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红军长征过草地行军路线的初步复原(上) -- 双石
——献给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的礼物
双石
位于川西北高原上的水草地,是红军长征中经过的重要地域。三大主力红军都曾经穿越过这片地域——有些部队还是三次穿越。在许多幸存老者的记忆中,过草地是长征中最为艰难的日子,自然环境之恶劣和部队就粮之困难,世所罕见,众多红色战士都把年轻的生命交付给了这无尽的荒凉。然而多少年来,这些堪称经典的穿越路线却始终不清不楚不明不白,几乎所有的长征路线略图要么模糊,要么错讹,甚至连走向也是一笔糊涂账。
中共四川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撰的《红军长征在四川》中曾这样描绘这片地域:“川西北草原位于青藏高原同四川盆地的连接段,历史上—直为松播所辖,故有松潘草地之称。其范围大致为:烈尔郎山(位于今若尔盖世县北部)以南,浪架岭(位于今松潘县西端)以西,查针粱子(位于今红原县南部)以北,纵横六百里,面积约一万五千二百平方公里,海拔在三干五百米以上。地势由东、南、西三面向北略倾,起伏较小,一望无际,为典型的平坦高原。白河(嘎曲,即噶曲)和黑河(墨曲)由南向北,注入黄河,河道迂回摆荡,水流滞缓,叉河、曲流横生。由于排水不良,潴水而成的牛轭湖且罗棋布;并形成大片的沼泽。水草盘根借节,结络而成片片草甸,覆于沼泽之上。在河间地带,时有相对高度在百米以下的丘陵起伏;其形态为缓被平岗,没有棱角分明的山岩或陡急的沟谷。草地气候极为恶久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时而腾空万里,烈日炎炎,时而阴霾蔽日,电闪雷鸣。每年五至九月是草地的雨季,本来便已泥泞滞水的草原更显得沧海横流。在这恶劣的广袤荒原上,不仅人迹罕见,也无乌兽出入,只是每年盛夏,这无垠的泽国草地边缘才能偶见点点牧骑。”
如今这片地域已分别划属红原、若尔盖、松藩三县,由于长期缺乏湿地保护意识甚至进行人工排泄,这片“无垠的泽国”也日渐成为“过去时”,昔日令人闻之色变望而生畏的噬人沼泽如今大部分已经干涸,徒步穿越者只要作好充分准备,生命可保无虞。近几年来,兄弟和四川凯旋摩托车俱乐部的队友们也多次分别从不同的方向和路线完成了草地穿越——当然摩托在这片地域要遇到的麻烦还是很多。
由于种种原因,红军当年穿越草地没有留下详尽的路线图,现在大多数长征略图上标注的路线既概略粗疏,又多有错讹——大致路线、方向和草地穿越终点的错讹。兄弟在参照一些长征档案文献和红军日记进行了一些实地踏勘后,尝试着绘出了近似的路线图,并在此就有关问题作一些探讨。
总的来说,红军穿越草地共有三次,即:
㈠第一次北上穿越草地:1935年8月中旬到8月底,中央红军第一、第三军团,红四方面军第三十、第四军组成的红军右路军从松藩的毛尔盖及其附近地域出发,分两路穿越草地,穿越终点为班佑(今属若尔盖县),基本走向为南——北;
㈡第一次北上穿越草地后部分部队南返:中央红军第一、第三军团单独北上后,徐向前、陈昌浩率红四方面军第三十、第四军从巴西、班佑地区沿来路南返,穿越终点是毛尔盖地区,基本走向为北——南。
另外,在此期间,张国焘、朱德所率左路军部队曾经由阿坝的甲本塘(今阿坝牧场二分场)向草地进发,先头红五军(原中央红军第五军团)在进至日柯-阿木附近的嘎曲河西岸后,又奉红军总部命令折返,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深入草地。
㈢第二次北上穿越草地: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后,于1936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分左、中右、三路穿越草地,北出陕甘。拟定的目的地为:巴西、包座。但实际上,左路各部队在渡过嗄曲河后即继续东进,实际穿越终点草地东边缘处的年朵坝,基本走向是西——东。到达年朵坝后继续东行进入包座河谷,尔后再转向北进去了包座、巴西。
而右路部队和中路部队的路线要复杂一些,中路部队到达查理寺地区后,原拟到毛尔盖地区筹粮,进至上壤口、龙日后改变原计划,经阿衣果木康(雀儿登)翻越麦拖岗,再循左路部队路线,改为西——东走向,进抵年朵坝,完成草地穿越;右路部队则循一年前右路军路线,翻越亚克夏雪山进入黑水芦花地区筹粮后,经毛尔盖进入草地,再循左路部队路线进抵年朵坝,完成草地穿越。
所以,真正三次穿越草地的部队,只有红四方面军的第三十、第四军部队。
第三次穿越草地的三路部队抵达年朵坝后继续东行,经马蹄子(今属若尔盖县)进入包座河谷,尔后沿河北行,进至巴西、阿西、求吉地域。
红军三次穿越草地时都曾经过年朵坝(位于松藩、若尔盖、红原三县交界处),但第一次穿越时,因包座河谷和浪架岭尚被国民党军胡宗南所控制(这条道是古川甘驿道——也是粮道),红军未敢擅入,只能冒险从草地绕行北进。而第三次穿越草地时,已无这种敌情顾虚,所以红军直接东行进入了包座河谷。
红军第一次穿越草地实际上是指红军右路军部队穿越草地,这次穿越的路线有两条:
