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双石原作】《开国第一战》序言 生命中的一本书 -- MacArthur

共:💬203 🌺115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第三章】侵朝霸台 杜鲁门先行不义 (2)

[SIZE=2]侵朝霸台 杜鲁门先行不义

调兵遣将 毛泽东未雨绸缪[/SIZE]

(续上)

杜鲁门听到这句话,气得浑身发抖。

这时候,他就有了让这位五星上将下岗的念头。

不过,现在这念头还只能是念头,也就想想而已。

还得找到这老家伙更大的过失。

哈里 杜鲁门打破脑袋也没想到,这老家伙的过失,竟使美利坚合众国军队付出了有史以来最大败绩的代价。

这实际上是杜鲁门的过失。

毛泽东“解放台湾”的口号,现在也变得“只能说说而已”。

朝鲜内战的爆发,杜鲁门在朝鲜和台湾海峡的介入,使毛泽东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

本来,新中国此时的工作重心已经开始向经济方面转移,特别是1950年5月海南岛解放后,鉴于中国大陆上大的战事已经结束,中央军委确定了全军的复员计划,准备分两期复员军队,第一期复员140万人,第二期复员100万人,两期复员后,军队将保持在300万人左右,以减少军费开支用于经济建设。

军事工作的战略重点主要是在南线解放台湾的准备工作上。

中央军委责成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负责策划起草了《台湾战役实施纲要》,进行进攻台湾的准备工作,并担任台湾战役的指挥员。

进攻台湾的部队是第三野战军,计划以第九兵团所属的第二十军、第二十三军、第二十六军和第二十七军共4个军为第一梯队,尔后第三野战军部队除担任剿匪和地方警备外,主力12个军全部投入攻台作战。

在估计美军是否参战的问题上,粟裕认为:

“直接参战在政策上、军事上对美帝是不利的,所以美帝只能间接参战,如动员日本的‘志愿兵’去帮助蒋匪。”

粟裕认真研究计算策划了一番,也没太把这个当回事儿。

八年抗战大家比划过较量过了,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也不是抗战前的国军,几万老日本鬼子即或真集合在蒋总统的麾下,也于解放台湾的大局无碍,就凭现在的家底,完全可以打发他们。

粟裕还计划征用东南沿海的全部机动船只,分两批运送50万大军登陆台湾。虽然当时在台湾的国民党军队也有50万人,但根据双方当时的作战意志和作战能力的对比,常胜将军粟裕认为不一定非要具有绝对优势,只要有相等数量的部队登陆,就完全有把握在短期内不间断地发展胜利,扫清这些残汤剩羹。

至于台湾战役中的海空掩护,中央军委也有所准备。

当时,中央军委一面加紧建设自己的空军和海军,一面向苏联寻求援助。毛泽东在访苏期间,两次与苏方签订了海军订货协议,将苏联对华3亿美元的贷款中的1.5亿美元用于购买海军装备。

考虑到不能在“老大哥”这一棵树上吊死,毛泽东在向苏联寻求空海军武器装备援助的同时,还通过中间渠道,向英国商人洽购两艘排水量为7000吨的退役巡洋舰、5艘护航驱逐舰、4艘扫雷舰,以解决战争中海空军掩护和配合问题。

由于朝鲜战争,这些东西都泡汤了。

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毛泽东当然不希望北边什么地方再有什么战事。何况毗邻朝鲜的中国东北,是中国唯一的重工业基地,还指望着它在大规模经济建设中担纲呢!

作为从来就强调“一个拳头打人”的大战略家,毛泽东历来主张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仗要一个一个地打。对于中朝两国来说,应该首先解决台湾问题,为金日成准备巩固的战略后方和全力的支援,然后再寻机帮助解决朝鲜统一问题。他始终认为,在苏联红军帮助下建立起来的朝鲜人民军,实际上还没有真正经受过严酷的长期战争的考验,因而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成熟起来,卓有成效地进行这场统一朝鲜的速决战,也很难对付直接参战的优势美国军队。

朝鲜战争爆发一周后所有的事实,都证实了毛泽东的预见。

7月2日,周恩来约见苏联驻华大使罗申,委婉地表达了中国方面对朝鲜半岛战事的看法。

在讨论了如何应付联合国卷入朝鲜战争的外交问题后,周恩来极为反感地告诉罗申说:早在5月与金日成的会谈中,中国领导人就已经提醒他美国可能干涉的问题,而金日成当时不相信。事实证明我们当时的估计是对的。

