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小国的悲哀与感动 – 说二战的波兰 -- 萨苏
8月9日,斯大林在与波兰领导人米科拉伊奇克会见时,再次发表了对华沙起义的看法,认为“华沙的波兰地下军队所有这些起义举动都是不现实的,因为起义者手里没有武器,而德国人仅在布拉格地区(波兰地名,又名普加拉)就有3个坦克师,还不算步兵。德国人会轻而易举地打死所有波兰人。”不过,斯大林业表示,“苏联部队当然会制服德国人的抵抗并夺取华沙,但这需要时间。”
米科拉伊奇克则表示:“情况是这样的:德国人并不是强大到足以把波兰人从他们占领的华沙这些地区赶出去。波兰人需要武器是为了坚守阵地。”他再次请求斯大林向华沙起义者提供武器援助,斯大林当即回复:“我们不吝惜武器。我们可以向波兰人提供诸如机枪、反坦克炮之类的武器。”但表达了其疑虑,重武器不可能从飞机上空投,而从市区上空空投武器,也没有把握确信这些武器不会落入德国人手中。”米科拉伊奇克则说。市内有可供空投武器的地点,应该不致让武器落入德国人手中。(事实证明波兰领导人是过于乐观和天真了)
尽管斯大林答应援助华沙起义者,但苏联对起义的军事冒险性质仍然是持批判的态度。8月13日,塔斯社发表声明,把流亡政府事先没有向苏军指挥部透露任何有关起义消息、没有与其协商向华沙进攻时宜的前前后后,向全世界公布。(获取政治上的主动权)16日,在给丘吉尔的信中,斯大林明确表示,在进一步了解华沙事件后,他确信华沙之举“是一个轻率的、骇人的冒险举动”,表示“苏军统帅部同华沙的冒险行为无关”,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几天后,斯大林干脆把发动华沙起义的人称为“一帮罪犯”,说他们为了夺取政权,而“把很多几乎是赤 手空拳的人民推向了德国大炮、坦克和飞机的炮口。”他还特别强调,“从军事观点来看,这种局面不断把德国人的注意力引向华沙,对于红军或者对于波兰人,都是一样的没有好处的。”(说话虽然刻薄,但似乎也是实情)
从7月20日——8月8日,整个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牺牲了6668人,负伤21850人,坦克和自行火炮114辆,飞机35架。第二坦克集团军则使损失了155辆T-34坦克和其它类型坦克和自行火炮55辆。尽管如此,苏军在8月上旬还是多次发动进攻,但由于德军反击力量强大,总的进展不大。
面对部队不断加大的人员伤亡和敌人抵抗力量的强大,苏军统帅部重新调整了作战计划。改为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右翼各集团军在进抵纳累夫河并在其西岸占领登陆场,再进攻华沙——作战计划的变更,必然要花更多的时间。这在客观上,也决定了华沙起义者是继续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了。
不过,为了支援华沙,苏军强渡维斯瓦河的作战计划还是比原定计划提前4天开始了。8月21日,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命令所属第48师、第65、第28、第70集团军渡过维斯瓦河,占领对岸的登陆场。但是,从现有保存的文件上可以看出,苏军的战斗进展非常不顺利,他们受到了德军的顽强抵抗。第48师的报告指出:“敌人用自行火炮和坦克的行动掩护自己的撤退。这种情况极大的增加了与敌人步兵战斗的困难,并不能象预计的那么快攻下他们占据的阵地。……为我们提供自行火炮和坦克是必须得,这是由集团军每天遭到的巨大损失提出的,仅今天一天(ps.1944年8月24日),就死亡了224人,伤717人。”
而第47集团军在整个8月都在与德军进行拉锯战,人员伤亡惨重,部队急剧减员——第129步兵师每师不足3500人,第77步兵师每师剩下4000人‘下属的步兵团每团只有300人,每连剩下20来人。整个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8月份因为伤亡和各种原因所组成的人员损失为114000人,而从后方得到的新兵补充,不仅数量太少不足以补充损失,而且军事素质也很差。前线部队指挥员对此怨声载道。这一切都严重制约了部队的作战和推进。8月29日,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左翼部队转入战略防御,右翼部队则继续进攻。
