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考古遇“鬼”记(一) -- 单甲
“万圣节”来了,聊聊“鬼”的故事。
在洋人的节日中,“万圣节”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圣诞节”好比我们的“春节”,“感恩节”象我们的“中秋”,而这个“万圣节”呢,说是“鬼节”,却和我们中国旧历的“鬼节”大相径庭,怎么看都接近于我们的“儿童节”。
每年这个时候,大街小巷、住家商铺,到处是鬼怪精灵的悬挂装饰。学校幼儿园这些孩子多的地方,更是早早就如此这般地装点起来。到了傍晚,孩子们纷纷拿着南瓜灯,扮成各式各样的小鬼,挨家挨户向邻居们索要糖果,“Trick or treat”的欢叫声此起彼伏。还有的地方,男女老幼一律妖鬼打扮,浩浩荡荡地一起上街游行,更是一幅人鬼共容的热闹景象。
我们中国人就不这么对待鬼。对中国人来说,鬼虽然不陌生,但除了蒲松龄那老头儿,讲过一些出人意料的鬼,剩下的,大都是些无头吸血、青面獠牙、吓死人不偿命的家伙。每每提起,胆小的身上立马就象移了鸡皮,吃饭睡觉都会成问题。所以在中国,万万看不到人们把“鬼节”和“儿童节”相提并论。不过,人们平常倒是总爱讲些关于鬼的故事,用鬼言鬼语来吓唬孩子,也是时常有之。尤其在仲夏之夜,人们坐在室外乘凉,繁星满天、清风淡淡,能言者嘴里的一个个鬼故事,就象黑夜池塘中的一束光,成群的孩子们鱼一样地被吸引过来。将信将疑之中,伴随着好奇、期待和时不时的一惊一乍,许多酷热烦躁的夏夜,就经常在这样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度过了。几十年前,正赶上文化贫乏的时候,夏夜的“鬼故事”,就是现在的“恐怖电影”。那时候的我,就是其中的一条小鱼。我要讲的鬼故事,也就是那时候听到的。
先说说我们院儿。我们院儿也没什么特别,就是住着一帮职业搞历史文物的。就全国而言,怎么看我们那儿也算是文物大户。院儿里的老家伙们,平时看着不显山不露水,可随便拿出一个,弄不好就是哪一方面的专家。夏天,到了晚上,院儿里的人们甭管专家学者还是我们这样的小屁孩,都喜欢出来在院子里乘凉。孩子们除了疯跑捉迷藏之外,最大的爱好就是喜欢听故事,这样才能坐得住。可孩子们对诸如“馒头的起源”、“曹雪芹画像的真伪”一类的话题实在是兴趣不大,最喜欢听的,倒是考古队在考古挖掘中遇“鬼”的故事。
小孩儿都这毛病。从小去郊外,见了坟都躲着走,生怕撞见鬼。可一听有鬼的故事,个个又倍精神,嚷嚷着要听。偏巧儿省文物考古队(省文物研究所的前身),就住我们院儿,专门儿干的就是这挖坟探墓的活。死人和鬼关系近,要说遇到鬼,没有比这帮人更容易的了。于是乎只要考古队的人讲故事,别说孩子,就连大人们都会好奇地聚过来一堆。人多了胆壮,“鬼”故事也就讲得是理直气壮。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考古遇“鬼”记(一)
🙂考古遇“鬼”记(五) 30 单甲 字3130 2006-11-03 08:56:06
🙂嗯嗯 1 神游 字129 2006-11-07 20:27:41
😁有感而发呀 单甲 字6 2006-11-08 08:35:17
🙂是不是点着墓里的沼气了? 1 njyd 字40 2006-11-07 20:20:24
🙂当时也有这种说法和解释 单甲 字92 2006-11-08 08:33:49
🙂啊,这就结束了? 2 青林莫惠 字36 2006-11-07 01:35:15
😄说得太对了!顺便给我的贴子拉广告,MM觉得这个贴写得如何 1 衲子 字52 2006-11-07 20:0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