与此同时,通过递交给苏联方面的一份综合反映外国人对朝鲜战争的看法的报告,中国领导人也曲折地表达了对苏联选择这个时候支持统一朝鲜行动的疑惑。

当然,在仗已经打起来了的这个时候,中国只能坚定地和社会主义的盟友们站在一起。

据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于1994年赠送给韩国的根据朝鲜战争档案整理汇编的《苏联朝鲜战争档案摘编》(1949年1月~1953年8月)透露,也就是在此时,周恩来将中共中央对朝鲜半岛的政治、军事形势的估计转告了苏联政府。

中国领导人估计,美国在日本的12万驻军中,大约有6万兵力能够投入朝鲜;这些兵力可能在釜山、木浦、马山等港口登陆,然后沿铁路线向北进军,建议朝鲜人民军应迅速向南推进,以便占领这些港口。

毛泽东认为,美军将有可能在仁川登陆,为了防守汉城,朝鲜人民军应该在仁川地区构筑巩固的防御阵地。

毛泽东,是第一个对仁川登陆作出预测的人。

这时候,甚至连麦克阿瑟自己,仁川登陆的设想也还只是在胸中蕴酿呢!

对于美国的所作所为,毛泽东立即做出了强烈反应。

在6月28日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毛泽东义正辞严的声明:“全世界各国的事务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亚洲的事务应由亚洲人民自己来管,而不应由美国来管。美国对亚洲的侵略,只能引起亚洲人民广泛的和坚决的反抗。”中国人民“既不受帝国主义利诱,也不怕帝国主义威胁。帝国主义是外强中干的,因为他没有人民的支持。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

同日,周恩来总理也发表声明,代表中国政府宣布:“不管美国帝国主义者采取任何阻挠行动,台湾属于中国是事实,永远不能改变,...我国全体人民,必将万众一心,为从美国侵略者手中解放台湾而奋斗到底。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和美国帝国主义走狗蒋介石的中国人民,必能胜利地驱逐美国侵略者,收复台湾和一切属于中国的领土。”

7月10日,中国还成立了“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的群众运动。

这是未雨稠缪。

然而,解放台湾的决策和日程也被迫进行重大调整。

6月30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正式提出:

“陆军继续复员,加强海空军建设,打台湾的时间向后推延。”

在那一段非常的日子里,中共中央极其审慎地研究了中国的周边形势,认为除朝鲜和台湾海峡外,与中国南方毗邻的越南也出现了现实威胁,美国除大力加强对法军的支援外,还有直接介入的迹象。

也就是说,中国军队有可能与美军发生大冲撞的地方有三处:

台湾海峡、越南和朝鲜。

这三处中,台湾海峡是最不利的选择。

以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海空力量,是无法与美国现代化的海军进行海上较量的,一旦在台湾海峡与美国军队冲突起来,没有胜算不说,还极有可能陷入两面作战的被动地位。麦克阿瑟后来也说:“我每个夜晚都祈祷赤色中国能这样做 -- 我常常是跪下来在那里祈祷。”①

拿破仑曾说:“不要做任何你的敌人想要你做的事情 -- 理由很简单,因为你的敌人想要你这样做。”

越南也不是个好去处。

那里远离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后勤供给就极为困难,难以对美军形成有力打击。

能不打当然最好,但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朝鲜是最佳选择。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是被动中的主动。

后来,周恩来曾在志愿军干部大会上解释中共中央的决策:

我们和美帝国主义的较量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就看选择在什么地方,这个当然是决定于帝国主义,但同时也决定于我们。帝国主义决定在朝鲜战场,这个对我们是有利的,我们也决定来抗美援朝。现在我们想一想三个战场,大家会懂,不论从哪条来说,如果在越南作战,更不要说是在沿海岛屿作战了,那就比这里困难得多了。

中共中央当时将准备援助朝鲜的初步预案通知了斯大林,得到了完全赞同的答复。7月5日,斯大林通过苏联驻华大使馆转告周恩来,认为中共中央采取的对策是合适的,即在敌人越过三八线时,中国军队立即以在中朝边境集结的9个师在北朝鲜展开行动。届时,苏联空军将予以掩护。他甚至还明确表示,将派出一个装备124架歼击机的歼击航空兵师掩护这些部队,而且当中国空军掌握这些装备后,这些飞机将同正在担任上海空防的巴基斯基混合航空兵集团的飞机一起,移交中国同志。

