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偏师血战宾河岸,灌军水淹仁安羌(上) -- 逸云三洲
主贴字数限制,无法原处接上,只好跟贴了:
给英缅印胖墩儿减一减肥了,接着谈打了多少日本鬼子的问题。这个问题上的水情其实最大也最不应该,便是王楚英先生的文章也说的很明白了:“日军二一四联队控制着501高地和仁安羌以北地区,成为一一三团进攻仁安羌的主要敌手”。不知很多大段引用王文的人,为何还会放大到整两个联队甚至一个师团?日军第33师团是在缅甸战役第一阶段即参战的部队,当时只有214、215两个步兵联队,其山炮联队缺两个大队,其工兵联队则只有一个中队;由33师团步兵团长荒木少将率领的213联队附两个山炮大队,因退出在中国战场的战斗晚了,加上运输问题,只到三月底才到仰光。英联军开始破坏油田后,日军以33师团214联队为基干编成的作间部队,在联队长作间乔宜大佐指挥下,切入仁安羌东北部地区,其主力占领屯冈,并以1个大队推进至宾河北岸,截断英缅军退路及随后与孙立人部激战的,就是这个作间了。
按王楚英先生的叙述,新38师参战部队分别在17日于肯耶接战二一四联队第三大队一部、18日在宾河两岸阵地攻击二一四联队第三大队及附属部队、19日全线渡河与二一四联队一、二、三大队及配属部队作战。网上比较笃实的文章就是按此口径,认为“这场解围战基本是国军1个团对抗日军1个联队”,这种都是好同志,不虚言乱讲的。不过个人以为这也不是没缺点,首先19日增援河北岸阵地的二一四联队第一大队不是全部出动,以日本人的说法是派去一个中队,其次对抗中国军左翼攻击的也不是二一四联队第二大队全部,其实这都是好理解的了,按日军自己的说法,二一四联队当时是“受到敌人的南北夹击”,向两个方向作战,不可能全联队与中国军队对抗的。其实王楚英先生的文章里,也包含这种信息,在军事会议上,113团团长刘放吾主张“乘敌全力抢救油田设备和分兵围困英军而造成守卫空隙之机,集中全力一举夺501和510两个高地”。根据日军的文件,当时日军第33师团的主要作战任务就是夺取油田,事后也一直因未能抢救下油田设施,认为未达成主要战役目的。因为这个原因,作间部队穿插到位后,一是堵击英军,二是扑灭油田大火。至于以第215联队为基干组成的原田部队,由米昌耶乘船急驰仁安羌后,更以主要精力投入灭火,只以一部由西南方面压迫英缅一师。
所以概括起来,中国军队当时参战的是113团全团共1122人,加上新38师师工兵连、搜索连、战炮连和谍报队,并附英装甲七旅所属皇家坦克二营C连十辆轻型坦克和炮兵一队四门25磅炮(相当于105mm口径?),另外英装甲七旅卫生队和新38师直属队等非战斗部队参加了战斗后援。对手是日军作间部队,基干是214联队,并加强了炮、工、装甲兵各一部,其中直接与孙立人攻击部队交手的,不会超过两个步兵大队,加上附属的若干炮兵和装甲兵。不要小看了,以加强团级部队攻击并击败一至两个加强营之间规模的日军,已足以证明孙立人部是一支精兵,指挥得当、将士用命。
孙部有没有跟原田部队交手?是可能的,王楚英先生提到一营攻入仁安羌后缴获到汽船三艘,这很可能就是配属原田部队的独立工兵二十六联队(军直属部队)一部的装备,根据有关资料,这是一支水上工兵部队。而且既然进入仁安羌,是可能和215联队的下属部队发生战斗的,只是如上所提,各方面资料都证实原田部队的主力在救火,与113团接战的部队应该很有限了;另一个问题,在于攻击时间,这是有争议的,如确实和215联队一部发生过接触,应该在20日,这放到下一点里讲吧。先讲一下所谓一千二百具日军尸体吧,首先大家还是应谅解的,战斗部队自报战果偏大,实在是全世界各国军队都不可避免的事,抗战中中国各部队中都很普遍,我所要提的,是王楚英先生文章里本来并没有说中国军队打死一千二百日军,而是说部队上报在整个战区统计出一千二百具日军尸体,大家都明白,同一个战区里,英缅军也打了四五天了,点死人头当然不好分彼此,且是上报数字,这是王先生这样内行人的支吾之道,懂行的,笑一笑,也就模糊过去了,在我个人看,很好理解的事,但拿来过于当真,象现在很多文章里那样,就不好。毕竟日军所有部队在缅甸战役全程的死亡总数摆在那里,夯不郎当一蹋刮子,连伤重死亡和其他死亡全在内,2431人而已。若硬说33师团所属部队在这场战斗里就死1200人,象画龙点睛一般在那里突出重点,就不太好轧账了。