右翼部队:由位于岷江东岸的红三十军和红四军组成,由叶剑英率红三十军一部为先导,由卡龙、毛尔盖等地集结出发,经腊子山、洞亚恰,经朶里台附近进入草地——这一路部队实际上还负有保障主力侧翼安全的责任——当时黄胜关尚为国民党军胡宗南部控制,经年朵坝,进抵班佑。\r
左翼部队:由集结于毛尔盖及其附近地区的中央红军第一、第三军团和中央红军军委纵队一部组成,由红四团为先导,经屈锦桥、腊子塘、分水岭进入草地,经色既坝、年朵坝北进,进抵班佑。
目前的长征略图关于这一段的行军路线都只标注了一路,即中央红军这一路,而右翼部队的路线迄今仍默默无闻罕有人知——当然更谈上不“人行”了,而实际上右翼部队比红四团提前两天进入草地(关于这一点,可参见解放军出版社的《红军长征·文献》第630页“陈昌浩、徐向前关于右路军出动情况及对左路军行动意见致朱德、张国焘电”),也最先抵达班佑,击溃了胡宗南军一部,为主力撞开了北上的大门。
还有一些略图,标注这次穿越草地的路线经过了色地(当时译作“色既塘”),兄弟认为这一点至少还需要进一步考证。据时任红四团政治委员的杨成武将军回忆,他们经过了“色既坝”,但并没有说他们经过了“色既塘”,而且沿途没有看见过人烟。而据红原县有关历史资料记载:早在1927年,有就人为躲避官府差役赋税而到此游牧,而且已形成“部落”,红军倘从此路过,不会没有没回忆文字。但实际上却没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的记录。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色既坝”和“色既塘”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呈东——西走向的一线山丘——现在的瓦切——松藩公路就是建在这一线山丘上,后者则是一个居民点。
“年朵坝”的概念则更为复杂一点,它包函有三重含义:
点:居民点(当年不是),即现在松藩、若尔盖、红原三县交界处的一个居民点。
线:一系列类似于“大坝”状的山丘(如同“色既坝”一样),横亘在草地中,由东南向西北延伸。
面:一片沼泽和水草地的代称,这里有一片“噬人沼泽”,即“年朵坝沼泽”。
图例:
绿色:草地
红色实心箭头线:可以确证的路线
红色空心虚箭头线:存疑路线
所谓红军第二次过草地,是指右路军中的红三十、红四军在中央红军一、三军团单独北进后返回毛尔盖的路线。一般都以为红军是原路返回,不过兄弟认为:这仍然需要进一步考证核实。红三十、红四军南返,是在包座战役之后,胡宗南的伍诚仁师遭到严重打击,几被全歼,包座河谷中的川甘驿道相对来说已比较安全好走,从这条路返回,可以避免再过草地的损失,右路军指挥员徐向前、陈昌浩不可能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兄弟认为,至少不能排除红三十、红四军有一部分部队从此南返的可能。
现在所有的长征略图上标注的第三次过草地的路线,左、中两路都通过了班佑(或者是从查理寺、阿坝地区一根直线画到了巴西),兄弟估计这是“砖家”们漫不经心图省事儿的干法。其实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在此期间的红军总部部署电和有关人士的日记(分别在左、中路部队中的伍云甫、张子意、陈伯钧、王恩茂等人的记录都具有代表性),就可以大致标注出这次过草地的概略路线和走出草地的标志性终点:年朵坝。左中右三路部队,都是从这里继续东行进入包座河谷的,而且这次穿越草地的行进路线基本上是在麦拖岗附近汇合,尔后沿色既坝或与之平行东进的————这条路线大致是沿一系列山丘边缘延伸的,如此当然也就大大减少了在沼泽中折腾的艰辛。所以相对而言,这次过草地的路线比一年前红军右路军过草地的路线要容易得多。
当然这仍然不能排除有部队从查理寺、甲本塘地区直接走直线去了巴西的可能。但是迄今为止,兄弟还未能发现有任何回忆文字和档案文献、日记对此有过肯定或否定的记录,所以暂时还只能存疑——其实兄弟认为可能性很小。目前能确证的是,左、中路部队的主力,右路部队的全部,过草地时基本都走在一组走向一致的平行路线上,而且都是走的这个近似一个直角的迂回路线去了巴西、阿西地区。
图例:
绿色:草地
红色实心箭头线:可以确证的路线
红色空心虚箭头线:存疑路线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红军长征过草地行军路线的初步复原(上)
🙂有没有可能做个动态图,把各方兵力配置、调遣显示出来 大洋芋 字250 2007-01-17 17:59:06
🙂一直有这个想法…… 双石 字78 2007-01-17 21:21:52
🙂先把花放在坑沿上,然后...一二三,跳 信陵门下客 字0 2007-01-16 19:12:27
😨老大,贴慢点,送花都送不及了!还有记得加上: 乱码 字44 2007-01-16 01:27:17
🙂对不起对不起,这段时间好容易碰上了网络跑得比较畅…… 双石 字20 2007-01-16 03:09:56
🙂通宝一双 龙骑兵 字90 2007-01-15 20:53:24
🙂红军长征过草地行军路线的初步复原(下) 10 双石 字7789 2007-01-15 19:46:10