这是中苏双方就援朝问题首次达成的“君子协议”。

《台湾战役实施纲要》遂被搁置。

而且最终不得不在事实上予以放弃。

新中国军事工作的战略重点,被迫北移。

由于美国出兵朝鲜,使朝鲜战局变得复杂,有可能出现难以预测的恶化局面。从未雨绸缪的角度出发,中央军委决定加强东北边防力量。为此,毛泽东委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于7月7日和7月10日,在居仁堂两次召开国防会议,讨论朝鲜局势和保卫国防问题。

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

出席者有在京的军委主要成员:

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

中央军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司令员林彪;

中央军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

中央军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恒。

军队有关方面负责人有: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兼空军政治委员肖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肖劲光;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刘亚楼;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李聚奎;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情报部部长李克农;

中国人民解放军广东军区副政治委员赖传珠;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参谋长张经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军区政治委员傅秋涛;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李涛;

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政治委员滕代远;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第三政治委员谭政;

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一副司令员万毅;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副司令员苏进;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副参谋长贺晋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第二参谋长赵尔陆。

军委作战局副局长张清化、雷英夫等也出席了会议。

这次会议的参加者们几年后授衔时大都是肩上扛将星的人物。

根据会议的讨论,中央军委于7月13日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担负保卫东北边防和在必要时援助朝鲜人民的任务,并规定:一旦入朝参战,则“改穿志愿军服装,使用志愿军旗帜”。

会议还决定: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肖劲光为副司令员,肖华为副政治委员,李聚奎为后勤司令员。调集4个军3个炮兵师限7月底前在安东、辑安、本溪完成集结。

为东北边防军准备的部队是军委的战略预备队,即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和已在东北的第四十二军和3个炮兵师。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国家应急动员体制,第十三兵团是全军唯一的一支战略机动部队,被配置于地处中原重地的河南。之所以如此,正是考虑该地区地处中原通衢之地,便于向各方机动,可随时应付任何方向的突发事变,包括作解放台湾的预备队。

当时,第十三兵团所辖第三十八军、第三十九军分别驻扎在信阳和漯河,第四十军在参加解放海南岛战役后凯旋北上,刚从雷州半岛到达广州,正准备向河南洛阳开进。

根据军委的决定,第十三兵团北上东北后,即与已确定集体转业、正在齐齐哈尔从事农垦的第四十二军合编为东北边防军;同时编入边防军的还有炮兵第一师、第二师和第八师。

在确定边防军指挥班子时,原第四野战军主要领导人林彪、罗荣恒、刘亚楼认为,这种牵涉国际政治复杂问题的任务干系重大,非该兵团现任司令员黄永胜一介武夫所能胜任;而第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不仅是一员骁勇的战将,且谋略不逊,有政治头脑,属于军政全才。故提议:将该兵团领导机关与第十五兵团领导机关对调,原第十五兵团领导机关组成新的第十三兵团领导机关,任命邓华为第十三兵团司令员,赖传珠为政治委员,解沛然为参谋长,杜平为政治部主任。

中央军委批准了第四野战军领导人的建议。

然而,由于朝鲜战局发展很快,原定的东北边防军主要领导人粟裕身患重病在青岛休养,肖华、肖劲光又忙于海空军的组建和总政日常工作,均不能到职。7月23日,经毛泽东批准,东北边防军暂由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指挥,李聚奎改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长。

7月19日,任命著名战将、原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员韩先楚调任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员。

8月上旬,任命洪学智为第十三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后因第十三兵团政治委员赖传珠患病离职休养,由邓华兼任第十三兵团政治委员。

第十三兵团的领导干部可以说是黄金搭配。

风度儒雅、狐步舞跳得极好的邓华,1910年4月2日出身于湖南郴县一个书香世家,原名邓多华,字实秋。祖辈三代都是教书匠。他自已7岁就进私塾发蒙,一直是个勤奋好学、聪颖过人的好学生,老师常夸他过目不忘。12岁考入颇有影响的美国教会学校 -- 郴州新华高等小学 -- 启蒙教育就是中西合璧。

美国人可能没想到,美式启蒙教育为自己栽陪出了一个对头。

1925年秋,15岁的邓华到长沙考入岳云中学,和那个时代的许多热血青年一样,常常参加罢课和游行示威活动。他在一篇题为《论青年的人生观》的作文中就呼喊出他的一腔报国热情:

“嗟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青年人当报效祖国,挽救国家危亡,解放亿万生灵!”

