的日用百货,反馈浙江某富翁一套北京的住房,就收支平衡了。同样的回馈,在沈阳,可能就需要同样面积两套甚至更多的住房。换句话说,出让一套房子,就可以换取价值100万的商品,这个地区经济能不发达吗?房地产价格高对拉动本地经济,很有效。可以说,不是富裕的地区房价高,而是房价高的地区一般富裕:只要有办法让房价高起来,别跌下去。当然从全国大范围来看,这种发展方式,是兄弟睨墙的,不利于全国宏观经济的。

至于地方政府领导人对未来的考量,可以讲,多数是短视的。“我死以后,那怕洪水滔天。”何况现在任期也就四五年,只要在我的任期以内,一片欣欣向荣就可以了。以后会怎么样,自有后来人。其实这也是任何民主政治都存在的问题。

说点题外的,中国的地方领导人,多数是不懂经济的。一方面,外行领导内行是现代管理下基本原则,一个领导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另一方面,现在的地方领导人多数出生在50、60年代,他们的知识结构决定他们不可能对经济了解太多;此外,中国的官僚体制之中,技术官僚发展空间有限。有些虽然是技术官僚,但是所学的专业与经济完全没有关系,对经济的理解完全靠专家的意见和上级领导的意思。

而中国的经济专家,许多人已经变质了。温总理主持国务院之后,裁汰了一大批高收入的专家。原因很简单:年收入百万以上的专家,必然代表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不能再公正地提出科学合理的经济建议了。这样的专家,在下也见过很多,完全是某些利益集团的附庸。他们提出的经济建议,有多少值得参考的价值,很值得商榷。

现在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巨大的内耗。前面提到了兄弟地区之间的竞争,个人感觉,兄弟地区之间往往是竞争的恶性搏弈。而且,越是富裕的地区之间,竞争越激烈。因为,贫穷的地区只要纵比有点起色,就可以向上级交代了;富裕的地区,必须争当一、二、三。地区之间与邻为壑,甚至损人利己。有的省份,为了争取全国GDP总量第一,不惜拔苗助长,甚至做假帐——反正我升到中央了,进政治局了,谁敢查我的过去?

改变现状,首先要从思想上改变。新一任政府,提出科学发展观,要从粗放向集约转化,不再把速度作为唯一考量因素,要建设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是一大进步。个人感觉这是对前一任政府的发展观的修正。是进步,也必须的。但是,如何在转变思想观念,保证经济质量的同时,又保证经济发展的速度是个问题。另一方面,也需要制度上完善。比如提高官员的经济素质,改变考核官员的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经济上的调控能力等等。

个人认为,改变现状,说起来很简单,操作起来很难:观念转变简单,规则制订难;规则制订简单,培养人才难;培养人才简单,培育经济基础难。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