好了,再来结合时间问题,谈一谈战斗地域。17、18日的战斗没问题;19日就不同,中英有争议,中国方面指按计划清晨就发动攻击了,英方则指没有,等到下午才来,所以英缅一师师长只能下令大部部队绕开大路,在沙地上夺路突围,导致装备的毁灭性损失。这里要解释一下,所谓日军的阻击,并不是一堵墙在那里了,其实就是截断交通要道,野地可是随便走啊,人扛上枪是走得出去的,但英缅军是靠轮子、履带吃饭的,它的那点战斗力也全在那里,所以一定要夺路走,冲不过去就算被圈起来了;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下令走野地的,这是与机械化程度很低的中国军队不同的;志愿军二次战役中阻击美二师也是类似,美二师很大部分是走野地出去,其上峰就评价其全师没有战斗力了,这里一样,所谓英缅一师的突围目标,就是带装备夺路出去,或中国军队打开通道把它接出去,最后大部走野地出去,其军长就说完了,这个部队后面靠不上了。
关于是上午还是下午,中英双方各执一词,会不会中国军队确实在一早就发动,但一时不能打开通道,英缅一师顶不住了,于是另选方向,事后坚持中国军队没有按时进攻以推卸责任尼,这完全是可能的,毕竟这支部队的突围结局很坏,该师长以后一直没有再指挥过战斗部队了。不过我另外看过英王约克郡轻步兵二营的战斗回顾,这个营19日一早被派去接应中国军队,可担负同一任务的另一个营只有六个人到达出战位置,接应作战被取消,师部率大队另选道路突围,但约克二营一直在大路占领阵地,作为大队的侧翼掩护,它的记载也是指下午中国军队攻来,约克二营一部赶去接应,结果被中日两军夹起来打了一顿,着实有点搞笑了,由于这样的下级军官不象师部高官,本来无须推责任,而且行文中也没有对中国军的不良言词,所以这里对时间的记录,似乎又有些参考意义了。
除了上面这个主要的不同点,还有就是地域了,19日中国军队的作战地域,应该是仁安羌以北地区,所占领的村落应是屯冈,解救英军战俘及平民,也就是在这里。孙立人部有没有攻入仁安羌呢?有的,应该是20日,英军坦克配合作战,但并没有占领整个村镇。这里很奇怪,英国人谈的很多的20日战斗,与日军记载也吻合,但中文资料上就讲得少,甚至根本不提,不知何故了。综合看,孙立人所部19日占领屯冈及周围阵地,打开了通道,使一部分英缅军能够从公路撤出来,20日并一度攻入仁安羌。有关中国军队在19日占领仁安羌的说法,应当是误传,至于说占领全油田云云,当然是不值得回应了。
孙立人将军率新三十八师弛援仁安羌地区被围的英缅军,打出漂亮一仗,此战当时被称为“仁安羌大捷”,孙立人也因是战,获得了外军的赞誉。事实上,这场解围战基本是国军1个团对抗日军不到两个大队,血战两昼夜,救出大批友军,实属不易。在这个战斗上乱掺水,并无助提高孙将军和国军的声誉,而是适得其反,实事求是的议论,才是真正的褒扬之道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偏师血战宾河岸,灌军水淹仁安羌(上) 26 逸云三洲 字7858 2006-08-31 14:03:21
🙂【原创】偏师血战宾河岸,灌军水淹仁安羌(下)
😥关于日军死亡人数 1 寻找无双 字244 2006-10-04 00:56:09
🙂指日军发动攻击到占领缅甸, 逸云三洲 字44 2006-10-04 12:01:52
🙂【原创】偏师血战宾河岸,灌军水淹仁安羌之附文 9 逸云三洲 字4278 2006-08-31 22:52:44
🙂孙部的主动攻击精神是否为远征军之冠? 1 johny 字913 2006-09-03 23:4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