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豫北之鷹-記滑縣抗日英烈王泰恭 -- 司徒卡
Q君的指教,大致上也就是因为政见之殊,所成的唯心证法.这种争议在当代是无从评断的,唯有到司某的玄孙一代,才能应刃而解.所以司某也就不逐一点评了.
不过,倒有两点,是司某可以略抒己见的.其一为q君所谓行文之"国民党体",其二为史料之取择.
1.司某对文言文的看法.
--------------original-------------------
1.行文风格方面
可以说是典型的国民党体
从蒋公日记 到戡乱战史 cchere.net http://www.cchere.net/alist/858338
都是这种风格的代表
特征是 半文半白 好似现代的三国演义cchere.net http://www.cchere.net/alist/858338
好好地人物一张嘴就是文绉绉的书面语
王协和于是询问王泰恭:”太行已陷,凭依尽失,而共匪又处处与君为敌,常欲乘隙除君,君将何以自处”.
cchere.net http://www.cchere.net/alist/858338
王泰恭豪迈地回答道:”凡与中央为者,均为吾之敌人,来则战耳”.
谁要是不服气 觉得这种说话方法很有文化 很有修养cchere.net http://www.cchere.net/alist/858338
平常对话请使用这种语法试一试
看看你憋气不憋气 费劲不费劲
cchere.net http://www.cchere.net/alist/858338
说得好听点就叫做文雅 说得不好听点就是穷酸
(记得一则轶事说某位高级知识分子上朝鲜前线 发回来的侦察报告曰 炊烟袅袅 似有敌军 被领导一顿狠批)
cchere.net http://www.cchere.net/alist/858338
在某些人看来可能这说明台湾保存的中华文化比较多
在我看来
可能这说明台湾保存的中华文化中的糟粕比较多
--------------------------------------------------
什么是白话文?白话文就是语体文,适之先生说,我手写我口.司某以为,往前看往后看,这其实都不是长远之计.往前看,我们今天看的懂2000余年前的作品,所恃者,文言文耳.司某相信今天大陆朋友对古典作品的阅读能力,已经渐有不济(台湾现在应该也是,不过司某离校已久,不得而知).那我们就与前人心血,渐行渐远.往后看,2000年之后的后人看我们现在的文献,看的懂吗?语体文就是跟着口语转的文体.而口语正是最善变的.任举一例,司某这几天看西西河即已出现其自行通用之语,如"花之","送花".不实勘西西河操作,即不明白那来如此多之花.又如司某近来所见,十年前在台湾是广告语言风行,这十年来网络语言大为风行.口语是不断变化的.短期而言,例如请q君看文革时作品,那看的懂.长期一点请q君看鲁迅巴金,那就有一点点不流畅了吧.那么请q君看<诗经>,看的懂吗?
恐怕您就要蒙了.
诗经大部份是2000余年前的语体文,固然在2000余年之中,诗经的语言成为我们先贤先哲创作文言文的依据,但其中仍有不少口语部份因不适合文言文而不被使用,所以古人疏义诗经,许多字,特别是发语词,最难考察.而在2000年之前,这是各国的雅音国风,雅者,中央电视台大型政治官订舞台表演乐也,风者,王菲之红豆也.俱属一时风行,孔夫子"我手写我口',后人就头疼了.要知道,2000余年前王泰恭的老乡,写卫风的河南人,不讲官话(普通话).
同理,今天,就q君的洋洋大言,2000年后的子孙,看的懂吗?
司某看尚书,左传,战国,四史,通鉴,明史到清史稿,上下近3000年,用的是一套固定的,不多受口语影响的文言文,即使司某不懂古代语言,但是司某依然能与数千年前的祖宗通其心曲.
当然,大陆同胞经过文革之后,似乎普遍"牛气冲天"(又是一新词,五年前司某初见此语,蒙然不知其所指),传统尽是糟粕,祖宗沦为四旧,"中华文化"成为对海外华侨与港澳台同胞的统战用语,那文言文也就更没市场了.
但,往长远处,2000年后的中国人,看的懂西西河写些什么吗?
适之先生晚年开始为学生编订应读的国学书目,诗选词集,台湾中小国文教材"去中国化"之前着意培养学生之文言文能力,意即在此.
2.司某对史料剪裁的看法.
--------------original----------------------------
对付伪军 可以来个华容道cchere.net http://www.cchere.net/alist/858338
对付中共倒是很坚决
即使如此 处决中共干部 还算有一说
连农会会员 为八路筹粮的人家都杀掉cchere.net http://www.cchere.net/alist/858338
这样的英雄 嘿嘿 真是威风
这样的史料 司徒卡大老也拿出来
cchere.net http://www.cchere.net/alist/858338
让我们会对这位大英雄产生什幺想法
-------------------------------------------------
"这样的史料 司徒卡大老也拿出?",司某觉得,这是对司某最大的恭维.
司某剪裁史料,并不在塑造什么江青时代高大全典型.剪裁史料有两个目的,其一为考订真伪,其二为通畅文章.但是有两点原则,一是不能为了任何"需求",主观取择史料,去改变人家的事迹.二是不能水平太差,胡乱剪裁一气.
举例,司某知道王泰恭在滑县与杜淑之间有过一段华容道的经历,也知道这要写出来,就会授人以柄.搞唯心证法的朋友,就要跳过当时的复杂环境,忽略王泰恭实际曾多次打击杜淑之实,藉此宣讲王泰恭通伪,直如当年在卫南根据地的宣传家.
为了避免麻烦,司某写作时将这段略而不题,润润色,岂不便利?
但这就不是史家风范.史家的最高追求,就是董狐之笔.即使对赵盾这种贤哲,晋灵公这种昏君,多少灵公遇剌大环境上有多少"客观原因",以及多少维护这些"客观原因"的假象,但董狐之笔不会为此而折曲.
朋友,这就是史家风范.
所以后之读史者就能相信司某的诚意.司某若见到王泰恭与伪方通其款曲材料而考据属实者,司某绝不会隐讳.史料没有而众口嚣称有,司某绝不乡愿合俗.这确保了司某为文的基础品行.
唯有全面考察,尽其详致,以诚论史,但能考据属实的材料,绝不偏颇剪辑,进而置于当日大境中,析理其意义,这才能见评史者之手笔水平.所以司某的附注中,除了征引来源外,最多的部份就是明叙我对史料考察驳正的思路,那份材料的东西不实在?为何不实在?驳他的史料为何?司某力求详而尽之.有些搞了半天依然pending,司某也会标注为"存以备考"或"待考".司某不会因为我所写的传主是某人,某派系,就屈为隐显.如果这么作,司某就是自居下流,以一不入流之网络写手自居了.
司某这几年见过太多实例,就是以前在和平一块玩过,与司某同样志趣的朋友,在文章剪裁上也多见主观取舍之痕迹,以达成其个人所希望塑造的典型.这无疑为憾事.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仔细地看了一遍 谈谈感想 21 q42474112 字3220 2006-10-11 20:12:47
😁最后果然“以花生米享幕僚”,大家到地下去继续农村封建主义事业了。 李根 字0 2007-01-05 16:15:42
🙂所谓的不打自招 电子赵括 字0 2006-10-11 23:52:20
🙂reply
🙂司先生才气志向都不错。 山寺桃花 字354 2006-11-23 13:11:35
🙂再谈几点感想 4 q42474112 字1554 2006-10-12 04:22:54
🙂reply 司徒卡 字8113 2006-10-12 04:43:40
🙂2000年后读国共抗战,仿佛今日读六国合纵 1 王二狗 字296 2006-10-12 00:4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