后世不少历史学家认为苏联故意见死不救,这个问题其实很难介定,从苏联领导人的观点来看,他们对华沙起义极度反感,对于援助更大程度是责任多于热情,基本是不用指望斯大林会下死命令热火朝天地去救华沙;但另一方面,前线部队的作战也绝不可以说是不努力的,其投入的力量也不能说不多,在整个8月份,苏军在华沙方面上多次发动进攻,与德军的精锐部队死战,并一度攻入了布拉格地区,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但这对于华沙城内的起义者却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帮助,波兰人曾经希望看到的红军一股作气攻入华沙,与起义者会师的愿望自始至终没能实现。
从苏联部队的实际行动来看,由于德军在华沙地区部署了精锐部队和大量重武器进行防御,对于华沙这一目标抵抗的顽强程度也出乎苏联意料之外。在这种情况下,苏军不可能完全不顾虑伤亡和士气傻乎乎地一味冒死进攻,对军事计划和部署进行必要的调整是正常和必要的,不能说这是故意停止行动,见死不救。。。
从当时的国际背景看,完全不顾华沙起义者的死活,也并非对苏联有利。战后安排问题还未有商定,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在战后事务享有更有力的发言权,保证苏联获得最有利最理想的利益满足,对此,军事成果是最有分量的保证。此外,无论是舆论压力,还是荣誉问题,苏联对此也是有顾及的。
最后出现华沙起义惨遭镇压这一局面,只能说一方面苏联有心无力,另一方面苏联对华沙城内起义者的情况也并不了解(这一点下一楼详细讲),当然高层领导人不太积极也是实情,但这也与不了解华沙城内的具体情况有关,完全说其出卖盟友,我个人觉得是不太公道的。。
如同前文所述,由于波兰国家军的起义计划和打算是一直在秘密状态中酝酿的。起义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突然爆发多少出乎苏联意料之外。即使在起义爆发后,波兰方面给苏联的消息,不是简单的通报,就是请求支援武器装备之类,从未正式的向苏联介绍过起义的政治目的,哪怕是暗示。实际上,在9月以前,苏联对华沙城内起义者的具体情况和思想状态的确并不了解,而即使是斯大林在起义初期对华沙起义所作出极恶劣的评价,也只是从军事力量对比的意义上讲的,并没有涉及到其他方面。
苏联要更多的了解起义情况有两种途径,其一是前线部队的报告,其二是苏联提出需要一个在华沙城内的苏联军官作为联络人提供准确情报。
第一条途径,直到9月中旬苏军攻入布拉格地区,才对城内的情报有真正较多的了解,之前的时间苏军被SS挡在维斯瓦河边,根本没办法得到多少系统和有价值的情报。而且从现有的材料上看,前线的报告对起义指挥者的评价极差,而且指出起义各级指挥官对苏联都怀有强烈的敌意。这对于苏联当局对起义的性质更是增添了恶感和怀疑。而另一方面,各种报告则指出了由于苏军的前进和所提供的空投武器物资,普通的波兰人对于苏联的恶感在减低,好感在逐渐增加,而伦敦流 亡政府的威望也由于起义的不顺利而急剧下降。。
第二条途径,在华沙城内国家军司令部有一个苏军军官卡卢金大尉,他自愿与罗科索夫斯基元帅联系,说明华沙城内的情况。而从英国驻莫斯科军事使团转来的材料,也有很大部分是出自这个人所提供。
康·巴·卡卢金是苏军炮兵大尉,1942年被德军俘虏,1943年作为德国在苏军战俘中进行工作的“宣传员”来到华沙,年底与波兰人民军和工人党的代表建立联系,受领执行人民军交给的任务,1944年,他在华沙国家军参谋部工作,表示自愿与莫斯科以及前线的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建立联系,以一名苏联军官的身份通报华沙的情况。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这个找法您要吃亏的 :) 这个写法我要吃亏的 5 萨苏 字2474 2006-11-01 02:35:43
🙂空对空的批驳 1 马前卒 字158 2006-11-01 19:42:29
🙂1 2 马前卒 字5506 2006-11-01 01:56:39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 内务人民委员 字78 2006-10-31 23:09:37
🙂【闲扯】不错 所以说民族主义是很虚幻的东西 5 马前卒 字2134 2006-10-31 23: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