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德国总参谋部小史(1) -- jungleford
在中国史学界,对历代兵制的研究已是一个比较大的专门方向,很多前辈大师都出过相关的专著,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翻一翻雷海宗先生的《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一书。总的看来,中国历史上的兵制发展比欧洲更系统更全面和多样化。罗马帝国衰落以后,北边的“蛮族”(罗马人曾经很牛B,自认为是“正朔”,别人当然就是“蛮族”啦,跟先前中国繁荣发达的中原地区被认为是正统一样,偶们南方人就被鄙视成“蛮夷”了)开始崛起,并从部落战争时代进入了封建社会,我们一说自己就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其实呢,无论国内国外都有学者指出这是个误用词(misnomer),中国那是叫“两千多年的专制集权社会”,“封建”一词(Feudality)是个舶来货,来自它的本意“封地,采邑”,不是集权,而是分权,君主通过赏赐土地或势力范围获得重臣对自己效忠,受封的诸侯在各自领地里都有比较完整的自主权,形成一个个“独立王国”,“针插不进,水泼不进”(FT,这好像是文革时候批斗中宣部的大字报?^_^)。作为德国尤其典型,最多的时候达到上千个大小邦国,名义上属于同一个“神圣罗马帝国”,这也是德国长期分裂的一个制度原因,而在中国反倒是我们称之为“奴隶社会”的周朝更像这种制度,相似的还有幕府时代的日本。在山头林立的中世纪,兵制是家族式的,下级获得土地,建立自己的城堡,但有替上级打仗的义务,每个小地头蛇都有一批自己养的私人军队,要打仗了就的把这些来自不同封地的数目不等的部队拼凑起来,这个叫做骑士制度(Chivalry)。但问题是骑士战争是一种“昂贵的活动”([2],第1章),一个重装骑兵所配备的全套人员装备的花费只有有一定身份地位尤其是财富的诸侯才支付得起,多打几次仗造成的损失需要补充,有时连诸侯自己也觉得财政吃力,于是发展到15至16世纪,一种新的兵制开始得到广泛采用,那就是“募兵制”(Enlistment)。注意,古代募兵制与现代募兵制还不太一样,现代募兵制其实相当于前面兵役法里讲的“志愿兵”,相对于“义务兵”而言,因此称其为“Voluntaryism”更为合适,而古代募兵制虽然也是自愿原则,但更强调“募”,也就是花钱雇佣,虽然也要花钱,但比之前面自家养的骑士花的钱要少得多,花同样钱可以招到数量更多的兵员,此后欧洲雇佣兵之风盛行,最出名的大概要算瑞士的雇佣兵了([2],第2章)。以雇佣兵为主的战争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问题也暴露出来,就是愈来愈多的人开始靠这个“募”得到钱来养家糊口了,不打仗他们就得解散,于是失去了生活来源,一些人就利用他们杀人越货的老本行干起了绿林生意,给社会治安带来了很糟糕的影响,而且雇佣兵缺乏平时的训练,也没有什么忠诚性可言,能像瑞士雇佣兵那样高素质的兵源实在是风毛麟角,打起仗来往往要么是势如破竹,要么是一溃千里,这种完全靠rp的赌博式战争并不是欧洲大佬们想要的。时间进入到18世纪后半叶,在地球的另一端,北美大陆爆发的一场以民众武装对抗职业军队的战争给欧洲军事家们带来了一种概念全新的战争模式——“人民战争”,当时有两个来自欧洲的军人参加了这场独立战争,一个是拉斐特侯爵(Marquis de La Fayette),后来成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国民军总司令,另一个就是我们上面介绍的格奈斯瑙。
