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小国的悲哀与感动 – 说二战的波兰 -- 萨苏

共:💬247 🌺545 🌵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抗战苏联对华三次军事贷款简介 minghui

抗战苏联对华三次军事贷款简介 转自sonic 作者 minghui

  

   发表时间: 2002-5-4 16:36:08?编辑?引用回复

  

  

   1937年芦沟桥事变爆发,我国与日本进行全面交战,经淞沪战役、南京保卫战、忻口会战等诸役,我军海

  

  

  

   空军虽给予日军以重大杀伤,但战前所储备的各类武器弹药亦告消耗殆尽,淞沪战役结束,我苦心经营多年的

  

  

  

   德械师已大部消耗在此,南京保卫战中我装甲部队又受极大损失,空军方面经三个月作战,飞机所剩无几,无

  

  

  

   法对日航空兵构成威胁,海军方面舰艇损失十分巨大,至于轻重火炮、轻重机枪方面的损失亦是不计其数。

     我国其时只能生产轻武器及部分火炮,南昌飞机制造厂虽然能制造部分菲亚特飞机,但性能太差,被陈纳

  

  

  

   德称为“废物”。其时,我国只能向外购置军火,向日本购置已无可能,德意虽是我国传统军火来源国,但由

  

  

  

   于《反共产国际条约》,而且正在全力备军扩战,亦无可能向我国提供大量军火可能性不大(1938年5月德国

  

  

  

   停止出我军售,其后虽有秘密进行,但规模大为减小,我会有专文论及),欧洲各国,虽有可能向我出售军火

  

  

  

   ,但数量甚少,价格亦不低廉。美国虽有可能向我出售军火,但要求我方“自运”,我国亦无可能装船运送回

  

  

  

   国(太平洋战争前我国仅从美国购得战机10余架)。故此,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即派蒋百里访德意,派杨杰访

  

  

  

   苏,陈公博去英,李石访苏法,希望能有所获。

     中苏关系自一九二七年因北京使馆事件断交之后,一九二九年复因中东路事件再次断交,“九一八”虽然

  

  

  

   复交,但又因一九三三年苏联将中东路售于日满而再度恶化,一九三四年因为中日矛盾的激化,双方关系逐步

  

  

  

   缓和,中苏双方进行多次反复谈判。,早在1934年10月,蒋介石考虑到一旦抗战全面爆发,中国将难以

  

  

  

   从海上获取外援,因而私下派清华大学教授蒋廷黻赴苏,同苏联外交副人民委员斯托莫里雅科夫密谈,希望改

  

  

  

   善中苏关系,从苏联获得军事援助。之后,蒋介石又多次派人同苏联方面接触。苏联从自身防卫的需要出发,

  

  

  

   也愿意援华抗日,一九三六年西安事变,苏联对蒋表示支持,大大缓和了中苏关系。

     1937年4月,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通知中国政府,如果中国愿意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可以向

  

  

  

   中国出售飞机和坦克,并提供1亿中国元(有资料称5000万美元,但据我掌握的资料是1亿中国元)的贷款。但

  

  

  

   中国方面却没有回音。 直到“七七事变”后,蒋介石才感到形势严峻。1937年8月14日,蒋要张冲(国民党中

  

  

  

   央执行委员)以其名义向鲍格莫洛夫递交军火供应协议的草案:向中国提供350架飞机、200辆坦克和236门大

  

  

  

   炮,并且上述军火应在协定签订之日起一个月内提供,同时还要向中国派遣苏联飞行员、航空技师、炮兵和坦

  

  

  

   克手,以训练中国军事人员。1937年8月21日,中苏两国正式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此后,苏联决

  

  

  

   定开始向中国提供经济贷款和军事援助,并派遣军事专家和志愿航空队参加中国的抗日战争。

     蒋原定洛阳航校校长王叔铭将军率7名飞行员、2名机械师去苏验收武器,鲍格莫洛夫将此电告莫斯科,8

  

  

  

   月17日,莫斯科回电答复同意中方提议,并要求在莫斯科同王叔铭将军进行谈判。

     这时蒋考虑到军火援助的重要性,决定提高中方代表团的规格,遂任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次长杨杰

  

  

  

   (代行总长)为代表团团长,成员包括张冲、王叔铭、蔡庆华、夏天、全铎、余人翰、刘唐领等在内共计18人

  

  

  

   。为保密起见,代表团取名“工业部赴苏实业考察委员会”

     杨杰将军不仅地位远在王叔铭之上,而且声名显赫,又极为主张密切同苏联的关系,易为苏联人接受,同

  

  

  

   时杨力求苏联对日参战的思想与蒋吻合,蒋想通过杨的活动实现苏联参战之目的,故此美国学者加弗称杨杰为

  

  

  

   蒋介石对苏关系上的三个关健性顾问(另两个为蒋廷黻和孙科)。后来杨取代蒋廷黻为驻苏大使(1938年5月

  

  

  