大革命的时代,这样的青年多为共产党所吸纳,邓华当然不会例其外。1927年,17岁的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次年,朱德、陈毅领导湘南暴动时,他跟随朱军长走上了井冈山。以后,18岁当连党代表,22岁成为师政治委员,直到担任纵队司令员和兵团司令员时也不到40岁 -- 笔者常纳闷现时电影电视上那时候的营长连长怎么个个看上去都是些四五十岁的半截老头。

抗战爆发后,邓华曾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六团政治委员,参加过平型关战斗。建立晋察冀根据地时,与宋时轮组成宋邓支队深入冀东,组织领导了著名的冀东大暴动,之后任晋察冀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抗战胜利后奉中央命令率五分区部队挺进东北,当过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司令员,七纵据称是东北野战军中最野的“三凶”部队 -- 对敌人凶,对老百姓凶,对自己人凶,只有邓华和陶铸能镇得住。该部后来编为第四十四军,尔后在全军整编时与八纵改编的第四十五军合编为第五十四军,1953年入朝参加了最后一战 -- 金城反击战。

在长期的战争经历中,邓华常常是军事工作和政治工作一肩挑,特别有政治头脑 -- 这种战将往往能比一般的勇悍型战将有更宽广的驰骋舞台。

韩先楚是出自徐海东将军红二十五军的一名战将。

他16岁参加红军,跟随徐海东从鄂豫皖长征北上陕甘,从来都是打恶仗、打硬仗的角色。抗战初期,韩先楚担任过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第六八八团副团长。1938年曾配属刘伯承的第一二九师攻打马庄。当时,因敌人火力猛烈,部队节节后退。就在指挥战斗的刘伯承心急火燎之际,突然从望远镜里看见一个小个子提着驳壳枪怒气冲冲往前沿奔,后面忽喇喇跟着一群人;又见前面退下来的部队一看见那个小个子,全换了个人似地掉头折身潮水般地涌向敌人,三两下就把敌人阵地占领了。

从来喜怒不形于色的“军神”刘伯承高兴得直拍手:

“好样的,好样的!那个小个子是哪个?”

“第六八八团副团长韩先楚!”

“这个副团长有胆量,打得好!打得好!”

解放海南岛也是这样,部队还没占领滩头,韩先楚就跳下指挥船淌着齐腰深的海水往岸上冲,先头团团长一看军长带头冲锋,大惊失色,连忙命令一个连跟上去保护军长。战士们一看军长就在身边,个个奋不顾身地拼命往前冲,很快就占领了阵地冲垮了敌人。

据说,当时军委作战部向代总参谋长聂荣臻报告韩先楚已登陆的消息后,聂说:“我只要你这句话,先楚登陆了,我们就放心了!”

据说,每次战斗后,韩先楚都要在党小组会上作检讨,内容恒定不变:指挥太靠前。

据说,有人曾问过声名赫赫的许世友将军,在军中同级将领中最佩服谁,很少服人的许世友不假思索地说:“韩先楚,老韩有胆略!”

洪学智,是从大别山区红小鬼成长起来的战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在红四方面军担任过军师干部,曾经三次走过雪山草地。抗战中在黄克诚手下的新四军第三师当过参谋长、副师长。抗战胜利即跟随黄克诚开赴东北,历任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三军军长,、第十五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被调任东北边防军时,正兼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此人思维严谨,作风泼辣,到哪儿都是能独挡一面的好手。

第十三兵团所辖部队大都是响当当硬邦邦的头等主力。

第三十八军原是1946年8月编成的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最早的底子可以追溯到1928年彭德怀领导平江起义时建立的红五军一部,该部后来编为红三军团;抗战时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一部,首战平型关后,随罗荣恒挺进山东,发展为山东军区第一师、第二师,后又编入原东北军起义的一一一师;解放战争时期全部整编为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一直是东北野战军的头号主力。解放战争中从山海关一路打到镇南关,战功卓著,威名赫赫。

梁兴初、刘西元将军时任该军军长和政治委员。

关键词(Tags): #朝鲜战争#双石#开国第一战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