18至19世纪的欧洲兵制改革,实质上是武装力量从私人化向国家化的转变,前面描述的军队实质上只是君主或领主的个人私兵而已,这个转变是从“征兵制”的启用开始的。征兵制(Conscription)事实上在古斯塔夫二世之前的瑞典已经开始采用,国家拥有一支从民间征召的常备军,到了古斯塔夫手里,将国内的常备军用于守土防卫,而对外作战仍然大量使用雇佣兵。从前,特别是和平时期把老百姓招入军队是不可想像的,统治者要考虑这样做可能付出的代价:草民们都武装起来了,说不定什么时候他们不爽了就会来打到寡人头上,那寡人我想搞点零花钱向他们多收点赋税当保护费都不成 :( 不行,绝对不行,枪杆子一定要牢牢掌握在自己人手里。那jungleford你刚才不是说有募兵制么?招募的不也有很多是草民?那不一样呀,既然是“募”,当然得花的起钱,人家雇佣兵就是靠“刀口上舔血”,吃这碗饭的;况且雇佣兵是战时启用,战后遣散,并不是常备军,既然是战时,也是外患大于内忧,主要矛盾决定打仗而不是反水更符合自己的利益。而且雇佣兵的规模仍然有限,在“三十年战争”期间法国王室所能养活的军队人数不超过1.2万人([2],第4章),而今天一个满员的师都有这么多人了,正是征兵制使得原来成本高昂的战争活动变得“廉价”了,也就是说,国家之间打仗的门槛降低了。
真正的革命性变化来自法国大革命,王室被推翻,已没有“国王的军队”这个名份,而在反法同盟的围攻下,战争性质转变为“为保卫祖国”而进行的“人民战争”,不是为了骑士的荣耀,也不是为了赚钱,作为国家公民都有从军义务,这个转变其实很仓促,完全是迫于形势,在“爱国主义”的精神感召下的自发行为。通过法国大革命,所谓“民族国家”(National State)的理念开始占主导地位,国家的军队也即“人民军队”(Citizen Army或National Army,德语“Volksheer”),孰料此举竟为后世的征兵制与总体战的局面埋下了伏笔。之后拿破仑在欧洲四面出击,通过战争方式在全欧洲搞“输出革命”,这就回到了我们前面讲普鲁士军事改革之前的情形。
以上这些就是沙恩霍斯特时期的义务兵役制、“平民战争”思想、梯次预备役等等措施的历史背景,通过1813年的普鲁士解放战争,平民也加入到军队这个传统意义上只有贵族子弟才有资格进入的“光荣行列”当中。
● 关于克劳塞维茨学派
在80年代谢晋拍的老片《高山下的花环》里,那个“小北京”雷凯华经常捧在手上的一本书叫《战争论》,嘴里还老是念叨着传说中的拿破仑语录“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那么《战争论》是本什么样的书?它真就是兵家的《九阴真经》?(还是《葵花宝典》?^_^)
在普鲁士总参谋部的改革过程中,克劳塞维茨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十分突出,也从来没有担任过军需总监或总参谋长,但他却是一名足够称职的副官,一名有心的学者,担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期间潜心于理论研究。他曾经是沙恩霍斯特很赏识的一个学生,在沙氏担任综合战争部第2师监理期间,曾提拔克氏进入总参谋部,并担任他的办公室主任。克劳塞维茨并不长寿,最终死于一场霍乱,只活了50岁左右,然而其中有38年的军人生涯(从12岁加入欧根亲王步兵团起直至逝于格奈斯瑙的参谋长任上),而这30多年的经历又恰好涵盖了整个拿破仑战争时期,使得他有机会亲身参与到这场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上最伟大影响最深远的军事变革中,并且将它的主要经验理论化并总结成文。
(图:卡尔·菲利普·格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Carl Philipp Gottfried von Clausewitz, 1780.6.1-1831.11.16,1818至1830年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
笔者从来没有通读过《战争论》(德语“Vom Kriege”)的手稿全文,因为读起来实在是枯燥无趣得很,像一些专家,譬如富勒还说过一些尖锐的话,“冗长、重复,充满了陈词滥调,而且很多地方都是自相矛盾和纠缠不清的”([4],第4章),可能克氏受康德等人的影响(在柏林军官学校进修期间,他经常听基瑟韦特讲课),使得这部未完成的手稿充满了哲学色彩。但是作为拿破仑战争和普鲁士军事改革亲历者,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位学者想要表达思想包含了的那个时代全新的军事观念和方法,这些观念和方法是那个时代之前所难以见到的。《战争论》手稿中总结了克劳塞维茨学派的几个主要结论:“绝对战争论”,“政治决定论”和“重心论”([4],第4章)。