   至1940年4月)。

     以杨杰为首的代表团组成后,于8月27日飞抵西安,拟经西安、迪化飞往莫斯科。当天陈立夫同鲍格莫洛

  

  

  

   夫已就军火供应问题粗略达成协定,其要点为:1、贷款总额为1亿中国元;2、条约以英镑形式缔结;3、贷款

  

  

  

   从提供后第2年分5年偿还;4、供应200架飞机和200辆坦克;5、全部贷款的3/4以金属偿还,1/4可为茶叶或其

  

  

  

   他消费品;6、细约在莫斯科签订。

     杨杰率代表到西安后,稍事停留,于9月6日飞往莫斯科。从9月9日至10年4月,中苏双方军火供应问题展

  

  

  

   开谈判。谈判共进行四次,中方参加者为杨杰、张冲、王叔铭、胡世杰,苏方参加炮兵委员拔也夫、空军委员

  

  

  

   拉宁。谈判内容为苏方提供之品种、数量、及形式。

     中方此时最急需的飞机,故此在谈判中方提出27日协议中200架飞机太少,应增加到350架,包括重轰炸机

  

  

  

   100架、轻轰炸机100架、驱逐机150架,另需聘苏联教官、技师70人。苏联同意立即从9月15日开始调运首批飞

  

  

  

   机共225架来华。关于教练及技术人员,苏方答应派遣89人,包括C-5重轰炸机、伊-15、伊-16驱逐机的飞

  

  

  

   行教官、仪器教官、技师和总工程师等。对飞机的炸弹、机关枪子弹的数量和种类及其它细节问题,双方也进

  

  

  

   行了商定。

     中方亦急需火炮和坦克,故购炮前杨杰代表代表团中的夏全铎、余人翰参观火炮战国试验。9月14日杨杰

  

  

  

   又专门召开代表团全体会议,着重商洽购炮问题。夏、余二人对苏式炮对苏式火炮(也有资料称是高炮)性能

  

  

  

   基本满意,只是重量过大(10吨),运输麻烦,对于防坦克炮和坦克的性能也表示满意。在听取专家意见后,

  

  

  

   杨杰于9月14日和17日和第二、三次谈判中,很快就火炮和坦克问题同苏方达成协议,购高炮20门,附加照空

  

  

  

   灯、听音机及其他仪器全副,炮弹4000发,反坦克炮50门,炮弹7.5万发,战车82辆,外加修理车5辆,炮弹

  

  

  

   12.3万发,子弹369万发。对于各种兵器,苏方同意派若干教官和修理技师。

     在商洽购置兵器的同时,双方还讨论运输路线。一条是陆路,起始于阿拉木图,经哈密、安西、肃州至兰

  

  

  

   州,兰州,主要用于运输火炮和飞机附件。另一条是空中,其航线为阿拉木图-兰州-汉口,后被称为“空中

  

  

  

   桥梁”,飞机部件由莫斯科起运后至阿拉木图装配,再经由“空中桥梁”飞往中国。第三条是海路,由敖德萨

  

  

  

   起航,经达达尼尔海峡、苏伊士运河、红海、印度洋和南中国海运至广州、香港,航程约25天。但此条路线危

  

  

  

   险极大,因为意大利不久后(1937年11月)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成为日本盟国,必从中阻碍(1937年12月-

  

  

  

   1938年1月,意大利通知日本拦截新加坡至香港的苏联货轮“伊苏阿基”号,船上载着苏联给国军的军火,并

  

  

  

   要日本没收船上的武器)。又由于空中航线又限于飞机本身,故主要运输线路在陆路。10月4日,中苏双方在第

  

  

  

   4次谈判就运输问题进行磋商并达成共识,谈判宣告胜利结束。

     杨杰代表团出访工作极有成效,得到蒋的肯定。代表团使命完成后,杨杰奉命继续留在莫斯科商洽苏联援

  

  

  

   华事项。此间,杨与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洽谈了由苏方向中国提供20个师兵器及其他军火援助等事宜,促使苏

  

  

  

   联军火源源不断运往中国。杨杰从1938年5月起被任命为驻苏大使,直到1940年4月。

     虽然杨杰代表团取得很大成绩,但毕竟是军事代表团,不便于展开广泛、高层次的外交活动,为了进一步

  

  

  

   密切中苏关系,争取更多的苏援,蒋决定派民国四公子之一的立法院长孙科出访苏联。孙科在国民党中属亲苏

  

  

  

   派,还兼任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由于孙科的亲苏态度,同时也因孙中山的关系,苏联对孙科有着良好的印象。

  

  

  

   所以,由孙科率高级代表团,是最合适的人选。

     孙科于1938年1月17日抵达莫斯科,受到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斯托莫尼亚科夫(相当于外交部副部长)的

  

  

  

   欢迎。抵苏前几天,苏联方面先安排他列席了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进行了参观。1月21日,孙科同斯托莫尼

  

  

  

   亚科夫进行了会谈,双方对中苏关系交换了意见,并达成一定的共识,孙科托斯托莫尼亚科夫向斯大林和加里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