所谓“绝对战争”,笔者理解近似于富勒所说的“无限战争”。富勒的《战争指导》是一部以比较通俗的语言来阐述战略学的著作,他在该书中也认为战争的型态分为“有限战争”和“无限战争”两类——似为对克氏观点的一种修正或者说拓展——并将法国大革命作为两者之间的分水岭。所谓“有限政治目的战争”意味着早期战争交战各方遵守一些成文的或不成文的规则,达到一定的目的即可收手,而不是以流血方式尽可能多的歼灭敌方有生力量为目的或手段;而“无限政治目的战争”则相反。这倒让笔者联想起雷海宗先生把春秋时期的战争形容为“绅士贵族的战争”,而另一方面宋襄公则被毛泽东直斥为“蠢猪式的仁义道德”。在现象上看来,前者主要消耗的是资金,后者主要消耗的是生命。进入“无限战争”阶段,伴随而来的是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征兵制、总体战等“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开始进入总参谋部的各种指令和备忘录。“政治决定论”也是克氏最出名的一个观点,“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延续”这个著名命题是《战争论》第1篇第1章“什么是战争”的一个小标题,也是因为法国大革命“使这些因素起了变化,显而易见地改变了战争的本质,与老式战争迥然不同”([2],第6章),在这里克氏显然秉承了沙氏的“政治军官”理念。“重心论”是说在所有交战方内部都存在一个起支撑作用的核心力量,这种力量的垮台将引发该方的全面崩溃,所以对敌方的打击应主要集中于对重心的打击,这是一个大战略层面的观点,从该观点克氏推论出几个基本的作战原则。
以上这几个结论,很大程度上跟同一个因素的相关,也就是战争规模的扩大,造成这个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征兵制的推行,到了后世还有科技进步带来的通讯和交通事业飞速发展,此后国家可以动用一切手段,将国内国外所有可能获得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政治舆论资源)都拖入战争机器,用千百万人的生命来打一场前所未有的大仗,来赌国家的命运和未来,《战争论》第1篇第1章就有一个小标题:“战争无论就其客观性质来看还是就其主观性质来看都近似赌博”,而jungleford依稀记得电影《大决战之淮海战役》里毛泽东做了一个精辟的评价:“战略决战……就是一个‘赌’字,赌军队的命运,赌国家的命运,这个‘赌’字虽然不那么好听,但是却又找不到哪一个更恰当的字来代替它。”,这种手段到后来就发展到鲁登道夫那里就是所谓“总体战”理论,再后来就是全面军国主义,无怪乎富勒要称其为“野蛮主义的征兵制”([4],第2章)。不管怎么说,克劳塞维茨的学说提出了近代西方最为全面的陆军战略学理论,尽管不是很成功,但对后世的影响相当深远,至少,我们下面要谈到的毛奇和施利芬都是克氏理论的忠实信徒。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德国总参谋部小史(2) 7 jungleford 字7232 2007-01-11 03:10:25
🙂【原创】德国总参谋部小史(3) 7 jungleford 字11008 2007-01-11 05:49:48
🙂改革派的掌权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 我要学会坚强 字168 2007-01-11 11:34:52
🙂【原创】德国总参谋部小史(4)
🙂我觉得有个原因是国家小人口少 我要学会坚强 字232 2007-01-11 11:49:29
🙂这里有点问题 jungleford 字170 2007-01-11 09:11:03
🙂【原创】德国总参谋部小史(5) 6 jungleford 字11292 2007-01-11 06:11:43
🙂问个地方 霜迹板桥 字98 2009-11-26 11:0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